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
【摘 要】中國古典舞是一種年輕的、獨立的藝術形式,戲曲藝術是我們今天研究古典舞蹈最寶貴的憑借和依據,它不僅使人們具體地體會到古典舞的技巧和風格的傳統特點,并且由于長期和戲劇結合所取得的經驗,給我們中國古典舞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斷挖掘并繼承戲曲元素在中國古典舞的創新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戲曲元素;中國古典舞;相融性
中圖分類號:J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2-0084-01
當代中國古典舞和戲曲舞蹈都是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古典舞以中國戲曲和武術作為文化審美基礎和動作載體,尤其是戲曲舞蹈,它的審美追求、身體動態與表現方式,具有極強的典范性,是一種嚴謹、規范、精湛與系統的藝術形式,中國古典舞在借鑒、學習戲曲舞蹈動作語言體系的審美特征及技術技法原理時也受到了這種典范性特質的影響,是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獨立舞種和體系,將戲劇表演融入舞蹈語匯的大型古典舞劇《粉墨春秋》,便是古典舞蹈與戲曲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一、戲曲舞蹈與中國古典舞的關系
中國古典舞和戲曲舞蹈從誕生起就相互影響又相互汲取,中國古典舞的原始發生機制便是從中國戲曲舞蹈形態切入的,融合了許多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其動作表演吸收了戲曲舞蹈較多典范性的動作形態、運動法則以及細膩精致的身體動態特點,具有高度的系統性、規范性、經典型,戲曲舞蹈“民族性”與“典范性”的特質更是中國古典舞對其進行學習與繼承的兩個重要基點,中國古典舞在外在形態上“圓、曲、擰、傾”的體態特征,和其“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反律式運動法則和“平圓、立圓、八字圓”的三圓運動路線都體現了對戲曲舞蹈動作元素的吸收與沉淀。
戲曲舞蹈是中國傳統舞蹈的集大成者,其中蘊含了宮廷舞蹈的嚴格程式感,民間舞蹈不同的風格樣式,以及文人的意趣所指,代表了中國舞臺表演的藝術觀、美學觀、創作觀,以及舞臺化表演的程式,是當代藝術發展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在現代性的時代語境下,中國古典舞不是完全對古代舞蹈的恢復,而是在繼承傳統上的創造,既要繼承傳統美學基礎,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今時代的審美,所以我們既要對戲曲舞蹈元素進行再次挖掘,更要在相融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
二、戲曲元素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地位
中國古典舞的原始發生機制是從中國戲曲舞蹈形態切入的,但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舞蹈藝術又必須要區別于戲曲舞蹈,才能體現在繼承傳統、發展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它的訓練體系的創建宗旨應該是既要以民族為主體,又要具有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典范性,從而使其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們在對戲曲舞蹈元素進行再次挖掘與學習的融合過程中,能促進中國古典舞在發展中充分繼承戲曲舞蹈中“民族性”與“典型性”的元素,舍棄戲曲舞蹈過于“戲劇性”的特質使其“舞蹈化”,在“現代性”時代語境中將中國古典舞審美發揚光大。
第一,對戲曲舞蹈元素進行再次挖掘與學習作為切入點,充分吸收、繼承戲曲舞蹈適合的元素,把戲曲中程式化、身法性的動作,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重新組合,并強調步行的變化,以步帶身法,以組合帶表演,從對戲曲傳統形式上的繼承轉向以“提煉元素”“提取特征”“探索規律”,不斷為古典舞注入新鮮舞蹈語匯,在二十一世紀新的大時代背景下,深入探索中國古典舞“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文化主題。
第二,探索并提煉戲曲舞蹈中具有的特征性動作,挖掘戲曲舞蹈蘊含的表演元素,整理并運用到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中去,同時要對戲曲元素進行“取”和“舍”,“增”和“減”的借鑒吸收,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戲曲的表情動作轉化為身體的表情動作,使之舞蹈化,并把身體的表情動作規律化、節奏化,在繼承中借鑒吸收,在借鑒吸收中創新發展。
第三,中國古典舞在運用中要充分體現對戲曲舞蹈元素的“繼承”、“背離”和“發展”,將戲曲舞蹈民族性與典范性動作元素進行保留與發展,同時將戲曲舞蹈戲劇性的動作語匯進行去除,實現古典舞自身的舞蹈化,并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動作語匯與表現方式進行充分吸收,讓中國古典舞表現出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特色。
三、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這種開放帶來國際間頻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競爭,面臨探尋傳統的母體文化與激活現代化發展活力的異體文化,在相互交融與促進中,建設新文化,堅守和弘揚民族精神、民族自立已成為核心問題,在這種大時代背景的現代性語境下,中國古典舞不再是完全對古代舞蹈的恢復,而是在繼承傳統上的創造,是既要繼承傳統美學基礎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今時代的審美,繼續深入探索“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主題,在相融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嵩.對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課教學方法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03).
[2]宋海芳.中國古典舞教學課程模式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