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娟
摘 要:農村基層學校在新課程道德與法治的評價方面,仍以紙筆測試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加強過程性的評價,教師可引入表現性評價,主要分為四種方式:如口頭表述、模擬表現任務、調查、創作作品等,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品德狀況。
關鍵詞:農村學校;表現性評價;注意事項
當前基層學校,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小學在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對學生評價的現狀是怎樣的呢?筆者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農村教師和學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抽樣調查(見表1)。

從調查統計可以看出,基層農村學校教師在實施課程評價的內容上仍然是針對教材文本提供的書面知識,用品德知識替代了品德素養,只片面考查了學生對品德要領與事實的理解。針對調查結果中只有紙筆測試,沒有過程性的評價,沒有結合品德課學科的特點,筆者采用了多種渠道和方式,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探究的方法與能力、品德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故筆者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在新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表現性評價工具的設計進行了一些探索。
表現性評價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中,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它注重過程的評價,是紙筆測試的重要的有效補充形式。
一、表現性評價工具的設計
我們歸納出農村小學表現性評價的四種常用類型:口頭表述、模擬表現任務、調查、創作作品等。編制這一類評價工具 ,可以更真實地評價農村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
1.口頭表述評價量表設計
口頭表述是指要求學生以獨白或對話的形式來完成的表現性任務。要完成一個口頭表述任務,講話人必須向聽話人簡短地陳述某些信息。教師可以開展如課堂回答問題、上臺講故事、組與組的辯論、展示介紹作品等活動,這一過程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概括能力。這一類型的表現性測驗占據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的絕大部分。如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說說我的“周末安排”,討論“班級的規則”,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講故事“我愛我的祖國媽媽”等。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因為農村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不是很強,所以設計完成的任務要求難度不宜太高,根據實際制訂合適的評價量表。如小組制訂的“班級規則”口頭表述評價量表,由組長發言,評價工具設計見表2。

2.模擬表現任務評價量表設計
模擬表現任務是為配合或代替真實情境中的表現,局部或全部模擬真實情境而設立的表現性任務。真實的表現任務與復雜的學習目標匹配程度越高,就越有助于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學會生活本領,掌握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我愛家鄉山和水》教學中,筆者開展了“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模擬活動。學生成立活動小組,并分工搜集資料,小組就家鄉瑞云山的人文景觀、名勝進行調查、搜集資料,編寫解說詞,制作成“瑞云山旅游手冊”。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介紹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的故事,并在活動中獲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3.調查評價量表設計
調查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經驗或問題,經過一番調查了解、收集、分析數據,有效地交流、調查的結果。通過完成這一類表現性任務,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展探究活動的能力。如農村學生周末處于“放養”狀態,教會他們合理安排周末時光就非常有意義。我們根據課程要求二年級學生調查“周末安排情況”:周末主要休閑活動有什么?一天當中,電視與游戲分別玩多長時間?你認為周末學習、勞動、鍛煉安排合理嗎?筆者通過調查、分析數據,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周末把看電視和游戲當作最主要方式,缺乏興趣的培養和親人的陪伴,引發了家長和教師的積極關注并給予指導。農村學生參與調查能力薄弱,這任務看似比較簡單,其實涉及學生的交往能力、觀察能力還有記錄分析的水平,學生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見表3)。

當教師把學生置于社會情境之中進行學習,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時,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容易在多維體驗中得到提升和內化。
4.創作作品評價量表設計
創作作品可以是學生創作的一篇文章、所畫的一幅畫、親手完成的小制作等,完成這類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還要求學生具備規劃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如在《我愛家鄉山和水》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讓學生用農村家鄉最常見的材料稻稈來作特色稻稈畫,以此體驗家鄉文化的燦爛,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開始合理分工,美術好的學生負責設計作品,細心的學生準備合適的稻稈,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負責編制,口才好的學生負責上臺介紹,因此這類任務可以全面評估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二、表現性評價工具設計的注意事項
(1)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的重要性,設計和選擇任務,從而確保評定任務與教學目的緊密聯系,并設計明確的評分規則。
(2)盡可能使評價誤差最小化。表現性評價具有更大的主觀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匿名評定,適當綜合考慮多個教師的評價結論。
(3)不能評價所有類型的學習目標。客觀形式的測驗項目(如簡答、多項選擇、匹配、正誤判斷)更易于評分,得出的結果更可信。在實際應用時,教師最好將四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可以相互彌補,更全面地對學生作出評價。
參考文獻:
[1]王俏華.對學校道德教育中榜樣教育方法的倫理學追問[J].教育探索,2011(4):125-127.
[2]劉 鵬.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結構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