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做好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意義重大。傳承和保護的最佳途徑就是運用,設計者可以將這些寶貴資源看作是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的龐大素材庫,深層次挖掘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系統分析其中所蘊含的設計元素,積極探究應用這些寶貴資源的原則和規律,力求以此來豐富和提升設計作品的人文內涵,以承擔起推進我國藝術設計事業發展的重大使命。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藝術價值;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17-03
民族景觀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載物,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含義,在建設和構造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發掘和應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所獨有的外部表現形式、文化內在意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當前,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強勢支撐下,外來文化持續入侵,文化商品化和標準化等多現象更加頻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生存正在經受嚴峻挑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傳承與保護更為緊迫。設計者應積極嘗試以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來豐富自身的表現形式,提升建筑裝飾設計作品的人文內涵,這也開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條有效路徑。
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蘊含了豐富的“美”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少數民族同胞在各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民族歷史文明積淀,它們充分展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文明、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少數民族文明的演進過程。明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巨大價值,充分發掘出這些寶貴資源中所蘊含著的人文價值、藝術價值、時代價值,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美”,是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應用的必要前提,對景觀建筑裝飾設計是否成功也具有決定性作用。
人文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最獨特、最具魅力的部分。在當代景觀設計越來注重景觀設計文化內涵的今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物化,并以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作為其空間載體表現在大眾視野中,對研究和還原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歷史和發展歷程具有很高的價值,也已經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或有形、或無形,但多數仍能以某些具有獨特內涵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如色彩、符號、材質,等等。這些外在的藝術形式符合少數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審美標準和藝術傾向,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巨大的藝術價值。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美”的外在形式
“美”以外在形式為載體,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以辨識度極高的外在形式而存在,如別樣的色彩、特殊的符號、豐富的材質等等。在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運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首先要對這些視覺形象要素進行細致分析與解構,以便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更好地發掘和運用:
(一)色彩。色彩是設計中第一位的表征元素,色彩不可能脫離外部環境而孤立存在,應與景觀建筑所在的環境保持一致。從地域方面考察,同漢民族相比,少數民族與大自然更為親近,在與山林丘壑、江河大澤為鄰,同飛禽走獸、草木植株為伍的歲月里,他們形成了獨特的色彩審美標準,具體表現為:更偏愛明亮、大膽的色彩,比如帶給熱烈、歡快、喜慶情感體驗的紅、橙、黃,傾向于跳躍的、更具沖擊力的搭配方式,在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可以嘗試采用冷暖色系和色相強弱對比。如,香巴拉月光城,一座融合云南省藏族風情的一座度假村,設計者在顏色的搭配上選擇取當地民居的“黑色、紅色、黃色”為主色調,反映了藏族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體現出了鮮明的藏族風格。
(二)符號。符號,運用符號是藝術設計的基本手法。恩斯特·卡西爾指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是通過符號來實現的。從具體構成來看,符號多由點、線、面等等構成,從內涵及作用來看,符號又分為圖像性符號、指示性符號和象征性符號三類。在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運用符號這^設計要素,應從視覺感官和文化內涵的角度進行選擇和分析。例如,蓮花是佛教八寶之一,象征吉祥純潔,香巴拉月光城中的建筑構想就是將現代建筑與藏族風格相結合,建筑布局猶如八瓣蓮花,是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的布局;再如,曼陀羅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香巴拉月光城中多有以幾何線條交織組合成曼陀羅花樣,既體現了美的存在,也彰顯了佛教的莊嚴肅穆。
(三)材質
材質,是形體構成的基本造型要素。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因其特定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最終形成了“歸本設計”的設計和建造傳統,崇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設計原則。在繼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時,設計者應當延續這一良好傳統,盡量取材所在區域的材質,如竹、木、石、陶、布等,這樣取用材料會相對便利的多。同時,在運用材料方面,設計者也應盡可能挖掘材料自身的個性屬性和美學特征,發掘其所具有的原始形態、色澤、紋理、質感和其他性能,盡量展示材質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質,及其所表達出自然、古樸的,如材料美、物理美和色彩美。
三、在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相關原則
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運用到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去,實現景觀建筑裝飾設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承載作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體價值體現,對建設特色景觀園區也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自身特質,在實際運用中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文化的本真性原則。本真性,即原本的、內在的“真實”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珍貴性,就在于其對少數民族同胞原有的、傳統的真實生態的一種再現和展示,是對其歷史的一定程度的記錄和還原。因此,在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設計者應堅持“本真”原則,確保設計作品所意圖所展現和表達的文化含義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所包含的內在文化品質保持一致,堅決避免盲目性、主觀性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意蘊。
