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


打開開化堂的茶筒,竟然飄出美妙的音樂;朝日燒的茶杯明明放在木桌上,杯里的水卻逐漸沸騰起來;西陣織不只是做和服的高級面料,還可以做成屏風;中川木工藝的木器不止有水桶,還可以是溫酒器;公長齋小菅的竹編燈罩內,分明看不到燈泡,卻能發出光來;金網遷的網香爐不用點火也能焚香禮佛……這是2017年米蘭設計周上,京都手工藝組織Go ON與松下電器合作推出的“當電子遇見傳統工藝”系列作品展。
GO ON與日語中“御恩”的發音一致,意為繼承源遠流長的技藝,同時也表達對先人的致敬。GO ON選擇的創新模式,并非簡單地將日本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而是將傳統工藝分解成“技術”“原材料”“故事”等元素,通過各個元素與其他行業的創意者進行跨界合作,打造擁有“日本價值”的手藝產品。
在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上,日本一直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典范。然而,手工藝市場受工業化影響、下一代人不愿意繼承、產品與現代生活脫軌等問題也存在于當下的日本傳統工藝行業里。在京都,有一群年輕的傳承人,為了讓祖輩留下來的傳統工藝煥發新生,開始轉變思路,迎接時代的變革。
西尾家族第12代傳人西尾真孝、開化堂第6代傳人八木隆裕、中川木工藝第3代傳人中川周士、金網辻第3代傳人辻徹、朝日燒第1 6代傳人松林佑典、公長齋小菅現任主理人小菅達之——6位接班人希望“讓傳統工藝成為孩子們想從事的職業”。他們以京都為據點,聯合發起了致力于讓日本傳統工藝與時代接軌、與國際對話的手藝革新組織——GO ON。
在日本經濟產業省“酷·日本”戰略推進項目的支持下,GO ON共推出了超越京都(Beyond Kyoto)、御恩(GO ON Wedding)、D·Bespoke酒吧、日本手造(JapanHandmade)4個項目,分別與旅行、婚慶、娛樂、日常生活等領域建立關聯,為京都傳統工藝打開全新的局面。
超越京都專門為傳統工藝愛好者定制旅行線路,引導他們參觀平時不對外開放的手藝工坊、寺廟、茶室等地,體驗京都工藝誕生的過程和文化背景,讓旅行者與京都之間締結更深的情感。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日本傳統的婚禮儀式,GO ON推出了定制化婚禮服務“御恩”。西陣織制成的服飾、傳統花道、手作器物……婚禮現場因此充滿了儀式感。
除了在日本本國的多元跨界,GO ON還將合作衍生到海外市場。他們與一位知名調酒師合作,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家洋溢著日式風情的酒吧。金網辻的燈罩、西陣織的靠枕和壁飾、朝日燒的陶器、公長齋小菅的竹編花器……傳統工藝打造的器物,完美融入到了現代生活場景中。此外,酒吧入口處的畫廊,還展示和出售來自京都手藝人的作品。
日本手造是GO ON的第一個項目,也是4個項目中最為成功的。6位繼承者充分挖掘自己掌握的傳統技藝,去尋找其與時尚、科技等領域結合的可能性。通過與設計工作室、商業品牌合作,研發出適合現代生活、能夠吸引海外市場及年輕消費者的新產品。在“用雙手創造未來”的同時,也將詩意、儀式、觸感、美、慢等日式美學特質注入到器物中,并傳播到全世界。
開化堂是京都唯一一家堅持手作茶筒的老字號,但從八木隆裕爺爺那一代開始,茶筒售賣情況就不甚理想,八木隆裕的父親不愿他繼承家業。2001年,八木隆裕在父親的質疑聲中正式接過了百年家業,開始了開化堂茶筒的百變創新之路。他試著將家族的茶筒批發經營轉為零售,為了讓更多年輕客人光顧,開始經營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的精品店,終于讓日漸式微的家族事業有了起色。
更大的機遇是八木隆裕與倫敦一家紅茶店主的相識,對方非常喜歡開化堂的茶筒,并提出帶到倫敦出售。自此,八木隆裕開始關注國外市場。他改進技術,讓原本不適合沾水的材質可以盛水、可以清洗,因而也能運用到更多的地方。于是,開化堂原本的茶筒成為了堅果罐、咖啡豆罐等可以儲存各種食物的密閉容器。
除了技術的改進,在日本手造項目中,開化堂與丹麥一家設計工作室合作推出了茶壺、茶盤等新的器形。這些產品延續了開化堂茶筒制作的130道傳統工序,使用了銅、錫、馬口鐵等經典材質,同時也給歷史悠久的開化堂增添了現代時尚氣息。
響筒
在跟松下的合作中,開化堂的茶筒更是變身“音樂魔盒”,把音樂“裝”了進去。當你打開蓋子,音樂便從茶筒里飄了出來。放回去的筒蓋,會借由重力慢慢下沉,音量也會逐漸變小,直至蓋子和筒身完全密封閉合,音樂聲便會停止。用手去接觸筒身,依然可以感受到音樂的振動。

