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蓮
【摘 要】本文針對中學生作文寫作中存在的畏懼寫作、缺乏真情、內容空洞等難點,提出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鼓勵學生講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素材等解決技巧,為中學作文寫作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學作文 寫作難點 解決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111-02
作文寫作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軟肋。多數中學生的作文寫作積極性都不高,甚至抵觸作文寫作,畏懼作文寫作,越怕寫就越不會寫。因此,我們要先了解中學生對作文寫作的看法,找出他們在作文寫作方面遇到的困難,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作文寫作難點,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一、中學生作文寫作難點分析
(一)畏懼作文寫作。從教學實踐來看,不少中學生對作文寫作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畏懼感。他們在面對作文寫作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在教師進行作文寫作教學時,學生往往表面上聽懂了,但一旦進行實際寫作就一籌莫展,寫出來的作文質量差強人意。又而久之,很多中學生被作文寫作過程的艱難嚇倒,導致他們產生畏難情緒,逃避寫作或敷衍了事。之所以學生感覺作文寫作很難,是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閱讀、實踐,無法有效積累作文寫作素材,對生活、對事物缺少深刻的感悟,導致他們在作文寫作時常感覺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作文寫作過程中遭遇的挫折,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作文寫作積極性。因此,他們在完成強制性的考場作文寫作任務時,往往只能勉強杜撰內容,寫出來的作為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和生活氣息。
(二)缺乏真情。中學生涉世未深,對社會中豐富多彩的事物接觸較少,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他們的素材積累,導致學生在作文寫作時不得不編造素材,寫出來的作文表達的常常是“虛情假意”。加上,很多學生思想幼稚、眼高手低,在作文寫作時總喜歡引用一些所謂高大上的事例,強制將寫作主題拔高,誤認為這樣的作文就是好作文,實際卻是假大空。他們缺乏從生活的小事中發掘真善美的意識和能力,不知道如何從生活細節中體會人間真情,并用自然流暢的語言描述出來。這也是他們的作文缺乏真情、難以觸動人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內容空洞。很多中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學生的階段,在作文寫作時常常出現記流水賬的現象。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話題作文——“成長的煩惱”為例,這個命題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很緊密,學生應該有內容可寫,但一看學生寫的作文,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將作文寫作變成了“發牢騷”“埋怨”,在作文中將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如學習壓力大、沒有朋友、被爸媽責怪等羅列出來,最后就用一句話總結:“唉,真是好煩啊!我希望煩惱趕快消失”。這樣的作文內容空洞,只記錄了煩惱,發泄了不滿,卻沒有涉及如何正確對待成長中的煩惱以及煩惱對自身成長的意義。沒有深度的立意的作文只能算是心情日記。
二、中學作文寫作難點的解決技巧
(一)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減少或消除中學生對作文寫作的畏難心理,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作文寫作,學習作文寫作。筆者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積極性。
第一,開展分層作文寫作訓練,采用“每日一記”“每周練筆”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作文寫作習慣,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在開展作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年級不同設置不同的作文寫作要求,例如低年級的學生重視人物描寫,中年級學生重視語言積累,高年級學生重視細節描寫,使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能在作文寫作中獲得進步,體會成就感,從而有效減少或消除學生對于作文寫作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生作文寫作積極性。此外,筆者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周寫一篇作文,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寫作習慣,讓學生學會挖掘和運用生活中的作文寫作素材。日記和命題作文不一樣,寫日記的方式更加自由,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作文寫作主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在長期的練筆中,學生的作文寫作素材積累日益豐富,從而逐步提高對作文寫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第二,在日常作文寫作訓練中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作文寫作自信。例如,有一位學生在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的作文中寫道:“就像媽媽的影子,她到哪我就到哪,但影子也有消失的時候,我和媽媽也會吵架,有時是誤會,有時是意見分歧……”縱觀整篇作文,這段話寫得最有真情實意,但文章層次凌亂、題材陳舊,筆者沒有將不足馬上指出來,而是把這段話讀給全班學生聽,引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這名學生聽到學生在班上讀他的作文,心中深感自豪,內心受到極大鼓舞,從而對作文寫作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增強了作文寫作信心。
(二)鼓勵學生講真話、訴真情。表達內心真實情感是中學作文寫作教學的主要要求,假大空是作文寫作的大忌。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在作文寫作中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情感,將自己對人、對事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勇于講真話,將自己的內心向讀者敞開,從而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在作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講真話,訴真情”,(下轉第116頁)(上接第111頁)提倡學生勇于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意,逐漸培養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在作文寫作中除了豐富的素材和語言積累,情感積累也必不可少。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文章很好地體現了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假如作者不親身經歷父子之間的情感歷程,寫出來的作品就難以打動人心。由此可見,足夠的生活閱歷和情感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因此,要豐富學生的生活閱讀和情感世界,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情感體驗。筆者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例如,要求學生幫父母做家務,給父母洗腳,和同學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如扶老人過馬路,幫清潔工阿姨掃馬路等。筆者要求學生參加完活動之后,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長期下來,學生對親情、友情、師生情等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世界更加豐富,寫出來的作文更加具有真情實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作文寫作興趣。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運用豐富多樣的媒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彌補學生實際生活經歷的不足。例如,筆者曾以“親情”為話題進行作文寫作教學,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父母為子女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工作的宣傳片,同時以肖復興音樂作品《擁你入睡》作為背景音樂。學生被一幅幅催人淚下的圖畫和錄音深深感動,紛紛提筆寫出一篇篇發自肺腑的作文。多媒體創造的直觀、生動的情景,可以觸及學生的內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將內心的情感述諸筆端,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熱情。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愛,還能寫出流露真情實感的作文。
(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素材。素材是作文寫作靈感的源泉,而素材主要來自生活。從生活汲取素材可以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去了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教師可以給學生合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挖掘和積累生活中的作文寫作素材。比如,筆者在一次作文寫作教學中,就讓學生仿照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圍繞“父親的背影”這個主題進行作文寫作,結果大多數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是說自己生病了,父親背著自己去醫院看病的背影。這個選材沒有錯,但難免雷同,且不夠真實。于是,筆者要求學生課后去仔細觀察父母的背影,將感動人心的背影拍下來。在接下來的作文寫作課上利用多媒體集體展示,并引導學生就這些背影展開討論,去發現這些背影中透出父母對自己愛。很多學生從父母的背影中想到了父母的辛勞、樸實、節儉,從而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重寫出來的作文內容明顯更加充實。可見,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作文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在作文寫作時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難以下筆的情況了。
總之,面對中學生作文寫作存在的難點,只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堅持探索和總結更有效的解決辦法,才能促進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提高作文寫作教學的實效性。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