姚棟梁
【摘 要】日本動畫片導演宮崎駿,在世界動畫電影史上享譽盛名。作品因較高的畫面質量、豐富的題材和帶有明顯東方韻味的表達方式,吸引大眾的眼球。宮崎駿的電影已然形成了一個專屬電影品牌,帶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而他的個性化中蘊含著對民族文化不變的繼承和表達。本文以社會學理論基礎,從歷史角度出發,運用本體批評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宮崎駿電影濃厚的人文思潮和民族特色,以東方民族文化為主線,闡述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宮崎駿動畫。
【關鍵詞】宮崎駿;動畫;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94-01
運用民族文化為武器將作品國際化,是宮崎駿動畫標志性的成就。宮崎駿的動畫作品在創作風格上是鮮明的,但他的風格不管有多少個性化色彩,都是建立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基礎上。他在眾多作品中所理解和表現的文化符號具有典型性特征,本文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宮崎駿動畫風格中繼承民族文化幾個典型的文化符號。
一、神道教文化與自然崇拜的交融
(一)在作品中偏愛表現自然。縱觀宮崎駿動畫,無論是早期側重表現自然環境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還是后來表現成長的《千與千尋》《魔女宅急便》,都用大篇幅的綠色來表現自然環境。草地、森林、群山等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綠色區別開來,給人視覺上的統一,同時又富有東方繪畫的層次感。將綠色用到極致,展現給觀眾的是大自然的豐富多彩、美麗神秘,傳達給觀眾的是一種威嚴和生命力。
(二)源于“神道教”的自然崇拜。神道教是日本傳統的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又叫精靈崇拜。他的影片有一個共同點,樹木山川不會講話,但它們有屬于自己的精靈和守護者。宮崎駿在一次采訪中說,作品中對自然環境的刻畫并不是為了提醒人們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友好相處,而是近乎一種宗教信仰中的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相信“萬物皆有靈”。
二、民族憂患意識與戰爭題材的統一
(一)在作品表現“戰爭與和平”。宮崎駿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年代,百廢待興,人民生活艱苦,眾多戰爭遺留問題擺在社會面前。宮崎駿作品中帶有明顯的反戰思想,通過大量危機題材的刻畫,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二)地理位置原因帶來的傳統民族憂患意識。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時刻面臨火山、地震、海嘯的威脅,由于國土面積較小且資源有限,所以特別注重對環境的保護,這也是他在作品中崇拜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因之一。宮崎駿出生在二戰后期,成長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之下,他在4歲的時候體驗了和父親一起跑進防空洞躲避飛機的轟炸,所以對戰爭的憂患根植于內心深處。所以連黑澤明在一開始看到影片《螢火蟲之墓》時,都以為是宮崎駿導演的,還特別給他寫了一封鼓勵信,這個誤會也說明宮崎駿的憂患意識是能引起廣泛共鳴的。
三、科技與人文并存在“飛翔”中的表達
(一)不變的象征符號“飛翔”。在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與大篇幅的綠色同樣引人注目的就是“飛翔”的視覺符號,他幾乎將“飛翔”融入到了每一部電影中。宮崎駿偏好在影片中表現飛翔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家族經營飛機軍工企業的背景,飛機是他描繪飛翔的原形,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演變。總的來看,動畫中的飛行符號無外乎表現相對固定的幾個方面,即科技、未知和夢想。在視覺和故事情節的發展中發揮絕對的敘事作用。
(二)科技與人文并存的民族思想。《起風了》所表現的飛翔即代表夢想也是殺人的工具,這一點源自于日本民族文化中“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的兩重性。如果說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力量是日本軍機發展的營養液,那二戰期間社會普遍存在的對飛行的期待和恐懼則是其發展的催化劑。宮崎駿結合自身的成長經驗和全社會對于“飛”的認識與理解,在動畫中巧妙運用“飛翔”的符號,象征夢想、未來科技、災難與希望。
綜上所述,從作者論角度分析宮崎駿所有影片,“飛翔”的符號、對成長的探討以及對自然的崇拜是永恒的話題。相較傳統的動畫,宮崎駿動畫的題材更加豐富,視角更加寬廣,結合了民族文化特色下的無邊際幻想和人文精神,豐富的想象力構造的異想世界維持了俗世生活中的現代人的觀影興奮,同時以厚重的人文主題和充滿象征意味的符號刺激觀眾思考,使得觀影經驗獲得提升。
他一方面以童真童趣打動諸多少兒和童心未泯的觀眾的心;另一方面又以開闊的藝術理念吸納了對精神極度渴望的觀眾觀看。宮崎駿將個性追求與民族文化統一在一起,值得我國動畫創作者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聶芳.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武漢大學,2005.
[2]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宮崎駿動畫電影“共生”意蘊解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4.
[4]杜瑩杰,李婷.全媒體時代下影視流行文化之發展演變[J].學術研究,2014(6).
[5]南豪峰.大數據在社會研究中的應用現狀[J].江漢大學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