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一排10個,一層8排,一盒3層。”在一只普通火柴盒與密密麻麻的微塑旁備注著這樣一行字。其中最小的微塑甚至不到5mm長,比綠豆還小。
微塑是廣東佛山特有的一門手藝,由著名的石灣陶發展而來,并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名字一一山公微塑。對于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洗艷芬而言,這些創作于2003年的山公微塑只是微塑技藝中的一“點”,想看她真正的“絕活”,還得看“面”上的作品一一《千手觀音》掛盤。《千手觀音》包含1080只手,每一只僅有火柴頭那么大,而手指只比縫衣針稍大一點。更絕的是,這1080只纖纖玉手絕找不出兩只相同的形態,有的手執法器,有的呈拈花指狀……“1080只手,掛盤直徑只有36cm,僅僅是‘裝盤都需要巧妙布局。”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些手都是用泥條一只一只手搓而成,僅是這份巨大的工作量就足以嚇退大多數人,更別提還要一只只塑形、修正,需要耗費的心力可想而知。
“內行人都知道,無論在繪畫或雕塑中,人手都是極難表現的一部分,尤其‘我的手更小,也更難。在過去,老前輩們都是先搓出一大一小兩根泥條,然后并在一起一卷,一只手就成了。代代相傳都是這樣。”為了讓作品更傳神,冼艷芬另辟蹊徑,用一根小小的木坯,一面搓泥條,一面下坯,泥條搓好了,一只靈動的手也就做好了。
如果說《千手觀音》是她上世紀80年代的代表作,那么1993年的《萬佛朝宗》則意味著她的藝術之路又攀上了另一個高峰。這件作品包括大佛1尊、菩薩4尊,底部是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其上是6名俊秀飄逸的飛天仙女,然后才是小佛,大大小小共計11368尊。“大小融合,用小的精微襯托出大的精致;以小見大,能在咫尺之地見方圓百里的氣勢;以大見小,以大的雄偉強化小的氣魄。”對于冼艷芬而言,11368尊佛像并沒有別人想象的那么難以企及。“其實最難的是構思、設計。累了睡一覺就好了,可是想不出好點子,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那才是一種煎熬。這么一比較,創作過程反倒不難了。”
依照傳統,山公微塑制作者多為石灣藝人的妻女,因為女性心靜且細,最適合學習工輕活散的山公制作,既打發時間,又幫補家用。從這個角度而言,冼艷芬是傳統的,因為她丈夫正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鐘汝榮。可她又是不安于傳統的新時代女性。
1972年初中畢業后,她就到石灣美術陶瓷廠工作,學習石灣陶塑動物的傳統刻毛技法。6年后,因為執著于微塑,她拜師于山公微望的第二代傳承人蘇茨,正式學習山公盆景微望技藝。
“傳統山公大的叫二寸,小的叫三分。形體雖小,卻能清晰地辨明五官,甚至能窺見臉上的喜怒哀樂。”傳統陶塑山公做工粗糙,不僅不施釉料,且題材較窄,大都是人們所熟悉的詩酒琴棋、漁樵耕讀之類。盡管每天重復著同一件工作,她并未覺得枯燥,倒是忙里偷閑地做了一些如綠豆般大小的貓貓狗狗等小動物,自得其樂。
隨著創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冼艷芬開始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嘗試別的技法,如磚雕,但是發現微塑形體小、可以承載的東西少,非有功底者難以做到隨物賦形。”她開始向老前輩請教,得到的答案是:“石灣山公盆景微塑藝術是一種‘另類的陶塑藝術,即使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也無法與真實的景物比較,觀賞者只能從工藝技法上去意會,不能過分強調其真與實,而是再現景與物的靈動之氣。”循著老前輩的“忠告”,冼艷芬明白了:“說來說去,就是要打好基礎。”就這樣,冼艷芬又把心沉了下去。
這一等又是10多年。1998年,她創作的掛盤《千佛輝光》令人耳目一新。這件作品運用了望、捏、捺、貼、搓、挑等技法,不僅融合了高浮雕、淺浮雕、圓雕等技法,在構圖布局上也進行了精心設計:一面微凹的圓盤上,有大小不同的佛像上千尊,呈一定弧度向四方連續展開,仿佛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而她對這件作品的理解是,創作這樣的作品需要做到“微、速、精、巧、趣”五點。“微”就是體積小、分量輕;“速”指需要快速制作完成,否則不消片刻,泥料就干了,無法塑形;“精”指運用繪畫中的筆意手法做到生動傳神;“巧”即在微小的體積內需要巧妙地布局安排;“趣”指題材與表現內容富有情趣,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如今這件作品仍被冼艷芬悉心保存著,冼艷芬常常笑稱其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是一句玩笑話,聽起來卻一點不輕松,畢竟創作這件作品從頭到尾花了3個多月。
“過去的山公不僅題材、表現形式單一,而且只求大形體,不注重表現小情態,因而精細度和藝術性不夠。但這也與當時大多數藝人美術功底不足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冼艷芬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情有獨鐘的榕樹上。
榕樹是南國水鄉特有的樹種,冼艷芬家鄉的村頭就有一棵,大大的樹冠可遮住100多平方米地面,村里的孩子和老人都喜歡聚集在這里。榕樹成了村民人丁興旺的象征,也成了冼艷芬美好的的童年回憶。為了望好榕樹,冼艷芬常常到植物園或村子里觀察、寫生、拍照,一邊研究榕樹的生長規律、特征,一邊搜集創作素材。可以說如今石灣藝陶興起的“古榕熱”,冼艷芬的推動功不可沒。
功夫沒有白費,后來她創作的山公盆景微塑作品《小鳥天堂》,甚至可以看見鳥兒飛翔的姿態,可以感受到樹葉的層次感。果然,一面世便艷驚四座,古榕野景、仙鶴耕牛的精巧,凝縮天地之氣于方寸之間,卻又不失恢弘氣勢。她后來才知道這是石灣第一件以自然景觀和榕樹為題材創作的微塑作品。
不僅題材上進行創新,她還突破了傳統泥料的限制。“以前的泥料主要以灰褐色為基調,難免有陳腐之氣,不僅影響表達效果,且難以做到真與實。”為了改變山公盆景微塑給人一貫沉悶的印象,她嘗試將色料混入泥料,最后終于找到能夠代替釉彩的馬賽克顏色泥料,為山公微塑注入新鮮的活力。
之后,她將這一成果運用在“樹色顯風華”系列山公盆景微塑作品中,成為其突破傳統色料運用的代表作。《樹色顯風華之榕》以綠色為主,在翠綠的榕樹下點綴著成群結隊的水牛、休憩的白鷺和自在的水鳥,蒼翠的綠色更顯靜謐與安寧。而其余作品通過胡楊的金黃、楓樹的丹紅、柏樹的青藍彰顯了頑強的生命力,五彩斑斕的樹色將駱駝、綿羊、白鶴、小鹿、駿馬等烘托得生機勃勃,同時也給畫面增添了活潑與趣味。
“《樂山大佛》是我新的嘗試。看,這里還有人拍照。”冼艷芬指著這件融合傳統題材與現代題材的作品提醒到,作品里不僅有樂山大佛這一主體,還呈現了游玩、拍照等現代景象。其中人物尺寸僅5mm,如果不是她提醒,還真不容易發現。
從16歲到61歲,從千只手到萬尊佛,從神話題材到現實景觀……40多年來,冼艷芬一直在路上。不知下一次,冼艷芬又會帶給來什么樣的驚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