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摘要]應用文化生態理論,從文化生態角度探討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四川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生態具有歷史傳承性與移民性、統一性與多樣性、多民族性,并在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凸顯。通過對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文化生態問題的分析,在文化生態視域下提出其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注重文化活態保護,建立原住民文化自覺;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區域綜合發展相結合;樹立大文化產業概念,完善文化產業生態鏈,創新產業模式。
[關鍵詞]文化生態;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93-03
欠發達地區綜合自身資源稟賦,把文化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是欠發達地區保護和發展文化生態、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四川省欠發達地區主要包括盆周山區地帶、川中丘陵地帶,川西南山區,川西高原。由于地理、歷史、區位的原因,與以“成德綿經濟圈”為代表的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相比,這些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基礎建設落后,文化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四川省“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之一”,“全面推進川西、川中、川南、川東北文化產業發展區建設”。與其低體量的文化產業總值相對的是,基于獨特的文化生態,這些欠發達地區都擁有著豐富的、極具自然與人文價值的文化資源。
在文化生態視域下,開發利用四川欠發達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保護文化生態、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對實現四川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實現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文化生態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生態
“文化生態”的概念,由美國學區者朱利安·斯圖爾德于1955在他的《文化變遷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用來解釋地理環境對文化變遷的影響。隨著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介入,“文化生態”這一概念的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國內學者研究主要指向“人與文化及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認為文化生態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四個層次系統”文化生態是一個具有“生命”體征的文化有機體,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與關系結構;在這一具有歷史性的生態系統中,各文化要素之間相互結構、相互關聯成一個立體交叉性網狀整體。任何一個文化要素,離開了整個文化生態系統,便會喪失原本的文化意義,成為一種“非活性”的存在;整個文化生態系統,只要其中任意一個文化的或自然的要素發生變化,其他要素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引起整個系統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文化生態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系統,特殊的地理特征會賦予文化生態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文化生態視域下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實質是文化資源不斷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價值實現過程,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經由文化產業各環節,不斷發生形態變化,最終被轉化為各種形態的文化產品。文化資源包括有形的自然山水、歷史遺跡、文物建筑、歷史風貌等,包括無形的表現為歷史事件、民族精神、文化傳統、民俗民風、民間藝術、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道德。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生的起點,其生態特色結合社會經濟基礎,在根本上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特性。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是都市性文化產業,主要依托于現代化、全球化的經濟、金融、市場體系與媒體產業進行運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是資源驅動型的地方性文化產業,主要依托自身獨特、稀有的文化生態,生產具有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的特色文化產品。
文化生態是文化資源形成的基礎,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果。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相比,經濟欠發達地區因交通、區位、歷史、地質、氣候等條件的制約,由于受到現代化沖擊相對較少,其在歷史傳承、文化形態、地域性文化生態方面保持更多的原生態特性。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對基于文化生態形成的原生文化資源,具有更強的依賴性;產業形態也具有更強烈的地方性、地理依存性、原生態性。在文化產業的運作中,文化資源優勢要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需要充分考慮文化與自然、文化與歷史、文化與區域、文化與人的生態關系。把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置于文化生態視域下考察,強調的是對文化生態的維護與促進,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尊重文化生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挖掘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保護文化生態的完整性,以促進其文化生態平衡、實現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態的特征
