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林
[摘要]計算機技術順應人類生活需求不斷發展,如今計算機技術已經普及至人類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著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計算機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難以動搖既賴于硬件越來越輕薄,更在于能切實處理為工作和生活諸多需求的軟件,其依附于硬件,但已漸漸成為獨立的產業。然而,軟件迅猛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侵權難題。關鍵在于相關法律層面不夠完善,軟件權利人的利益屢受侵害卻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嚴重打擊研發者的創造積極性,束阻礙了整個軟件行業的蓬勃發展的腳步。因此,如何有效地發揮法律的手段為軟件產業營造健康的發展氛圍,成為世界各國備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計算機軟件;保護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20-03
一、計算機軟件概述
(一)計算機軟件的概念
界定計算機軟件的概念,有助于切實完善相關法律,更好的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至于計算機軟件的概念,學術界至今仍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界定計算機軟件概念時,多采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PIO)的觀點,同時結合各自國情。因此筆者深入研究世界上部分有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對計算機軟件的定義并加以借鑒。WIPO發表的《保護計算機軟件示范法條例》指出:計算機軟件包括了程序、程序說明和程序使用指導三方面的內容。、其中,程序指的是以文字或代碼等其它的表達形式與計算機的可讀介質結合后,可以使計算機產生某種信息處理能力,來標志具有某種功能并完成某項任務或產生某種結果的指令集合。程序說明指的是用文字或圖形等其它的表示形式對計算機程序中所包含的程序指令做出的詳細且完整的解釋。程序使用指導指的是除程序、程序說明之外,用來理解或實施程序的其它輔助材料。然而該條例對程序的描述尚不全面,未將高級計算機語言匯編的源程序列入計算機軟件的定義之中。鑒于此,美國修改了著作權法第101條,重新將計算機程序界定為:一系列旨在直接或間接用于計算機以取得一定結果的語句或指令。之后,又通過聯邦法院的判例,把源程序、目標程序、儲存在只讀存儲器中的程序、系統程序和應用程序都歸為計算機程序。
(二)計算機軟件的保護
軟件依附于硬件,兩者相互依存形成一個計算機整體。軟件有別于硬件,它是計算機程序、數據及其相關文檔的抽象整合。其中,計算機程序是研發者依據現實需求而設計指令性序列;數據則是計算機程序在執行現實需要時的一系列數字組合與數字框架,是計算機程序的表現形式;文檔是具體計算機程序研發、運用和維護有關的圖片和文字等信息材料。計算機軟件包括三部分:(1)計算機程序:主要指依附在相關媒介上的原始碼、目的碼、微碼等以英文字符、阿拉伯數字或其他語言文字等符號所表達的能執行命令的序列;(2)程序描述:包括資料結構、演繹法則、流程圖;(3)輔助資料:包括程序規格書、操作手冊、使用手冊。
一方面計算機軟件是一種邏輯實體,有別于計算機硬件那種具體的物理實體,正因為它是如此抽象的一種存在,超越以往法律規范范疇,所以該層面法律有待完善。另一方面,計算機軟件是研發者依據客觀實際的需求,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來的信息產品。想提高計算機軟件的質量控制,可以著重從軟件開發方面入手。同時,計算機軟件究其本質是智力勞動創造的一系列數字、字符的組合,容易被他人復制抄襲,因此也需要加大對軟件產品的侵權保護力度。
二、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的現狀
計算機軟件因其抽象而虛擬,對它的保護究其本質是專利的保護,通過對各國專利保護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的現狀。
(一)美國專利保護現狀
美國在其相關法律條款中界定了能夠獲得專利的發明的范疇:“只要是發明或者發現任何新穎而實用的過程、機器、產品、物質的組成,以及其它對新穎實用進行改進的智力成果,都可以取得專利權。”從法律條文出發足見在美國能夠獲得專利權的范疇之廣。美國最高法院亦采取否定式列舉,列舉了三大類不能取得專利權的事項,即自然法則、自然現象和抽象概念。但是如若抽象概念在實踐運用中形成了具體且符合客觀實際的成果,則上升歸納至法律所保護的專利范疇。美國相關法律中規定:法定專利事項屬于專利法所保護的客體,其利益受專利法切實保護。鑒于此,只要涉及計算機軟件的發明專利申請能被認定為法定的專利事項,則能夠依據美國相關法律而取得專利權,受法律保護。
(二)日本專利保護現狀
日本因其科技發展水平較為發達,所以計算機軟件專利申請數量較大并成激增狀態。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日本每年計算機軟件專利申請數量達到了全國專利申請數量的10%。面對日益激增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侵權、維權案件,日本制定包括《特許法》、《意匠》、《實用新案》在內的諸多法律法規對法定發明和創造性加以規范。日本在相關法律載明了法定發明是指利用自然法則的智力勞動的成果。像計算機軟件這種借由硬件實現軟件的信息處理,符合利用自然法則進行智力勞動的成果,因此計算機軟件屬于是日本專利法意義上的法定發明。
(三)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現狀
面對科技化的社會現狀,依法治國的中國已逐步制定了包括《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在內的諸多法律,初步形成了計算機軟件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基本框架,并逐步完善。著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過程不難發現:我們國家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是一個從保護作者權向保護經濟投資權益的逐步轉變的過程,同時版權保護意識也逐漸提高。但是鑒于計算機軟件技術的虛擬抽象化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社會生活的普及應用。我們國家已然認識到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只保護版權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正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以規范和計算機技術的各方面權益。
