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
【摘 要】本文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實踐,分析和總結北流中學、北流九中等學校充分挖掘和傳承校園文化元素,堅持科學與人文并舉的方式所取得的特色辦學的成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創建特色高中的策略。
【關鍵詞】科學 人文 規范化 特色高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70-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要,探索發展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充分挖掘和傳承歷史文化元素,科學與人文并舉,建設優質校園文化,打造規范化的特色高中,是學校積極應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個性化人才的需要。
一、校園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一)校園文化的概念
校園文化,從廣義上說,是一種群體文化,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從狹義上說,校園文化是校園內一切文化現象的總和,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學習、管理等活動中,所共同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說,校園文化融于校園精神傳統、校風、學風、教風、校訓、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之中。
(二)校園文化的功能
1.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對高中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著強大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對學生的行為有著良好的引導,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規范功能
校園文化引導著高中學生的思想、言行,具有強大的規范功能。校規校紀、工作條例、教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方面,對學生的思想、言行起著明顯的規范作用。一方面,這些因素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塑造和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這些因素通過課堂紀律、宿舍紀律以及其他方面的日常規范對學生的行為形成約束,促使學生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內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習慣。
3.凝聚功能
校園文化有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滲透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凝聚師生力量,共同奮進。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是學校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體現著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從而可以產生一種向心力,把全體師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可以增強每一個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促進師生共同奮進。
二、人文與科學并舉,打造規范化特色高中的策略
(一)舉文化旗幟,凝聚力量
由于各自需求、利益訴求、興趣愛好、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差異,師生的認知與具體價值取向往往難以一致。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需要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引導廣大師生在教學與日常管理等方面達成共識,凝聚力量,增強學校發展動力。
筆者曾在北流中學等高中學校擔任校長,現為北流市第九中學校長,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努力傳承百年北中“誠樸弘毅”的精神,挖掘百年文化元素,筑起北中“以文化人,以文厚校”的校園文化,致力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致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著眼于高考,致力于師生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凝聚,引導教師堅守教育的人文情懷、堅守教育理想,積極引導師生做一個正直、勇于擔當的北中人,做一個向善、為善,播種善因的北中人,做一個富有文化底蘊、傳遞正能量的北中人。
在實踐中,筆者秉持“真誠與尊重”,以“學校史,懂校訓”樹立學生文化自信,以開展“讀書是一種生活,讀書是北中人的專業行走方式”活動增強學生文化自覺,以開設“骨干教師大講坊”進行榜樣引領,以“精美校園,精致校園,精品校園”建設,讓校園文化播散濃郁的本土人文種子。這些“文化塑魂”系列活動的堅持與深入,使得北中人更加謙卑有禮,微笑與愛洋溢在校園,促進形成了強大的執行力,促進了學校的發展,開創了在北流市普通高中學子考上清華的先河。
(二)科學管理,筑教育底線
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學校為本,按照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校規校紀。科學管理,規范師生的日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構筑起教育的底線,彰顯學校應該具有的教育本色。
學校科學管理就是圍繞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通過科學的方法,管好教學質量,理順學校、教師、學生三者的利益關系,著眼于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物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運行機制的優質高效,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學校形象。
在學校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學校為本,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形成學校以育人為本,教師以敬業為樂,學生以成才為志的管理機制。在規范化特色高中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就是要以學生的培養為中心,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目標,并把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方面。教師也應該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制訂相對應的教學計劃,教學要回歸到素質教育的本質上來,注重學生基本素質、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能片面地追求以成績為中心的應試教育。
(三)注重人文關懷,重視師生的成長
人文關懷與學校科學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學校管理既要兼顧學校建設與發展,又要考慮師生的成長。這就要求在學校的管理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每一名老師和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掌握師生的愿望與需求,樹立以教書育人為中心的管理觀念,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思想,以求得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規范化特色高中建設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本的原則,是現代中學管理的核心和基礎。抓住這個核心和基礎,重視教師自身的成長,打造教學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實現學生、教師及學校的全面協調發展。
