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靈美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不但是提高全民素質、實現現代化的需要,還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性課程,在新課改的實施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要完成新課改最終目標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在新時期,小學數學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還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意識不到數學教材中包含的素質因素、課堂上主次定位不清、對數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因此必須及時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素質教育;實踐課程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的成效不僅關系著基礎教育的質量,更關系著21世紀學生的素質。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小學數學課程概述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重點教學手段以及目的都發生了變化,例如,計算機的普及使得我們很少用紙和筆去計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數目計算題。新課改實施后,數學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一些改動。新課標設置了四個目標領域: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內容也分為四個部分:數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而且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分為了三個階段,其中小學共有兩個階段,初中有一個階段。與現行大綱相比,新課標對于數學課程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而且將素質教育推進數學課堂中,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由以前單純的記憶、模仿做題和練習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索、談論交流,以授教為主的數學課堂變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之間成了合作關系。新課改這一教育制度對小學數學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否達到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
1.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新課標使用不徹底
調查發現,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的學校仍然以傳統教學方式授課,課堂上主要通過教師的講解為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還是和以前一樣,固定地坐在座位上,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解題思維、解題方式,師生之間缺少互動,課堂氣氛較為壓抑,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是6~12歲,還處于兒童期,每天和數字打交道的數學課堂,學生很容易乏味,失去學習興趣。而家長和教師方面皆要求學生好好學習拿高分,在這種不合理的學習方式下,小學生學習數學面臨著雙重壓力。
2.忽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嚴格意義上講,學生正式接受教育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小學數學教育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和解題技巧的講解上面,沒有引導和啟發學生去思考這種題型的解法,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沒有掌握解題技巧和如何去分析題目。這種講課方式還有一個不易被發現的問題,就是很容易造成“高質量”課堂的假象。表面上看,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全程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教師在講例題時,學生們也都能聽懂,而且覺得很簡單。講解完知識點后,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習題,相同的題型,只是將題目變了,這個時候學生卻怎么也不會做,還是需要老師去引導,而且之后遇到類似的題目仍然不會做。這種問題其實是很嚴重的,教師不可能天天跟在學生后面去給他們講每一道題的解題思路。這類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講課方式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沒有被培養起來,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模糊迷惘,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去學。
3.課外作業的布置不合理
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直接讓學生去做數學課本上的習題或是參考例題出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沒有挑戰性和新意,學生就不會去動腦筋思考,按部就班地用老師的解題方法直接解題。家庭作業也是這樣的情況,教師只注重本節課的內容,忽略結合學生實際和本章節所學知識點去拓展數學題型,導致學生解題思路窄,不會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很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充分發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因素的認識
1.激發愛國熱情,提高思想品德素質
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立足于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數學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正如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的那樣,數學教學就是要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要重視教材上出現的數學家,多給學生普及這些知識。如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劉徽,他的數學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數學史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學生小學階段所要學習的小數、圓周率計算、面積計算等方面都有成就。再如,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后六位數的祖沖之,也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早在兩千年前,我國《九章算術》中就已經能解一次方程組、求平面圖形的面積了。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查資料了解我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數學的熱愛,從而充分發掘數學教材中蘊含的德育知識。
2.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數學教學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多重整合教學行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的前提就是提出問題,所以設疑、解疑的過程就是教學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知識創設貼近于現實生活的疑問。例如,在學習“積的變化規律”這一知識點時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然后引導學生探索積隨著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規律。這個時候學生可能不是很理解,教師可以適當地舉例子,如“30×5=150 20×5=100,10×5=50”。從這三道題入手,讓學生不斷猜想,尋找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可以利用演示、操作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簡潔、直觀的效果。
3.通過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動手,有動手才會有收獲。而且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專門有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素材,如課堂上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讓學生分別在透影片上畫一角,然后再讓學生思考怎樣比較所畫的角的大小。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的成員自己操作、討論,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解題方法,還可以和其他的小組進行比較,在實踐中得出結論,讓學生體驗勞動后的成功感。課堂上還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創設教學情景。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活實例能夠讓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結合實際生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產生一種共鳴,從而集中注意力,培養學習興趣,常設生活實際情境,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當然,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貼合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
本文就充分發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因素的認識進行了分析,讓我們了解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不能孤立地看待德育,也不能將它和數學混為一談,應充分認識數學教材中的素質教育,遵循科學的德育原則,針對教學中的不同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式來授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燕清.實施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楊 科.淺談小學數學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5(28):71.
[3]向國龍.淺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二卷)[C].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