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元
摘 要: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而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則不能脫離節奏而存在。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在農村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這需要音樂教師花心思、花時間、找方法、巧練習。
關鍵詞:節奏訓練;學科結合;聲勢動作
一、與學科相結合進行節奏訓練
農村學校多數學生為留守兒童,他們中沉悶、老成、不活躍者居多。在教學感知節奏時,筆者結合各學科教學,讓節奏訓練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例如語文古詩教學,筆者讓學生結合動作有節奏地朗讀,學生在邊朗誦、邊拍掌、邊跺腳等的過程中,既背誦了古詩又培養了節奏感,還活躍了個性。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古詩二首》,我給學生編出節奏:
×·× ×·× ︱ × × × — ︱
日 照 香 爐 生 紫 煙
學生就會接著念:
×·× ×·× ︱ × × × — ︱
遙 看 瀑 布 掛 前 川
又如,在大課間,出場和退場時,我選用了節奏慢的曲子,讓學生排著隊踩著節奏行進;跑步的音樂選用節奏感強而稍快的曲子,教學生踩著節奏跑步;原地踏步則選擇介于兩者之間的曲子,讓學生踩著點子甩開手臂踏步,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兒童的本能與天性。
與學科教學結合進行節奏訓練并不難,相反,沒有音樂參與的學科,是枯燥乏味的學科,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農村教師只有打破傳統和固有的教學思維模式,才會使學生愛上音樂,享受到節奏帶來的樂趣。
二、音樂課上重點進行節奏訓練
農村音樂教師一般身兼數職,不擠占一周兩節的音樂課是原則,而在音樂課上進行節奏訓練是重點。音樂里的節奏大都離不開歌詞,有效利用歌詞資源,如通過有節奏地朗誦歌詞,或為一種節奏創編歌詞也能使音樂課堂的節奏訓練生動起來。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級音樂上冊教材第三課的節奏訓練:
×× ××︱ ︱
ti ti ti ti di li di li da
指導學生創編歌詞,枯燥的“ti ti di da ”從學生口里變得生動有趣:
×× ××︱ ︱
梨呀 桃呀
以節奏教學為重點的音樂課,是極富美感、充滿童趣的音樂課,一旦節奏學會了,歌曲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
三、通過聲勢動作進行節奏訓練
一些歌曲僅從節奏型就可以提示出歌曲的類型,如圓舞曲、拉丁節奏的探戈等,給這些歌曲配上聲勢動作,教授起來,變得易如反掌。
例如,在教授湖南文藝出版社三年級音樂上冊教材第九課《在卡吉德洛森林里》時,我采用“咬尾巴”接龍的聲勢動作,即前一組學生最后一小節是后一組學生開始的第一小節的方式,一組學生用拍手、拍肩、叉腰表示強、弱、弱,另一組學生則以叉腰、拍手、拍肩表示強、弱、弱。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在聆聽他人的同時聆聽自己的節奏聲音,掌握節奏的變化美和神奇美。
通過聲勢動作進行節奏訓練,是一種不受條件、環境、時間制約的極其簡易又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方法。
四、自制打擊樂器進行節奏訓練
使用打擊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學習樂曲時,學生一邊敲打一邊歌唱,可以感受節拍的強弱規律。但農村學校的打擊樂器極少,教師可指導學生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打擊樂器。這樣,在音樂課堂的節奏訓練中,我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獲得了更深的體驗,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二年級學生可以將酸棗核串成手鈴,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將易拉罐做成雙響筒,五、六年級的學生則可以用竹子做牧童笙等。自己動手制作,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他們的成長需要。
五、發現生活中的節奏進行訓練
自然界中無不蘊含著節奏:小雞啄米聲,對應的是連續的八分音符;公雞報曉的節奏可以提煉為四分音符。春季的蜜蜂、夏季的蟬、秋季的青蛙、冬季的雀,它們的歌聲都有著自己的節奏,而且農村的學生熟知,音樂課就是他們模仿得最歡的時候。
六、結語
節奏教學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指出它的重要性不算太難,重要的是要創造出新穎獨特的方法。為了讓廣大農村學生的音樂學習活動變得多姿多彩、適切有效,農村音樂教師需要共同努力,重視農村學生音樂節奏教學,帶領他們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
參考文獻:
[1]張 浩,張 燕,李金華.節奏訓練教程(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唐建生.小學生節奏練習的策略[J].速讀(中旬刊),2016(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