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經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適應社會和學生的要求,語文教學中需要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挖掘其精神層面的價值,在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真正在語文課程中有所獲、有所感、有所悟。
你記憶中的語文作業是什么樣的?對于我而言,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初中語文作業,當時我的語文老師是一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的作業特點是嚴謹、清晰、系統。她在作業格式上非常清晰的要求了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固定化的作業模式令每一次作業都能成為一個范本。首先每一次作業的開頭,都要在第一行寫明課題,第二行標明作者和體裁,其次是作業的主要內容:每一篇課文的課后習題,或者是重點知識匯總,非常的嚴謹和系統。因為用心程度,所以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它更潛移默化的影響我養成了良好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語文教學中遇到的作業問題瓶頸
當我初任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時,我的作業標準和規范就是參考著記憶中的樣子,嚴謹、固定。當然這樣的嘗試并不成功,首先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關,一部分的學生認為:在職業學校只要學習專業就行,基礎課尤其是語文課沒難度、不重要。一部分會認為:我是中國人,漢語表達完全沒有問題,而日常生活對文字書寫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之乎者也”是古人的事兒,與我、與現代社會無關。其次,與時代發展有關,隨著信息技術的應運而生、日新月異,呆板的、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經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隨即,在我的語文教學中,作業這一環節的問題便不斷地顯露出來。固定的格式、呆板的內容,導致天下作業一大抄,對于學生來說,作業只是一種負擔,是一種不想完成卻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會因為不重要而拖欠。
新形勢下中職語文作業多樣化的探究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不斷的思考和嘗試。2011年我發表了一篇名為《創新語文作業模式,提高學生作業興趣》的論文,論文中我提到創新語文作業的模式,讓學生根據課文和作業內容進行作業版面設計,可以是一個應景的插圖、可以是一句應題的文字,原則是不能喧賓奪主,對字體的要求是用鋼筆寫正楷,既能達到練字的目的,又給了學生一個施展才華的小天地。同時,在作業的批改上一改以往的優、良、中、差四種定檔,而是在此基礎上加上設計分,根據設計質量,設計分數依次為5分至1分,比如作業最高質量為優+5。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質量高的作業屢見不鮮。作為老師,我會在班級或者展板上展示這些優秀的作業,讓學生在才華上和情感上極大程度的得到了滿足。
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日新月異,上述作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了,作業中需要更多的技術探索和情感體驗。我校目前選用的教材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兩冊,在教學中,我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的在作業本上寫作業的模式,嘗試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在教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時,我在教授環節中重點讓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理解父母的不易,以便增進家庭關系。這篇文章共計用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借助手機拍攝與媽媽的合影,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第二課時的作業是讓學生制作一張卡片送給媽媽。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漲,家庭關系得到進一步增進,這也符合德育育人的理念,通過一篇文章增進學生的情感,達到現實意義。在教授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時,當帶著學生從多角度領略故都的秋天后,時逢烏魯木齊的秋天,布置的作業便讓學生用手機記錄“烏魯木齊的秋天”,然后通過微信的形式上交作業,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美景、美食和心情。在教授季羨林老先生的《幽徑悲劇》這篇文章時,在分析幽靜之美、藤蘿之美,并讓學生扮演偵探查出毀滅藤蘿的兇手之余,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讓學生用手機記錄校園中的“不美”,學生分別從教室、樓道、操場、食堂、衛生間、宿舍等校園內多處拍攝到地面垃圾、飯菜浪費、公物損壞等照片,并在課堂上說明問題、分析原因、發出號召,培養學生追求和愛護真、蓄、美的決心。在教授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項鏈》一課時,讓學生續寫結局,制作腳本,改編成舞臺劇,經過歷時兩周的排練,在舞臺上華麗演出,并根據每位角色的扮演加以評分。在教授林清玄先生的《生命的化妝》一課時,針對現在中職生化妝現象嚴重的問題,通過對課文的解讀,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化妝的最高境界是無妝”,號召學生不化妝,提倡自然美、心里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希爾(David Spencer Hill)認為: “職業教育就狹義而言,乃專事訓練具有社會價值的種種職業。然此外尚須養成其自身求知識的能力,強固的意志,優美的情感,進而協助社會,使成為健全的優良分子,一方面注重職業訓練,同時并須照顧到受教育者乃國家之一公民,人類之一分子。”
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滿足社會的需要,中職學校的語文作業已不再局限于字詞的抄寫、文章的分析、課后習題的完成等,我們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更要挖掘其精神層面的價值,在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和交流,以期突破德育目標,以人為本的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真正在語文課程中有所獲、有所感、有所悟,培養出強固的意志、優美的情感、進而協助社會,使成為健全的優良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