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英
【摘 要】本文分析縣級中專辦學存在的教育體制不順、專業設置不合理、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師資力量不足、觀念落后等問題,并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普融合、中高職銜接以及開放辦學等方面探索相應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縣級中專 辦學現狀 體制改革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07-02
一、縣級中專辦學現狀概述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另一個春天,縣級職業教育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階段,但是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普融合、中高職銜接以及探索開放辦學途徑等方面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
1.早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不順,行業辦學條塊分割,資源分散,辦學質量不高,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不強。
2.專業設置不合理,專業人才培養還不能適應當地產業發展的需求。
3.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形式單一,人才綜合素質較低,校企之間缺乏溝通和合作,產教融合度低,無法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4.教師人數不足,“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專業理論水平不高,技術能力不強。
5.群眾觀念落后,職普連通不順,中高職銜接不暢,人才成長“立交橋”受阻。
二、縣級中專辦學體制改革舉措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僅靠學校是難以辦好教育的,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正所謂“教育不與職業相結合,百業之不進步”。只有產與教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的資源和環境,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育人,才能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社會的“多贏”。
橫縣職業教育中心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核心,構建“職教集團、產教合作、專業建設”的校企合作理事會,形成校企合作主導育人的體制,以資源共享為原則,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促進專業建設與當地產業發展。一是科教興縣。在縣政府統籌下,堅持實施“科教興花、科教興茶”等興農戰略,大力發展橫縣特色茉莉花、茉莉花茶、種桑養蠶、食用菌等涉農專業。二是引企入校。構建產教融合橋頭堡,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成長;學校與區內外 86 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組成職教集團,簽訂人才培訓基地合作協議,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場所,每一位學生都能進入企業參加為期 1 至 3 個月的見習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由企業安排專門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開展實際工作,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豐富工作經驗、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成就感的同時,實現了校企無縫對接,解決了專業師資短缺的難題,推進了專業文化建設。三是企業冠名。學校與維珍妮國際有限公司、廣西橫縣順來茶業有限公司、廣西金花茶業有限公司、廣東奧馬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設置“維珍妮班”“順來班”“金花班”“奧馬班”等冠名班,簽訂“定單式”培養協議,校企共同制訂學生素質培養方案,企業參與教學,學生學習結束后定向到企業上崗就業。四是舉辦校園雙選會。學校舉行計算機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等專業校園雙選會,吸引了縣內外上百家企業到校招聘,在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據統計,2017 年畢業生就業率達 99.61%、對口就業率達 79.46%,就業質量持續提升,畢業生滿意度繼續走高。
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縮短了人才成長周期,使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有效對接,促進了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職普融合、中高職銜接,架起人才培養“立交橋”
職業教育得不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中職教育的不了解。為了鼓勵更多的九年級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必須讓他們認識職業教育、了解職業教育。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學校每年五月份組織全縣初中校長、初三畢業班師生及家長開展職業教育滲透活動。一是學校組織全縣初中校長到多所高職院校參觀學習,讓所有校長認識到讀職業中學更容易升入大學繼續深造;二是學校邀請全縣各初中學校初三畢業班師生及家長到校開展職業教育滲透活動,每年到校參加活動人數皆達 5000 多人次,活動內容包括:校園文化、教學成果、技能展示等,看到在校學生嫻熟的技藝,初三學生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在教師指導下,他們紛紛動手操作,每個實訓室都熱鬧非凡。
學校制訂科學的計劃和實施方案,構建“中職—普高”、“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立交橋”,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樂意接收普高學生轉入;鼓勵和扶持學生進入“特色高考班”,學生前兩年同樣學習專業技能,第三年組成“特色高考班”,組織有意升學的學生在校學習參加高考,其他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這樣,構建既能培養參加企業工作、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又能培養通過技能學習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高考生”的“雙軌”人才培養機制;拓寬了中職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渠道,為學生提供了實現理想的途徑,規避了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終極教育的弊端,激發了人們接受中職教育的積極性,從而拉動中職教育的發展。
(三)通過創新用人機制,夯實師資建設
首先是搭建平臺,強化師資培訓。為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職員工教學及管理水平,學校每學期都引進教育專家、學者來校講學,為教師開設專題講座,解決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的疑難和困惑;此外,每學期選派各個專業的教師到全國各地進行崗位輪訓。其次是借鑒經驗,促進教學改革。堅持“教學立校”的原則,采取組織外聘、自身培養等形式,強化師資力量。每學期都聘請多名各行業的能工巧匠到校授課,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再次,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有關精神,在教學布局、課程設置中突出專業教育的主課地位,提升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如此,提升了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加強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同時采取調劑編制、實名制與非實名制相結合,建立教師實踐培訓制度,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管理水平。在職稱評聘、晉級和晉職等方面優先考慮有任教經歷的教師。
(四)開放辦學,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模式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滿足從事一定社會生產勞動需要的教育。職業教育必須為實踐服務、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必須適應市場經濟、推動社會的和諧的發展。所以,中職學校必須樹立現代化的大職教觀,以開放的視野、科學的理念規劃職業教育,探索出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辦學運行機制,把職業教育的功能盡可能地放大到社會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領域,以求得職業教育高效、穩定地發展。
橫縣職業教育中心本著為經濟社會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培養越來越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服務的辦學宗旨,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雙重并舉,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構建了開放性的多元化辦學模式。
1.全日制學歷教育。學校早計劃、早宣傳,每年二月份就制訂好招生計劃,成立招生工作領導機構,全校師生參與,由精干教師組成招生宣傳小組,深入各初中學校、各班級以及各圩鎮開展職業教育滲透活動;印制多種宣傳材料,利用橫縣公交車、電視臺、報紙等宣傳媒體對社會實行常態化招生宣傳;組織學生籃球隊、文藝演出隊、家電維修隊、服裝表演隊等專業隊伍到初中學校、村屯開展送技下鄉活動;利用學校多媒體和《橫縣時訊》播報學校新聞及辦學發展成績。總之,通過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招生宣傳,讓全縣人民群眾真正認識職業教育,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近年來,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每年全日制學歷教育招生人數均超 1700 人,尤其是 2016 年、2017 年均達 2100 人以上。
2.函授教育與繼續教育培訓。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知識、技能和人力資本價值的提高,學習成為促進人格完善、生命完美、個人發展的力量,終身學習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學校立足自身資源,立足地方經濟,與政府職能部門及多所院校聯合舉辦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函授大專或本科班學習,為在校生與社會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提升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
3.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中國夢”的一部分。然而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低、生產技能落后嚴重阻礙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開展的農機駕駛員培訓和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為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前提條件。
中職教育擔負著為社會輸送應用型勞動大軍的重任,因此,必須加強辦學體制的改革,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職普融合、中高職銜接培養人才、夯實師資建設、建立一主多元的辦學體制等途徑,使中職教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參考文獻】
[1]薛 榮.中職學校創新辦學機制策略探討——以玉溪第二職業高級中學為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王長文,宗 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