1.優化學校人文環境
環境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和心情。干凈、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讓廣大師生產生自律、愉悅的感覺,是培育校園文化的重要條件。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加強校園內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建設,營造適宜學習、交流的自然環境和教學氛圍,是打造規范化特色高中的必由之路。
(1)美化校園的自然環境。校園是廣大學生和老師生活、學習工作的場所,營造出一個干凈整潔、書香盈門、文明儒雅、生機勃勃的自然環境。
(2)優化教學設施設備。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學活動也需要接地氣、與時俱進,把新技術新設備新的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北流九中以“黨建+”模式領航、超越,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推進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學校預計總投資 3500 萬以上,再建新教學樓、宿舍樓和體育館,改善教學設施,彰顯北流九中“陽光體藝”的辦學特色。
(3)優化校園文化氛圍。北流九中前身是由進士黨慶奎先生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銅陽書院,從創辦時間和創辦者的身份可見九中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的百年老校。 通過制定“知至意誠,砥礪敦行”的九中校訓,興建“二十四節氣”國學文化墻以及“知至文化廣場”盡顯九中文化風采。開展九中文化藝術節活動、體育競技活動以及校園十大歌手比賽、校園書畫展、“曹燦杯”演講比賽、瘋狂讀書、瘋狂英語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營造個個健康成長、人人都能成才的自信文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教學的激情。
2.優化教師成長機制
(1)優化教師評優評先。在學校管理中,運用評優評先激勵機制,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又是教職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動力所在。要注意發揮物質激勵的積極作用外,還必須針對當代教師人心思新、人心思上、人心思進的特點,進行精神獎勵。教師評優評先必須嚴格程序,如在北流市第九中學,由校級領導、學校中層骨干領導以及教師代表組成評優小組,采取自下而上推優和自上而下評優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按照評優細則評分標準,以事實為依據,以規章制度為準繩,評出各類先進。只有這樣才能讓評優評先活動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力量。
(2)優化教師成長平臺。在打造規范化特色高中的過程中,必須基于關心教師的成長,優化教育科研活動、教師培訓等教師成長平臺,定期開展培訓,引導教師學習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課題研究活動增強教師的專業水平,為教師自身成長提供機會。在北流中學,筆者通過開展“北中骨干教師大講壇”活動,注重骨干教師的中堅作用、示范作用帶動青年教師成長;在北流九中,由學校科研處牽頭開展“青藍工程”培訓,加大對大學新畢業老師或者畢業后工作尚未滿五年的老師進行培訓,使其三年站穩講臺,五年成長為青年骨干教師。教務處、科研處、校辦聯合舉辦“學習十九大,師德師風大講堂”活動,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樹立學校師德師風結合起來,把加強教師的政治學習、理論學習和增強教師道德修養相結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只有教師在自身成長中得到激勵、找到坐標,才可能燃起自主發展的激情,促進自我成長,提高教學質量。
(3)優化利益訴求渠道。在學校管理和打造規范化特色高中的過程中,要基于人文關懷,兼顧各方的利益。這就需要在制定或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時,讓廣大的學生、教師甚至家長等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只有這樣,學校管理才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北流九中是由北流市師范學校轉制過來的,師資隊伍中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有很大差異,筆者通過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充分發揮教師代表的作用,讓教師有話可說,有地方可說,通過這個渠道維護好廣大教職工的利益;在北流中學擔任校長期間,筆者采取黨代表接待日、校長接待日等方式解決教職工的困難,解決好學校管理上的問題,解決好老師與學生的問題,等等。對于青年教師的利益訴求主要傾向于住房婚姻問題,學校通過多方渠道興建集資房、公租房滿足青年教師住宿需要;通過團委,婦聯舉辦聯誼活動或“青年教師沙龍”給青年教師搭建交流學習及交友平臺。通過不同的渠道,實現了教師利益訴求的優化,使學校管理更為人性化、人文化。
3.優化校園活動,把陽光送給學生
教育的真諦就是愛。蘇霍姆林斯基說:“德育,就是照亮生命的陽光教育,用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
在德育管理實踐中,筆者事必躬行,秉持“德育的任務就是把陽光送給學生,塑造美好人格”的理念,堅持“專業、審慎、務實”的原則,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創新德育途徑,組建德育辦,抓好養成教育;開展尋找“陽光教師,陽光學子”活動;開展“動起來,做有領導力的北中人”的(下轉第75頁)(上接第71頁)文化周活動;組建“愛心社”;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辦好“家長學校”…… 以文化的滋養、傳統的熏染、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手段,著力培養“情感積極、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陽光學子,塑造理想人格,使學生在溫暖的陽光中得到成長。
總而言之,教育是一項龐大而繁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種文化、思潮的強烈碰撞、沖擊,學校管理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活動的管理。因此,抓好學校管理這一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極具現實意義。對于學校管理而言,應當站在時代前沿,充分運用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把人本管理的思想應用到學校管理中,科學與人文并舉,關懷師生的情感、尊重人格、保障權利,不斷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學生、教師和學校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把學校打造成為規范化特色的高中。
【參考文獻】
[1]曹傳明.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高人才綜合素質[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1(2)
[2]彭 彩.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及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J].高等教育,2017(1)
[3]吳 志,劉 欣.初中學校管理中應如何發揮人文關懷的作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4(10)
[4]王斌斌.淺析人文關懷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現代企業教育,2013(12)
[5]吳明新.探究人文關懷下新的中學學校管理模式的相關問題及發展[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8)
(本文系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領航工程系列成果之一)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