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嫻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詞匯學習策略運用上的異同。結果表明:(1)善學者比不善學者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詞匯學習策略;(2)善學者比不善學者更擅于使用認知學習策略,在分組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3)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均不善于使用社會/情感策略中的合作策略.。
[關鍵詞]詞匯學習策略;善學者;不善學者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56-02
一、研究背景
詞匯學習策略指學習者為了促進詞匯的習得、記憶、提取和使用,所采取的行動步驟、計劃、做法等(馬廣惠,2007)。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詞匯學習策略備受國外研究者的關注。國外詞匯策略研究主要包括:(1)對詞匯學習策略的分類。(2)對具體某一詞匯策略的研究。Natkm(1982)發現詞匯表對于短時間內記憶大量單詞來說是一個有效的辦法。Craik&Tulving;(1975)研究了ESL學生單詞分類組織策略的使用情況。
近年來,國內學者結合詞匯水平、詞匯學習觀念等因素對我國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詞匯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進行了相關調查,但是對于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使用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比較研究較少,仍待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以0.Malley&Chamot;詞匯學習策略分類為框架,調查研究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使用詞匯學習策略上的異同。
二、研究方法
(一)問題設置。該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詞匯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如何?(2)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詞匯學習策略運用上是否存在差異?(3)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在詞匯學習策略運用上是否存在共同點?
(二)調查對象。本研究從徐州工程學院146名19-21歲之間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挑選了3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到本調查實施之際,他們已有六年以上的初高中英語學習經驗和不少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經驗。所有學生均參加過國家大學英語四級(CET-4)考試。根據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將15名分數高于550的學生,視為善學者(good learners,簡寫為“G”),15名分數低于425的學生,當作不善學者(poor learners,簡寫為“P”)。
(三)調查工具。本實驗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問卷的第-部分為個人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年級、所學專業和四級成績。第二部分是由十五個詞匯學習行為所組成的詞匯學習策略,主要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性注意、自我監督和自我評估;認知策略包括死記硬背、聯想、猜測、上下文、查詞典、分組、活用、構詞法和復習;社交/情感策略主要包括合作和降低焦慮。本次研究采用Cronbadioi系數考察問卷的信度情況。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個部分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都大于0.70,調查問卷整體Cronbacha系數達到0.820,問卷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這一部分的選項采用Likert式五點量表: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有些符合;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問卷題目是根據OMalley&Chamot;(199O)對策略的劃分方法,在借鑒了高越(2015)的英語詞匯學習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四)數據收集與分析。首先,在課堂上請調查對象在20分鐘內獨立完成調查問卷。問卷上交后,根據調查對象的大學英語四級成績,選出英語善學者和不善學者各15人。然后將這30份問卷上的數據輸入電腦,通過SPSS16.0對數據進行分析。首先,通過均值、方差等描述性數據了解學生使用詞匯策略的基本情況。然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考查兩組學生在詞匯學習策略上的差異。
三、結果與討論
(一)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首先考察了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使用詞匯學習策略的總體情況。G組在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耷方面的平均值分別為3.0361、3.2821和2.9667;P組在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方面的平均值分別為2.6944、2.9432和2.5667。G組在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方面的平均值均高于P組。T檢驗結果表明G組和P組在認知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T=-2.209,P=.014),說明善學者更善于運用認知策略學習英語詞匯。
(二)善學者與不善學者使用具體詞匯學習策略情況對比。
1.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對比。在元認知策略方面,G組與P組在制定計劃、選擇性注意、自我監督和自我評估四個具體策略上未顯現出顯著性差異。但是,P組的平均值均低于3,而G組除自我監督策略均值未達到3外,其余三項分值均超過3。這說明善學者比不善學者更能夠明確詞匯學習的宏觀目標,自主地制定學習和復習計劃,有意識地監控學習進度并及時反思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