(二)民眾的地域性原則。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有著十分明顯的辨識度和排他性,在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必須要考慮到其適用范圍。設計者可以嘗試運用規劃設計技巧,了解整個區域內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大框架,盡量順應對整個民族區域內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提高景觀建筑裝飾設計的理解度和適用性。
(三)功能的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即考慮到景觀建筑及裝飾功能方面的有用性、便捷性。設計者開展設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指向都應是滿足人的需求,功能性是景觀建筑裝飾設計的首位要素。設計者在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強調功能性發揮,要充分考慮到“人”的種種需求以及投入使用后的便捷性,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對景觀建筑的功能性空間進行合理規劃,確保所設計的作品有利于“人”的使用,充分發揮各個設計要素的服務性。
(四)時代的發展性原則。每-種文化都有自身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其獨特的時代印記,反應其所處時代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設計者在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時,既要注意結合當今時代的審美習慣對這些寶貴資源進行解讀和闡釋,盡量避免因時間跨越而造成的“誤讀”,同時,也要嘗試將其與當時近代的美學資源做一個完美的對接,為傳統的文化資源中注入更多的時代氣息,使設計成果更好地適應當今時代這一時間環境。
四、在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運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具體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景觀建筑裝飾設計中的運用具體包括形態層面和文化內涵層面兩個方面。主要借助抽象概括、直接挪用、改造重構、舊瓶新酒等手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那些色彩、符號和材質,最終成為建筑景觀裝飾中的典型形象、結構和空間。在“有其形”的基礎上,使之符合少數民族母體文化的審美要求和標準。設計者要借助恰當的形式進行充分準確的表達,使整個景觀建筑裝飾設計成為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重要載體,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標,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下面將進行細致說明:
(一)抽象概括。抽象概括,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提取、簡化、異化、重新組合等藝術處理之后加以運用。抽象概括尤其適用于繁雜、細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類型,設計者在保留關鍵要素和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有機的整理、提煉、概括呈現出高度精練的造型,最終將寶貴的資源化簡為繁,使之既葆有少數民族的風情風韻,又符合現代藝術崇尚簡單簡潔的審美要求,這樣也更便于設計者和實際建造者的實踐。具體的做法有:一是,形體概括。是指在整體構圖上對非物質遺產資源的形態進行把握,忽略一些細微的結構部分,以簡單的輪廓或線條組合來代表它;二是,形狀抽象。是指在不影響視覺美學效果的同時,采用片段、剪輯、變型,夸張、折射等藝術手法對圖樣的結構做合理變形;三是,結構簡化。結構簡化指保留藝術要素的大體形態,運用構圖的基本元素,如點、線、面、塊等等,通過混合、錯位、平移、扭曲、旋轉、放射、切割等空間變化手法重新組合,使之呈現出簡潔、明快的結構形態。
(二)直接挪用。平實地說,直接挪用,就是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藝術元素直接“拿來”,運用到實際設計之中,這一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汁原味”,保證民族景觀建筑裝飾設計形式和意義的統一。設計者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色彩、符號和材質進行整體或局部式的直接挪用。必須強調的一點是,設計者應考慮到景觀建筑裝飾設計所在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找到與景觀建筑裝飾設計相契合的點,避免為了挪用而最終導致的“矯飾”。如,媌汕岄嶺風情園設計中,設計者運用了色古香的蠟染、精美絕倫的刺繡和挑花、雕工精致的苗銀等元素,設計了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苗家風情園。
(三)改造重構。改造重構,即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要素進行改造、打散和重構。這是最能體現設計者藝術創造力的設計手法,是整個設計作品中最富于活力的構成。設計者根據景觀建筑裝飾設計的整體意圖,結合自身的主觀感受和設計習慣,運用先進的思維方式和設計手法,對選定的元素進行任意拆分和組合,重新建立一種獨特的設計理念,力圖帶給欣賞者以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力。如,妯汕明嶺風情園中的攏月所,以苗家人的樂器靈感而制作成造型奇特的吊燈,破碎的陶瓷罐、石頭堆建的墻、水池邊彩色的馬賽克瓷磚營造出了閑情逸致的環境,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四)舊瓶新酒。舊瓶新酒,即借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原有的藝術形態或結構,結合景觀建筑設計的整體構想,巧妙地將一些時代元素應用到其中并承擔起新的景觀功能的設計手法。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品、樂器、器具都有非常獨特的造型,是非常好的景觀設計素材,設計者在保持其原有的造型和細節的基礎上,結合傳統造型和時代精神兩方面的優勢,對其原有的用途、材料、體量等進行大膽自由的把握,進行再利用和再創造,使民族景觀建筑更美觀,更具有趣味性。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恢弘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最為重要的構成之一,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在當今時代,深層次地挖掘和運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設計中傳播非物質文化,將自己的設計作品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承載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是設計者本人所應承擔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筆者從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民族景觀建筑設計的應用,系統分析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所蘊含的設計元素,深入探究應用這些設計元素的原則和規律,結合自身的設計實踐探索應用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同行提供一些有益啟示,為推進我國建筑設計事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做出個人的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瓊,黃春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蔡倫古法造紙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2016(4).
[2]關山,郝婀娜,李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策略研究[J].華中建筑,2016(5).
[3]唐俊.轉型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設計教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結合的探討[J].設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