三、我國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完善相關法律以規范和計算機技術的各方面權益,首先要找到問題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審慎研究當下我國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大量調查初步分析得出以下幾個我國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立法體制難以實現
在物欲橫生的市場經濟氛圍中,為謀求更多的利益,諸多不法分子運用不正當手段盜版他人的軟件和技術,為自己謀利。同時計算機軟件使用過程中也出現諸多計算機軟件開發者與計算機使用者之間利益不協調等沖突。鑒于計算機軟件使用中的這些現實矛盾,知識產權法等相關法律也針對性的進一步完善。經過完善的旨在保護智力勞動成功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維護軟件研發者權益、促進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法律是公平正義的,旨在兼顧各方權益,合理處理糾紛,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也是如此。為了切實發揮相關法律法規在保護專利權益方面的作用,必須統籌兼顧,正確處理計算機軟件研發和使用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但在司法實踐之中,由于受社會環境、文化觀念、科技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包護計算機軟件專利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難以切實做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全體利益的絕對平衡。怎樣實現兩者利益的平衡最大化,即是立法工作者重點研究的關鍵性問題,也是司法工作者適用法律中最主要的問題。為實現兩者權益的最大化平衡,立法者和司法工作者既要研究相關法律法規對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維權的規定,又要能依據實際的現狀充分分析各項法律制度的優缺點,合理適用法律。學術界亦有學者主張,擬定一部用于統籌兼顧計劃機軟件研發者和計算機軟件使用者利益關系的專門法律,以填補既有法律體系的不足。筆者認為,盡管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難操作性,但該觀點也有其可行性,值得借鑒。
(二)審查時間過長
從我國的法律法規出發,清晰可見新穎性、實用性和創造性是我們國家專利申請的三大必備條件,立足三性足以篩定大部分專利,計算機軟件專利亦不例外。實用性和創造性較為容易辨明,但新穎性較之前兩個條來得抽象復雜并具有時效性。因為目前計算機業的迅猛發展,往往后研發的技術完全顛覆以往的技術。許多申請的技術在申請時尚具有新穎性,冗長的審查期限過后,其新穎性往往已經被時間和新研發的技術消耗殆盡。我國的計算機軟件專利申請量較大,條件性審查進程緩慢,很多軟件和技術為熬到審查通過,其新穎性已經被泯滅,原有的市場也被新研發的技術和軟件取代了。
四、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一)權利人自我提高維權意識
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各方面皆需要保護,軟件的權利人,自我提高維權意識,積極參與申請登記是有效保護其權益最切實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權利人在取得相關權益時積極向有關部門登記自己享有權利的軟件。“新軟件條例”第七條規定:“軟件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軟件登記機構辦理登記。軟件登記機構發放的登記證明文件是登記事項的初步證明。”如此能夠有效切實杜絕大部分不法侵害,避免諸如盜版等侵權糾紛。另一方面權利人發覺自己所享有權益的軟件被盜版時,應第一時間主動采取法律保護措施。避免盜版軟件在市場上擴散,減少盜版軟件在市場上流通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二)專利權的界定和辨明方法的完善
我國目前盡管尚非軟件開發的超級大國,但仍需未雨綢繆,在重點保護計算機軟件應用的同時,完善對計算機軟件的研發等其他方面面專利保護。首先同過修訂不具法律拘束力的《審查指南》對相關領域進行指導,以得出社會實踐的反饋,讓未來的進一步調整計算機立法有的放矢,提高立法效率和立法可行性。其次,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研討會,修補法律解釋,通過概念、肯定式列舉、否定式列舉以進一步明確計算機專利保護的范疇,同時明確辨明方法。界定較為明確的專利保護范疇和辨明方法有助于在司法實踐中,更好的區別計算機軟件發明是否具有專利性,是否受專利費保護,切實保護計算機軟件的發明專利權益。
參考文獻:
[1]田忠閃.傳統手工藝知識產權保護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
[2]盧蓓.有關TPP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國藥品數據保護制度的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
[3]祁筱東.論網絡游戲的著作權保護[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
[4]翟璐.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
[5]王晨.計算機字體相關著作權問題[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
[6]張越.我國建立知識產權法院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7]丁佳藝.“用方法特征表征的產品權利要求”相關問題的探析[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8]彭敏.論作品標題的知識產權保護[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9]朱秀玲.淺談創造性判斷中的技術啟示[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10]郝克勤.基因工程技術的可專利性[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