2.英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認知策略使用情況對比。在認知策略中,G組與P組僅在分組策略的使用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T=-2.670,P<.012)。而在其他八項具體認知策略(死記硬背、聯想、猜測、上下文、查字典、活用、構詞法和復習)上,雖然前者的使用頻率均高于后者,但是尚未構成顯著性差異。
善學者比不善學者更傾向于使用分類策略,這可能是因為善學者比不善學者更擅長使用深層信息加工模式來處理詞匯。根據Cralk和Lockhart的“水平加工說”,單詞被分析加工的水平越高,大腦中留下的加工痕跡越深,保持的時間越長。可見,善學者經常根據語義特征將單詞按照同一主題、正反義、上下義等關系進行深層編碼并分成小的單位,最終形成各種詞匯鏈。范琳,王慶華(2002)的實證研究已證明組織過的材料更容易儲存在長時記憶中,更便于檢索,所有分類組織策略能促進學生對單詞的記憶。
雖然G組在其他八項具體詞匯認知策略上的使用頻率均高于P組,但并沒有顯現出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善學者使用的詞匯學習策略不一定比善學者少。由于受到統一的教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等因素的限制,課堂上教師進行詞匯教學的方法往往大同小異,對于不善學者的針對性并不強。雖然他們已經普遍了解并接受了多元化的詞匯學習方法,但是尚未達到靈活恰當使用的程度,所以決定詞匯學習成功的關鍵在于使用詞匯策略是否得當,而不在于使用策略的頻率。
3.善學者與不善學者社會/情感策略使用情況對比。在社會/情感策略方面,G組與P組在合作與降低焦慮兩項具體策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縱觀這十五項具體詞匯學習策略,兩組在合作策略上的平均值均屬于最低。該策略顯示善學者與不善學者都較少采用同學間互相提問來鞏固生詞。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方面,很多學生傳統上認為詞匯學習包含更多的個入學習成分,只能孤軍奮戰;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我校實施CBI教學模式(Content-basedInstruction,內
容依托式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施分層次教學,自然班級被打亂,每班的學生都來自于至少五六個學院,這就造成學生之間的熟識度大大降低;而自然班級同學間選修的課程可能又不相同,所以學生之間缺少合作學習的基礎。此外,P組比G組使用合作策略的頻率更低,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對于不善學者的詞匯學習并不是很有利。
四、結論與啟示
本次調查得出的結論如下:(1)善學者比不善學者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各項詞匯學習策略。(2)善學者比不善學者更擅于使用認知學習策略,在分組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3)善學者與不善學者均不善于使用社會/情感策略中的合作策略。
以上結論對目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1)教師應將詞匯學習策略引入到詞匯教學活動中,尤其加強對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的訓練和指導。(2)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教師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選擇和訓練詞匯學習策略,尤其是引導不善學者學會使用屬于深層信息加工模式的策略。(3)在實施分層次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加強學生間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
受客觀條件和個人精力所限,此次研究的樣本較小,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學習者使用詞匯學習策略的情況。另外,由于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學習者對問題的回答可能與實際的做法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盡量擴大樣本,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下觀察學習者使用具體詞匯學習策略時的思維過程。
參考文獻:
[1]Craik,F.I.M.&E.Tulving.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 of words in episodic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5.
[2]Nation I S P.Beginning to learn foreign vocabulary: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RELC journal,1982,13(1).
[3]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
[4]0,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Schmitt,N.Vocabulary: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丁怡.外語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英語詞匯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研究,2006(6).
[7]范琳,王慶華.英語詞匯學習中的分類組織策略實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8]豐玉芳.英語專業高低年級學生詞匯學習策略比較研究[J].外語界,2003(2).
[9]高越,張秀英.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
[10]馬廣惠.二語詞匯知識理論框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
[11]新宇.高職善學者與不善學者英語詞匯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0(9).
[12]張萍,高祖新,劉精忠.英語學習者詞匯觀念和策略的性別差異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