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勇 呂紹剛
今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前行。小崗村的“紅手印”,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偉大序幕;蛇口灣的摩天大樓,見證了不可思議的中國奇跡;黃浦江的滔滔江水,回響著浦東崛起的鏗鏘足音;中關村的創業大街,孕育著科技強國的澎湃動力;白洋淀的蕩漾碧波,暢想著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新時代屬于奮斗者,屬于改革者。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今天,就讓我們一路追尋改革開放的“地標”,共同展望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雄安新區:描繪最美的圖畫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是一項歷史性工程,對于培育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具有重大意義。”會計審計專家張連起表示。
今年春節,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工地上,沒有親人相伴,3000多名建設者依然堅守在新區建設一線。“年有很多個,但這樣的體驗可能只有一次,值!”中建三局工人侯偉強說。
10萬多平方米的建筑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只用了1000小時,有30多項新技術運用于建筑建設上……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雖然是臨時建筑,但其建造理念和品質體現了國際標準、中國特色,是“雄安質量”的有力注解。
“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親眼見證又一個偉大城市的興起。”去年7月,教育部社科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丁金宏和同事一道來到白洋淀。看著叢叢搖曳的蘆葦和一望無際的水面,丁金宏思考著如何做好城市水生態的文章。“保護好、利用好白洋淀珍貴的水資源,是雄安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發展的關鍵舉措。如何在雄安新區建立起水和人的良性關系,將為中國新型城市建設樹立一個典范。”丁金宏說。
中關村:創新是最強“芯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和其他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能夠投身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說。
不到八年時間,小米從一家創業公司成長為近兩萬人的高科技互聯網公司,離不開中關村優越的創業環境。“對我個人來講,創業生涯的關鍵一步,就是來到了中關村。中關村可以說是國內最適合創新創業的區域之一。”雷軍說。
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委員到中關村開展集體學習。雷軍至今記得那天自己懷著激動的心情向總書記現場匯報的情景。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幾年來,小米公司牢記總書記的叮囑,一直堅持創新,不僅在商業模式,更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小米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總量已達2.4萬多件,授權總量已達5920件,約一半是全球專利。
如果說創新創業是中關村永恒的主題,那么,改革就是驅動中關村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開放的紅利讓小米等中國企業正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用創新產品說話,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聲音。
浦東:打造開放新高地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上海浦東發生了兩件大事。3月1日,上汽集團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用牌照;此前兩天,2月27日,浦東對外發布,建設“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的核心承載區。
“這不是巧合。”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杭迎偉說。在他看來,智能汽車產業的推進和“四大品牌”核心承載區的發展高度契合,無論企業,還是浦東新區,今天都站到了新起點上。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上述兩件大事中的關鍵詞——“自貿區”“科技創新”“四個品牌”,恰恰是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核心。
小時候“學農”才會去浦東的杭迎偉,如今將家搬到了浦東。“我們有東方藝術中心,有22公里貫通的濱江岸道,張江科學城有森林環繞。”杭迎偉說。從鄉村到開發區,再到國際化都市,28年包容性發展,浦東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名片”。而它的國際化程度,你或許能在浦東各大超市里看到,在這里,你能找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奶酪。
深圳:提供人生大舞臺
“作為普通產業工人,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應該感謝深圳、感謝改革開放。”富士康精密機械事業群技術員楊飛飛說。
楊飛飛認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是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發展速度一直領跑全國。這座城市包容、開放、公平的生活和就業環境,為大量和他一樣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展示自身價值的大舞臺。“無論個人、企業還是整座城市,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
2003年,18歲的楊飛飛從一所技工學校畢業后來到深圳富士康工作,他從基層員工干起,一干就是15年。工作中,他潛心鉆研技術,曾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并先后獲得“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我在這座城市收獲了事業,擁有了愛情,還組建了家庭。這些都是我當初不敢想象的事情。”在深圳工作,楊飛飛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民工群體無論是收入待遇還是社會地位,每年都在提高。“尤其是最近5年,我們這樣的一線工人是越來越受重視了”。
小崗村:繼續當好“試驗田”
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認為,40年前,小崗村首創的土地包產到戶,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盤活了農村土地經濟,推動了農業發展,更拉開了改革的序幕。
“芝麻開花節節高,多虧咱一直跟著改革走!”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笑得眼睛瞇成了線,說起過去摟不住話匣:40年前,他貼上身家,和小崗村其他17戶村民按下“大包干”的紅手印;40年后,土地流轉,搞農家樂,拿股權分紅,樣樣沒落下!
前幾年,村里號召土地流轉,“中央給咱指的路,一準兒沒錯!”老嚴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現在,老嚴不僅每年可以收取流轉土地地租,其余時候還能經營自家農家樂,每年有20多萬元進賬。“當年包產到戶是為了解決溫飽,現在集中土地是為了更好地致富!”
就在今年,村里又傳來了改革的喜訊。2月9日下午,包括老嚴在內的近百名村民代表在大包干紀念館前,領取了第一次集體經濟收益股權分紅。
將來有啥打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村里打算抓住每年80多萬人次的游客量,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游,爭創國家5A級景區,讓更多村民都能在家門口就業。
40年,從包產到戶,到人人持股,再到鄉村振興,一家人,一個村,緊跟著改革的路子,追逐著新時代的腳步,繼續當好改革的“試驗田”。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