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剛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無論是大的家族或部落還是普通家庭都非常重視對家風的培育和教化。家風又稱門風,具有一定傳承性、實踐性、和終身性的特征。同時,受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內容在當代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如孝順父母、誠實守信、勤儉持家等。對此,我們可以從家庭、學校、新聞媒體加強對家風教育的培養。.
[關鍵詞]家風;歷史傳承;培養途徑;當代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10-03
一、家風的涵義和特征
家風內在包含多層意蘊,其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同時和家書、家規、家訓等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一)家風的涵義
《中國古代生活詞典》認為;“家風指一個家族的傳統風習而言,是在家長或主要成員影響下自然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傳統習慣和生活作風”。為了更好理解家風一詞,我們要對家風、家教、家訓、家書加以辨析。有人將家風等同于家教、家訓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容易使人誤導。它們之間有關聯同時又有區別。家風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醞釀而成的結果,是一種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是一種無形的、看不見的、摸不到的。家訓是家族中的長者通過制定規則、規范家庭成員的行為,以此達到約束、矯正的結果。家教是一種家庭內部的教育實踐活動、是長輩通過,榜樣示范、言傳身教等方式將一定的道德準則、規范要求、傳遞給成員的過程,而家書則是作為一種物質承擔載體的作用。因此,家教、家訓、家書對于家風的養成有著隱性的作用,而家風則融于幾者之中,他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但又不可分割。
(二)家風的特征
家風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一定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為依據、具有屬于自己的獨有的特征。
第一、傳承性。優良家風上承傳統,下接家庭,其形成和傳承受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雙重因素影響。我國封建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家風的內容在具體歷史背景條件下會受當時社會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社會存在發生變化時,社會意識也相應隨之改變。家風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反映,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和當時文化氛圍影響,揚棄原有家風內容,實現家風內容的傳承和創新。另一方面,家風的傳承是發生在家庭內部,以家庭為單位縱向完成傳承和發展。其傳承方式分為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精神的傳承是以世代相傳的關于為人處世、道德規范的標準,以家教、家訓等為手段,物質傳承以家書、牌匾、實物等形式,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相互作用共同承載優良家風。
第二、實踐性。家風一旦形成就不單單停留于思想或意識層面,還最終表現在指導實踐活動上。通過家庭日常的生活實踐活動,如娛樂活動、家庭教育、衣食住行等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灌輸,行為的矯正,使之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取向,使家庭成員明確怎么做是符合道德規范的?怎么做是觸犯社會道德底線?同時,家風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其內容又來源于實踐,通過吸收、揚棄和創新,使家風的內容既保持本質核心的不變,又增添新的內容使其豐富多彩。
第三、終身性。良好家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基礎的也是終身的,家風的養成并非是生硬的灌輸,它是以一種柔和的、春風化雨般的方式,讓我們去感知、去模仿、去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家風起到的教化作用帶有啟蒙的特性,因為家庭是每個人教育的搖籃,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價值觀的樹立,良好品質的培養。同時,這些良好品質又會貫穿于人的生命過程的始終,使其家庭成員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都具備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個人操守,對人有終身的影響。
二、家風的歷史傳承及當代蘊含
家風的形成歷史悠久,并且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內容會隨著當時的經濟條件、政治氛圍、區域文化等的變化而改變。梳理好家風的歷史,對于樹立當代新家風形式有著重要的理論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家風的歷史傳承
“受中國以儒為主,釋道并存等特征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家風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為哲理依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踐旨歸,以“家和萬事興,和天人合一為理想訴求,以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寬以待人、勤儉節儉,詩書繼世、謙虛謹慎和精忠報國等為修身立世的圭臬,延展并貫穿于民風、國風的形成、發展與變遷始終”。為了更好把握家風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我們首先要闡明家庭的產生過程。家庭作為社會當中最小的細胞,人類社會最早的組成形式之一,它的起源要比國家、民族要早得多。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個體對抗自然的能力要遠小于群體,所以群體生活共同對抗來自然的挑戰就可以更好地保證個體的生存,在群居狀態下,兩性關系較為復雜處于一種雜婚狀態,這就是家庭的萌芽。而后,家庭的形式又經歷了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四種形式,家庭的產生為家風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周易》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其中的《家人》篇便向我們展示了早期家庭的家風和家規,即:憂患意識、和諧是福、男外女內、敬祖善奴。中華民族自古便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死于憂患死于安樂”、它不僅體現在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還表現在尋常百姓家,即使在當代中國,憂患意識的普及和教育仍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和諧是福:和諧狀態來源于家庭內部、家庭和外部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只有實現各部分相互之間的契合才能構建一種和諧的氛圍。男外女內:是我國家庭常見的分工模式,即使在高度強調女性的地位的今天,這種模式一直適用。敬祖善奴:孝悌敬祖、善待他人,孝文化一直是家風文化中的核心,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漢代,士大夫國家觀念強固,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和家庭相結合,處于一種家國同構的狀態。由于士大夫國家觀念的強固,所以多有以天下教化為己任的人。魏晉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征伐不斷,儒學大一統的地位受到挑戰,文人、士大夫對政治漠視甚至回避,關注點由國轉向家。唐時期,門閥士族家庭走向衰落,但長幼尊卑秩序依舊。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時期,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儒家綱常倫理思想又得到重視,如明太祖頒布的“圣諭六言”,康熙頒布的“上諭十六條”,以官方的形式通過普及教育使家風完成社會化過程。
