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整理與復習課是幫助學生對某一階段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數學能力的一類型課。文章結合陶老先生的一些教育理念談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
關鍵詞:整理與復習;陶行知;情境設計;建構能力;思維拓展
小學數學教學有一個重要課型——整理與復習課。在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在上整理與復習課時,往往是收集大量的習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然后講解解題思路,并讓學生記憶解題步驟。這樣的整理與復習課教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缺少教學設計,把精力都集中在了查閱資料和收集題目上,把整理與復習課變成了習題課、作業課,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得學生經常覺得精疲力竭、力不從心。
在新課改、新理念、新教法的倡導下,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系統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打造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據不完全統計,在小學數學教學時間中有五分之一用在了整理和復習上。因此,開展好小學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整理與復習期間,我們要如何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和單純地進行操練?怎樣在教學中有效地發揮“整理與復習”的作用呢?
一、重視情境設計,注重學生自主參與
陶行知先生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可見,學習需要興趣的引導和催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時,就能積極進行探究。整理與復習本身是枯燥的,如果注重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情境,那么學生學習時就會覺得特別輕松、愉快,所以,激發學生整理和復習的熱情就顯得很重要了。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我主要設計以游戲為主線、層層遞進的教學。
如在復習“20以內的加減法”時,這節課一開始,我就想辦法創設一些故事情境,把學生們帶入生動的情境中,把“十幾減幾的題”分別設計到小兔回家、小雞過河、鴨媽媽找孩子等故事情境中去,并提醒學生它們都想求助于你,看誰能很好地幫助它們解決困難。這樣便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闖關游戲中的幾道關卡則做到了有序牽引,層層遞進,學生們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闖關成功帶來喜悅的同時,愉快而輕松地復習了相關的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寓學于樂,“樂”在活動中。
二、重視平時錯題,注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其中之一就有“解放孩子的嘴巴”。我在設計整理與復習課的時候會把學生的錯題當作一個重點。我平時批改作業時就會把學生做錯的題目摘錄下來,把學生錯誤的做法也抄下來,然后在整理與復習課時讓學生們先訂正題目,再組織學生們說一說為什么出現原來的錯誤、怎樣才能避免這種錯誤的發生,最后說說在解決這道題時自己是怎么想的、以后需要注意什么……
例1:36 - 9 = 33。
訂正:36 - 9 = 27。
錯誤原因:個位計算錯誤。個位不夠減,要向十位的3借1到個位當10,10 - 9 = 1,1 + 6=7;個位算完算十位,十位3退1變成2,2 - 0=2,所以36- 9 = 27。
例2:一根彩帶,第一次用了37米,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了12米,請問,第二次用了幾米?
37+12=49(米)。
訂正:37-12=25(米)。
錯誤原因:沒有理清楚誰多誰少。求的是第二次的長度,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求的是少的量,要用減法。
在這些環節中我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表達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對知識進行梳理。有時候學生做作業時會做,但不一定能說出解題思路,對有些知識點是一知半解,這時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其用語言表達出來,進行梳理知識,這樣可以幫助其理清思路。
三、重視習題梯度,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
陶行知先生十分關注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視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他主張“不論研究什么學科,總要看一個明白,想一個透徹”,對疑難之點則“要運神騁智,折衷善擇其間”。這里的“想個透徹”,說的就是學生學習中的思維能力問題。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整理與復習課也不例外。整理與復習讓學生不僅查漏補缺,鞏固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更在數學思考、思想方法、思維品質等方面獲得提升,達到數學學習的最高境界。
例如:找規律,填一填。
(1)1、4、7、10、( )、16、19。
(2)1、2、4、7、( )、16、22。
(3)1、6、5、10、9、14、13、( )、( )。
(4)1、1、2、3、5、8、13、( )。
這四道找規律的變式習題層層加深,它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理知識積極探索和推理,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提出設想、驗證設想、修正和發展設想,這促使學生逐步養成 “步步有根據”的推理能力,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探索這些規律的過程就是一次思維的拓展過程。
四、重視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建構能力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曾說:“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這“幾把鎖匙”就是指學習方法。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再學習并建構起知識網絡,進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是復習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識顯得更為重要。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梳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對復習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較少,讓學生自己去整理構建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們也可以根據問題,讓學生說說我們想解決這些問題要應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學生通過學習、交流,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網絡,通過回答就把知識進行了整理。
如:①水果店第一次運來39箱蘋果,第二次運來35箱蘋果,兩次一共運來多少箱蘋果?
39+35=74(箱) (用加法)。
②家具店有98把椅子,賣出去77把,還剩多少把?
98-77=21(把) (用減法)。
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總結,去構建知識框架。如①是知道部分數和部分數,求總和,用加法;②是知道總數和部分數,求另一部分數,用減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對教學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在教學中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師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我們在上整理與復習課時,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要解放學生的嘴巴,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要啟迪孩子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總之,我們要充分運用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避免“溫故有余,知新不足”,讓我們在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探索與實踐,和學生共成長!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