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鈞杰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都 61173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國內企業的數量也呈現爆發性增長。稅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新時期下,稅務會計的發展不僅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且可以促進稅收法律制度的深化改革,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稅務會計是建立在財務會計基礎之上的新興會計學科,與財務會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稅務會計主要是以貨幣計量為前提,稅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為核算依據,在會計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連續、系統、全面地綜合反映、監督和籌劃納稅的稅務活動,包括稅務籌劃、應納稅額的計算、申報與交納和企業內部納稅的會計處理[1]。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稅務會計發展相對滯后。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處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基本上靠國有企業推動。當時國有企業實行利潤上繳制度,不繳納企業所得,因此在那段時期中國的稅務會計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稅收制度逐步完善,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稅收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稅務會計也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世界上的稅務會計主要分為三種模式,即美國的“財稅分離模式”、日本的“財稅混合模式”和法國的“財稅合一模式”[2](見下表)。三種模式各有優劣,但它們都與國家的法律環境和經濟環境緊密相關。我國現行的模式更多地偏向于“財稅合一模型”,少部分與“財稅混合模式”接近。

稅務會計三種模式
1.目標不同。稅務會計是以稅法等相關法律為基礎,會計相關準則為輔助,通過向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合理、合法的節稅措施,達到降低企業稅負的目的。然而,財務會計是以會計準則為基礎,對以貨幣計量并引起企業財務狀況變動的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核算,最終實現編制會計報表的目的,將企業的會計信息及時、準確地向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
2.核算基礎不同。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9條的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由于稅務會計的工作與稅法緊密相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稅務會計是以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混合的方式作為核算基礎。
3.會計核算原則不同。(1)相關性原則不同。財務會計強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要與管理層、股東、債券人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稅務會計強調要與稅收的計算相關聯。稅務會計的相關性體現在所得稅負債的計算,是指納稅人當期可扣除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其取得的收入相關[3]。(2)謹慎原則不同。財務會計根據謹慎性需要對企業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以保證企業資產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稅務會計依據稅法規定,任何費用的扣除都必須真實發生,然而會計處理上的計提減值準備都是會計人員根據工作經驗進行估算的,并沒有真實發生,因此稅務會計不能計提減值準備。(3)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不同。財務會計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把“售后回購”這種經濟行為視為融資行為,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是,根據稅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售后回購”此類經濟行為視作銷售和購入商品兩個經營活動。
近些年,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多稅種、多環節的稅法體系。我國的稅務會計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1.對稅務會計的認識不足。中國的企業主大多缺乏稅法的專業知識,認為減少稅負的唯一方式便是逃稅漏稅。因此,他們將稅務籌劃理解為逃稅的一種方式,將稅務會計理解為一種不合法的存在,或者簡單地認為稅務會計就是幫助企業核算并繳納相關稅收的會計,這就導致了稅務會計的重視程度不如財務會計高。
2.企業稅務會計的數量偏少。根據2016年中國中小企業運行報告顯示,中國小微企業占83.3%,中型企業占14.2%,大型企業占2.5%,小微企業本小利薄,為了控制成本并增加利潤,加上企業主對稅務會計的認識不足,所以大多數企業并不會設置稅務會計崗位,而是讓財務會計替代稅務會計的工作。
3.稅務會計理論體系還未建立。經過多年的發展,財務會計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可以系統化、邏輯化、理論化地解釋會計活動中的各個具體要素。由于起步時間晚,發展時間短,稅務會計并沒有如財務會計一般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雖然國外已經發展起一定的稅務會計理論,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環境不一樣,我國并不能照搬照用,只能借鑒并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稅務會計理論體系[2]。
4.稅務會計人才缺乏。稅務方面的工作專業性和政策都較強,因此要求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稅務政策。調查顯示,全國在職稅務人員近一半人只有大學專科和中專學歷,稅收風險和稅務籌劃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就更加缺乏了,這與稅務工作要求嚴重不匹配,不利于中國稅法改革。
1.促進經濟發展。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中國經濟體量超過日本,現穩居世界第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稅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稅務會計制度,有利于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2.促進稅法深化改革。近些年,我國稅法經過了多輪修訂,完善了其中一些不合理之處。但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復雜多變和不穩定性以及稅收立法的滯后性[4],現行稅法體系還存在著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一些問題,建立稅務會計制度有利于促進稅法進行深化改革,達到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稅法體系的目標。
3.促進社會發展。(1)對企業的影響。建立稅務會計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納稅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稅收體系也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我國大多數的企業并沒有設立稅務會計崗,而是讓財務會計負責了稅務方面的工作。由于我國財務會計的素質參差不齊,也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稅法等相關法律知識,因此常因為對稅法理解不深刻,導致企業未按法律規定繳納稅收,有的是因為稅法使用不準確,沒有享受企業的相關優惠,讓企業承擔了不必要的稅負,這些都最終對企業的聲譽和經濟效益造成了影響,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2)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截至2016年底,我國通過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有13萬人,中級169萬人,初級404萬人[5~6],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上千萬人。其中,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為財務會計,而稅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這樣對于專業知識要求更高的崗位人才極度匱乏。因此,建立健全稅務會計師制度,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選擇正確的專業,引導人們正確地擇業、就業,最終讓政府、社會、高校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
近些年,稅務會計已經開始得到企業的重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其理論體系和制度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相對于我國的稅法體系和財務會計的發展速度還是比較緩慢的。稅務會計作為企業稅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其制度有利于社會、經濟、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快建立健全稅務會計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廖慧.稅務會計原則和財務會計原則的比較與思考[J].企業研究,2012,(4):86-87.
[2]周仕雅,劉玉龍.稅務會計模式的比較與我國的選擇[J].稅收經濟研究,2011,(3):53-56.
[3]蓋地.稅務會計原則、財務會計原則的比較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6,(2):40-46.
[4]費松齡.完善我國稅法的若干思考[J].價值工程,2011,(13):298.
[5]我國已有586萬人通過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7-01-05.
[6]羅勇,陳杰.論我國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