織響
織響,是西尾與松下合作推出的屏風。做屏風的面料75%采用了絲綢,另外25%使用的是在和紙上貼金箔或銀箔后裁剪成的細線。因為金箔、銀箔的加入,敲打布面時便能發出獨特的聲音。豐富的紋理、各異的形狀組合成趣味多變的屏風,不僅起到區分空間的作用,還能帶來視覺、聽覺、觸覺上的獨特體驗。
西尾真孝經營的西尾株式會社是京都市最古老的企業之一。一開始是一家用西陣織為和尚縫制袈裟的店鋪,后來主營和服和腰帶。然而在近30年里,和服市場急劇縮減。西尾家族第12代傳承人西尾真孝為了延續西陣織的生命,采取了國際化的經營思路,試圖讓西陣織面料進入高端時尚市場。
2009年,籌備西陣織紐約巡展的西尾真孝,收到了負責迪奧等品牌店鋪設計的建筑師彼得·馬里諾的一封郵件。他希望將西陣織作為店鋪的壁掛裝飾,并送來了設計圖。這次改變西陣織命運的機會,西尾真孝毫不猶豫地抓住了。為了完成這次設計,他投入大量資金更新織布機,以滿足設計所需的大寬幅布料。之后,香奈兒、路易威登等時尚大牌也找到西尾西陣織合作。
后來,西尾真孝將西陣織產品拓展到窗簾、枕套等家具裝飾,成功進入了多家豪華酒店;與萊卡相機合作推出相機袋、相機保護套,深受市場歡迎;還與時尚服飾品牌合作,讓西陣織面料回歸現代著裝。

朝日燒創立于日本茶葉栽培最著名的宇治鎮。這一帶自古就與陶器和茶道有著很深的淵源。大約400年前,朝日燒開始為貴族官員、茶藝大師制作茶具。約150年前,京都茶道日漸式微,松林家族靠著一邊務農一邊燒陶,才將窯爐火種延續了下來。
窯爐不再受到貴族關照,朝日燒不再局限于制作茶道儀式用的茶具,還推出了適合大眾使用的泡散茶的茶壺、茶杯等新式茶具。如今,朝日燒將產品從茶具拓展到花瓶、托盤等具有當代實用性的生活器皿,讓朝日燒的陶器在現代生活中獲得了新生。
銀釉
朝日燒的銀彩傳統技法制成的船形茶海放置在木桌上,竟然逐漸冒出熱氣。這是朝日燒與松下合作研發的“銀釉”茶具套裝。木桌加熱的秘密在于運用了電磁加熱技術。配套猶如一葉葉扁舟的小茶碗,可以順暢地在“大船”里舀水飲用,給日式茶道帶來了別樣的體驗感受。