(一)歷史傳承性與移民性
文化生態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文化生態當下的活態構成部分。巴蜀文化三星堆文明形成以來,五千年從未中斷過,是-種具有歷史延續性和連續表現形式的區域性原生型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水利殖國”農耕文明發展起來,并開始融入中原文明;至宋代農業文明達于鼎盛。元末明初和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使得四川成來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帶來的民風民俗、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在四川交匯融合,歷史傳承與移民文化共同形成了獨具個性、包容開放的巴蜀文化。四川欠發達地區,保存許多獨具特色文化資源:如歷史文化遺跡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古道資源、古鎮資源、傳統村落資源、宗教文化、鹽文化、茶文化、三國文化、飲食文化、豐富的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資源等。
(二)統一性與多樣性
自然環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文化生態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動態歷史結果。自然環境從整體上影響一個區域文化生態系統的傳統風貌、民族性,并會在細節上賦予某些文化表現形式以色彩。名山、大川與盆地共成的地理環境,賦予四川一個既有大山阻隔構成的相對封閉,四川境內各區域的文化生態具有相對統一的巴蜀文脈。同時,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五大地貌單元,全川地形地貌豐富和東氣候西迥異,使得四川文化生態在相對整體統一中,依自然地理環境的分割,各區域文化生態又有自己鮮明的獨特性,如川東北的秦巴文化、川東的生態文化、川西南世家文化與耕讀文化、川西高原的民族文化以及各區域雜散居民族融合文化。
(三)多民族性
四川是我國最大的非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有我國最大的鼻族聚居區;川西高原有全國第二大的藏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此外還有苗、回、土家等十余個人口較多的世居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多聚居于盆周(包括橫斷山脈)欠發達地區。因此,四川欠發達地區擁有許多具有壟斷性和獨特性的民族文化資源。目前四川民族文化主要是羌藏文化的開發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還有許多尚未開發或者開發欠充分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以前末被關注的文化資源,如彝族打飛棒、藏族的賽牦牛等;由于經濟欠發達末被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如羌族的釋比文化、彝族的傳統村落等;以及需統籌開發的文化資源,如彝藏羌皆有的鍋莊、川滇共有的彝族文化、川渝貴共有苗族文化等。
三、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面臨的文化生態問題
(一)自然環境破壞,文化環境退化
自然環境是文化生態形成的物質基礎。欠發達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是一種生態性資源,在其形成的歷史與當下的存在中,環境都起著決定性作用。自然環境一旦被破壞,原生文化生態的存在的根基就消失了,文化環境也就開始退化。文化資源也就成了不可持續發展的“死”的文化。四川欠發達地區大多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由于未能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速度。在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發展中,破壞自然生態建設仿古旅游村鎮、破壞原生態農牧經濟體系開發觀賞經濟作物等對自然生態的破會式開發行為也屢見不鮮。在鄉村建設中,推倒傳統鄉村文化景觀重建現代標準化的新農村等。這些都導致了自然生態與文化環境退化,物質文化資源被破壞、非物質文化資源消失。
(二)未能充分發揮原住民的主體性
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文化產業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行為,而且還是一種關系所屬區域每一個人的文化行為。所屬區域的原住民,不僅文化產業的參與者,本身還是文化資源的承載者、傳承者。原住民是保護文化生態、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力量,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
但在現代化沖擊下,一方面原住民出于對現代生活的向往,會離棄欠發達地區遷居經濟發達發區,造成欠發達地區由于農村地區的空心化。另一方面,由于現代傳媒文化的沖擊以及地方文化傳承教育的缺乏,原住民缺乏對地方文化的認知、理解、認同,在接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拋棄傳統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更主要的是,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由于未能充分發揮原住民的主體性,未能讓他們深度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的各環節,未能讓所屬區域的原住民充分理解并享受到文化傳承、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三者聯動發展帶到的可持續經濟利益,導致原住民缺乏對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承傳的內驅力。
(三)淺層次低水平重復開發,文化資源過度開發與文化資源浪費并存
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資源豐富,有著發展文化產業的天然稟賦,近年在文化資源產業轉化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全省區域文化產業結構欠平衡,文化產業形態單一,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主要以資源驅動型的“文化旅游”為主。文化旅游開發熱,在帶動這些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同時,由于創意能力、市場能力、文化傳承開發能力不足,造成了大量淺層次低水平重復開發的狀況。如“百鎮一面”的同質化古鎮開發,淺層次低附加值的文創產品的生產、低水平庸俗化的節慶活動的組織等。在一些交通區位相對具有優勢的地區,為了快速致富,對一些具有顯性市場價值的文化資源,如建筑群、寺廟、遺址等進行短期性的掠奪式開發,修建大量人工景觀和各種游樂設施吸引等。