步入近代社會,傳統小農經濟解體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西方文化的滲入,家風的內容也隨之改變,自由、平等、理性等新家風逐漸形成。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提及家風多認為是積極地、精華的、健康的。實際上,“這只是說者的一種期許,一種渴盼,家風本身并不蘊含有這樣的意味。否則,“良好家風”就是毫無意義的同義反復”。家風如同校風、社會風氣一樣,有好有壞,有的家風重義輕利、勤勞儉樸,有的家風忿戾兇橫、唯利是圖。
(二)優良家風的當代蘊含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出,要注重家風的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當代家風建設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當代家風內容主要有: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勤儉持家。
1.孝敬父母
中華民族對于孝歷來重視,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核心內容,是家風體系的基礎。我國封建社會以宗法血緣制度為支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注重長幼尊卑,家庭結構相對來說也較為復雜。步入近代社會,傳統大的家族逐漸被單一的、簡單的家庭結構模式所取代,所以當代家風中的孝對比過去其內容和方式也有變化。孝順父母,物質上的保障是必要的,同時還應該有精神的交流,由于當前的家庭結構,子女很多時候都在工作和學習,缺少對父母的陪伴,所以在現代家風中要注重親情教育和感恩教育,盡量抽出時間陪伴父母。另一方面,當代家庭中的孝不同于過去的愚孝,“郭巨埋兒”、“臥冰求鯉”并非是以一種正確的方式來達到孝順的目的。我們倡導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質,對于家庭和社會都是必要的,但絕不是回到過去家長制的等級關系中去,而是要提倡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關系,如果父母的言行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我們不僅不能順從還應該加以糾正。注重當代家風中孝的建設和培養,對于家庭的和睦、社會的良好運轉都至關重要。
2.誠實守信
誠信是試金石,既檢驗著一個人的品德,又是一個國家民族性格的折射。《論語·顏淵》有語:“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古有商鞅立木取信,取信于民,季布一諾,諾值千金,今有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孫水林為信守諾言不拖欠工人工資返家途中發生車禍死亡,其弟孫東林完成哥哥的遺愿,及時還上工人的工資,其行其言感動每一個人,這就是誠信的力量,也是誠信精神。當代中國,商品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過度的以金錢為追求目標,出現為追求利益,追求價值、投機取巧、蒙混逃避、甚至鋌而走險把誠信拋之腦后等等不良現象。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誠信的培養既要注重為人處世,講誠信、講信譽,還應該將正確的金錢觀和誠信有機結合,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使孩子明白在取得正當利益的同時要有誠信精神,不可以危害他人為前提肩負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3.勤儉持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提出“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無數先賢、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等,對勤儉持家從不同層面都給予了肯定并且身體力行。勤儉持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勤勞二是儉樸,即不鋪張、不浪費、辛勤勞動、勤儉持家。無論是家庭貧困,還是經濟富裕,都應該秉持這種觀點。當代社會由于的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生平不斷提高,由此引發的鋪張浪費之風、奢靡之風盛行一時,造成社會財富和資源的浪費,對社會風氣產生極壞的影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對勤儉持家的優良品質的培養要從細節和小事之處抓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不過度從眾,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適度消費,不隨意浪費糧食,使孩子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通過這種優良家風的教育,使勤儉持家成為每個人自覺的操守,讓其成為當代家風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從而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凈化社會風氣。
三、優良家風的培養途徑
優良家風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家庭、學校、社會、新聞媒體等在優良家風的培養過程中需形成合力,共同起作用構建一個完備的體系。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優良家風培育的主陣地,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培育優良家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首先,父母要以身立教,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內涵,并表現出勤儉持家、孝敬父母、嚴于律己等凸現家風的行動,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逐漸理解家風的精髓并踐行在行動之中。其次,父母對于傳統家風應持辯證的態度,繼承并弘揚積極、健康的內容,如自立自強、寬以待人、尊老愛幼等,而對于傳統家風中的封建綱常倫理、狹隘、愚孝等糟粕予以摒棄。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方法,堅持獎懲結合、賞罰分明,同時讓家庭成員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鼓勵其發表對家庭事件的看法,從而構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環境。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學校教育因其系統性、計劃性、和目的性等特性對于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具有矯正和塑造的作用。同時,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提升道德修養,使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這與家風教育是相契合的。所以,為了更好的培育優良家風,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學校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個人自覺的程度,實現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學校德育教育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和優良家風的內容,開展優良家風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不僅在理論上融會貫通,而且在實踐中深有體會。
(三)發揮新聞的宣傳和導向作用
在網絡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培養優良家風不可忽視新聞媒體的力量。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大眾媒體兼具政治性和社會性,它為我們的生活所服務,同時又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優良家風的培育需借助新聞媒體這一平臺,發揮其宣傳性、便捷性、真實性等特點。借助電視新聞、門戶網站、公益廣告、互聯網新興陣地,通過宣傳教育、傳播主流價值取向,使社會成員慢慢接受熏陶,形成正確的三觀,打造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積極地向上的家風。同時創新家風內容傳播途徑,如:利用公益廣告在電視、廣播、地鐵滾動屏上、傳播優良家風內容,評選模范家庭、曬家書、制作關于家風內容的書籍、報紙、音像制品等。總之,通過新聞媒體使好家風真正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何本方,李樹權,胡曉昆.中國古代生活詞典[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846.
[2]徐俊.當代優秀家風的時代內涵與培育路徑[J].學習論壇,2015(9)64-68.
[3]張崇琛.從《周易·家人》看中國早期的家規與家風[J].職大學報,2014(3)80-82.
[4]徐梓.家風的意蘊[J].尋根,2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