中川家族是京都依然在制作木桶的工作室之一,家族3代以生產傳統日本水桶而聞名。這種水桶的制作使用了已有700年歷史的“枉合”技法,不用膠水或釘子,僅由多片木頭拼接而成,卻能滴水不漏。制作完成的木桶觸感溫潤,宛如嬰兒的肌膚。
傳統的“枉合”技法只能做出圓形器物。在日本手造項目中,中川周士對這一技術進行改良,創造出三角形、水滴形、不規則形的木桶,甚至開發出了木凳。這門傳統工藝也因此出現在更多的現代生活場景里。
燙酒器
有了冰酒器皿,當然少不了適用于冬季的燙酒器。利用電磁加熱技術的燙酒木器,特意設計了“人肌燙”“溫燙”“上燙”三款。溫度上略有不同,給人微妙的味覺差異體驗。恒溫技術的運用,讓溫好的酒不管經歷多長時間,都不會變冷。
水甬銀砂酒器
與松下合作研發“當電子遇見傳統工藝”的作品時,中川木工藝共推出了水甬、銀砂酒器、燙酒器、木屑燈4款作品。
水甬的設計汲取了用水流給食物降溫的靈感。松下的非接觸電磁技術,讓水甬內的水保持回轉運動,從而使瓜果蔬菜變得清涼。將水甬中的水換成銀砂,再將酒瓶插入銀砂中,就變成了在降溫的同時保持瓶身不倒的銀砂酒器。這樣的設計貼合生活習慣,充滿趣味。
木屑燈
做木工時,總會散落一地的刨花,清晰的木紋和自由卷曲看起來十分美。中川木工藝運用松下開發的冷光源,讓光線勾勒出刨花的小而美。

早在平安時代,京都的手藝人就已經開始將竹子制成與茶道密切相關的花器、柄杓了。
現在的京都有5家經營竹工藝的工作室,而制作創新竹制品的只有公長齋小菅一家,這里還是日本唯一的竹藝工匠培訓學校。
公長齋小菅希望以精湛的手藝探索竹子的品質??此坪唵蔚幕ㄆ?、餐具、手袋等竹制品,需要經過選材、剖解、染色、編織、上漆等多道復雜工序。
丹麥設計工作室OEO與公長齋小菅合作研發的“裁縫”系列,將傳統竹藝與時尚功能結合,融合皮革與竹子兩種材質,制作成iPad保護套、手機保護套。實用性極強的產品款式與自然時尚的風格獲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月燈竹燈
公長齋小菅將松下的LED燈埋入竹條里,再編織成懸掛式的月燈和落地式的竹燈。從外部看,燈罩里不見燈泡的身影,柔和的光線卻在粗細不一的竹條間灑落下來。

辻徹家所經營的金網辻是京都頓具名氣的傳統手工藝店,運用銅等金屬手工編制出豆腐勺、夾式燒網、咖啡勺、咖啡濾網、果盤等。這些工具看起來是烹飪時的“配角”,但金網辻始終堅持要“做出有品位的配角”來供人們使用。
金網編織技法中的菊紋和龜甲紋原本是用在撈豆腐的金網上,這樣可以在豆腐上留下漂亮的紋理。辻徹承襲了這種古老技法,并創造性地用于編織燈罩。在燈光照射下,金屬網的美麗紋路投影在空間里,營造出如皮影戲一般的趣味氛圍。

網香爐
網香爐是金網辻與松下合作的新嘗試。以熱傳導低的鈦合金作為原材料,編織出美麗的菊紋。不用明火點燃,隱藏的電池就能讓爐內的香升起裊裊煙霧。
GO ON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京都手藝人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尊重。同時,他們并不禁錮于傳統,而是愿意去嘗試符合當今世界的新設計。他們在傳統文化、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在保存日式手工藝完整性的同時,讓所造之物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發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