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艷
摘 要:“激疑思辨,分層精練”是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育才學校幾年來一直致力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月之故鄉》是一篇自選文本,作者將它作為教學研究的課例。通過激趣導入、抄詩、讀詩、悟詩、唱詩幾個環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鄉愁有著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關鍵詞:激趣;抄詩;讀詩;悟詩;唱詩
“激疑思辨,分層精練”是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育才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幾年來一直致力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這種模式已經深入到我們的語、數、英、科的課堂教學中。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不但把這種模式運用在語文文本的教學中,也把它運用到自選文本的教學中去了。《月之故鄉》就是我選的一篇自選文本,并將它作為我校的教學研究的課例。
詩人彭邦楨寫的《月之故鄉》,就是一首游子借月思鄉的現代詩,也是一首享譽全球華語世界的思鄉詩,與余光中的《鄉愁》齊名。彭邦楨幾十年流亡在外、客居他鄉,故鄉就像那月亮,一個在水里,無法觸摸;一個在天上,遙不可及。在教學這首小詩的時候,我充分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從如下幾個環節,帶領著學生們一步一步打開詩人的心扉,進入詩人的靈魂,感受詩人那切切思鄉之情!
一、激趣導入
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湖水漾起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四周寂靜無聲——“孩子們,當你看到這一畫面的時候,你會想到哪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呢?”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背誦這樣的詩句已經毫不成問題?!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落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思念……一句句經典在學生們的吟誦里流傾而出,既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又是學生對古詩的一個積累回顧,更為后面對《月之故鄉》的學習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與月亮有關的詩,不過是一首現代詩?!睂W生們聽了我說的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我也就很巧妙地引出了今天所學的主題——《月之故鄉》。
二、認真抄詩
因為詩文短小,且明白如話,再加上我們的新課標里要求每節語文課應有不少于5分鐘的寫字練習,于是,我就設計了這個環節——我念一句,學生們寫一句,寫完以后,我用課件展示全詩,讓學生們對照自己的書寫格式,看看自己有沒有把詩的行文格式書寫正確。
這個環節的預設教學時間雖然不長,但目的有很多:首先是書寫的姿勢,其次是書寫習慣,最后還有對現代詩書寫的行文格式要求。這些語文素養就是在每節語文課中日積月累形成的!
三、初讀詩文
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學生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主要是從三個層次來預設初讀:首先是隨機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一次的朗讀,是一次淺顯地從讀好字、詞,斷好句開始的朗讀;接下來的第二次朗讀,則是在第一次的基礎上,請有準備的學生來讀,可想而知,這次的朗讀比較第一次是有很大的進步;接下來的第三次的朗讀,讓學生們在前兩次的朗讀的基礎上配上動作朗讀。初讀既是加深對詩文的記憶,也是學生對詩文的初步理解。
有了這三個層次的不同朗讀,學生們已經有了較好的記憶和初步的理解,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四、悟詩
悟詩、讀詩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在整個環節的設計中都需要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進行。
全詩只有三個小節,短短九行。詩人把自己對家鄉濃濃的思念濃縮到“看月亮,思故鄉”這六個字中。為了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好這六個字所包含的情感,我預設了以詩人彭邦楨一生的流亡漂泊為線索:從家鄉武漢到恩施,然后遠離家鄉、遠離祖國到印度,再輾轉到臺灣,最后客居美國,直到逝世。 拳拳赤子之心,回家無望的惆悵,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月圓之夜,“看月亮,思故鄉”!課件一一展示了詩人的流亡之路。學生們也就跟著詩人輾轉流亡的腳步,在一次次情感的變化中碰撞、升華。
在恩施,引用了王維的詩句“獨自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來感受詩人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那種孤獨和思念之情。這孤獨、這思念就包含在“看月亮,思故鄉”之中!讓學生們在感悟中讀這句話,加強了對詩句的理解。
印度,那可是遠離家鄉、遠離祖國的陌生國度?。≤娐弥?、思鄉之切,無不讓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真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學生們在情境中再次朗讀“看月亮,思故鄉”,苦寂、思念、難耐,多味雜陳!
臺灣,與大陸僅僅一峽相隔,可仿佛遠在天涯。詩人因特殊的身份不能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只能隔峽相望!“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很好地詮釋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從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到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再到余光中的《鄉愁》,這些思鄉的詩句就如同催化劑,把“看月亮,思故鄉”團成了一朵云。這朵故鄉的云,從彭邦禎的心里飄到了學生們的心頭,讓他們也感受到了鄉愁的滋味。
詩人最終還是沒有回到祖國、回到家鄉。他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少小離家,老大難回”終究是詩人一生的遺憾。
五、和樂唱詩
又是月圓之夜,沐浴著如水的月光,遠在美國的詩人想念祖國、想念家鄉了??伤荒苎鐾呖?,望月嘆息!這般思念,這般離愁,使他不由得唱起了自己的詩——《月之故鄉》!學生們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位滿頭花白的老人,站在漾起月亮的湖邊,仰頭望著高掛天空的明月,憂傷地唱起思念的歌。思念隨著歌聲飄揚,飄到了學生們的心里。我甚至還看到了一些學生眼角的淚花……
以上各個環節層次清楚,由淺入深,從寫詩—讀詩—品詩—悟詩—唱詩,知識的難度和深度都在層層遞進。筆者并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視覺上、聽覺上產生內心的情感碰撞。
詩雖然只有三個小節,僅短短九行,但我緊抓以彭邦禎一生的流亡漂泊為線索,從恩施到印度、到臺灣、到美國。遠在異國時,回家無望,身在臺灣時,卻因自己國民黨員的身份,讓這灣淺淺的海峽成了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翱丛铝粒脊枢l”——鄉愁在這一次次輾轉流亡中碰撞、升華。
朗讀是本節課的重點,但朗讀是很難做到整齊劃一的,因此,在朗讀的要求和效果上無形中就體現了分層。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做到讀中有悟、以悟促讀。學生們自始至終徜徉在詩海,浸潤在這有節奏、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中。感謝詩人,現在《月之故鄉》這首詩已經譜了曲,并且已經選入了初中的音樂教材里,成了人人會唱的一首歌,一首游子的思家之歌!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辈蛔兊氖悄且惠喢髟?,變化的是人的心境。每一個人心中,對于月亮都有著不同的感受。我們也試圖通過這一節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鄉愁有著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參考文獻:
[1]郭 凱.望月思想——《月之故鄉》賞析[J].校園文苑,2013(19):56-57.
[2]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育才學校.“激疑思辨,分層精練”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試行稿)[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