開發途徑的不合理,一方面使一些顯性商業價值較高的文化資源被過度開發,另一方面使一些具有市場潛質但開發周期較長的文化資源被忽視。資源過度與不當消耗,引發了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生態危機。原生態的文化形態與文化資源開始衰亡,包括有形文化資源的自然消亡、人為破壞,也包括無形的文化資源的消失。
四、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思路
(一)分發揮地方教育的功能,建立原住民文化自覺
文化資源驅動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來源于其文化資源的可再生性;文化的可再生性有賴于文化的活態保護。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任何文化生態,都是人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形成的,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生態系統。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中,要充分發揮原住民的主體性,建立原住民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建立原住民的文化自覺,實現文化生態的活態保護,要充分發揮地方教育的功能,構建原住民對區域文化生態的認知、認同,培養原住民對區域文化生態的尊重珍視的感情以及對區域文化產業參與意識。
(二)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區域綜合發展相結合
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態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使得各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既可以充分發揮區域文化特色,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又可以使區域文化資源的差異互補,在統一規劃中講好四川故事,使四川文化走向世界。從統籌規劃的層次來說,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充分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發展策略,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童點打造培育一些特色文化品牌,培育重點項目、重點人物、重點工程等,培養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把藏羌彝特色文化產品等四川豐富的文化產品集成化、品牌化,推動它們走出去。”
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源于區域文化生態及原住民對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一個涉及到原住民文化、經濟、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文化系統產業。從文化生態保護和利用的層面來說,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要與區域綜合發展相結合;要充分尊敬當地的文化生態,樹立科學文化生態理念,視所屬區域文化為一個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活態整體。發展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的文化產業,在保護文化原生態的同時,要以原住民的需要與利益主,利用區域文化資源,同時顧及經濟、教育、社會、文化、自然等各層面的均衡發展。
(三)樹立大文化產業概念,完善文化產業生態鏈,創新產業模式
四川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由于基礎薄弱,需要樹立大文化產業概念,從橫向的空間布局與縱向的產業延伸完善文化產業生態鏈,創新產業模式。從空間布局來說,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區域文化特色的發揮,充分發揮區域優點,形成點狀優勢產業,以點帶面,推動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但這種區域布局,不是簡單地從某文化生態中,抽取出某-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個體開發。而是要充分綜合考慮該區域的文物、建筑、遺址、文化景觀、生活民俗、社會民俗、民間藝術、自然面貌、地質地理結構、天然名勝等情況下,從中抽離一個或一系列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符號,進行開發利用,形成區域品牌版塊:如藏羌文化走廊,川東的紅色文化、三國文化,川南的糖文化、鹽文化、酒文化、世家文化,川西的茶文化、熊貓文化,攀西的彝文化。這些文化符號類型,又可以用“茶馬古道”“絲綢之路”“革命精神”等更大的文化符號進行統籌覆蓋。
從縱向的產業延伸來說,一是依托以“成都文化圈”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的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區域“特色IP”運作,發展核心文化產業,如影視、動漫、出版、游戲等,實現“文化符號”的無限延伸,做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符號系統。比如日本熊本縣的熊本熊,就是區域性文化產業IP運營成功、可資借鑒的經典案例。二是基于本區域的文化生態現態,以“文化+”發展體驗型文化產業,如文化+觀光、文化+休閑、文化+農業、文化+節慶等、文化+手工業。
參考文獻:
[1]黃正泉.文化生態學(上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38-40.
[2]徐鳳.再論“文化生態”[J].教育教學論,2016(43):225-22.
[3]丹增.文化產業發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1.
[4]向寶云,張立偉.四川文化產業發展報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皮書出版分社,2017:16.
[5]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M].北京:三聯書店,2001:360.
[6]鄭曉幸.談四川“十三五”文化發展新思路[EB/0L].http://www.ce.cn/culture/gd/20l603/l4/t20l603l4_9477493.shtml.
[7]郭鑒.吾地與吾民:地方文化產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8]王廣振.地文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系統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