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康
摘 要: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有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作為經濟體制中的企業財務管理體制,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總結過去經驗,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財務管理體制的優缺點,都要有一個正確層次的認識,同時也要把握住現在的機會,將我國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推向更高層次,這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管理體制改革過程
一、改革前期的體制改革
改革前期的體制改革,其重心應當放在農村,城市改革也是剛剛起步,重點是解決國營企業改革問題。1978年,四川省重慶鋼鐵公司等一些企業,進行首個改革測試點,1979年,我國中央工作會議上也提出了一系列方針,主要是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并要求與企業經營的好壞等物質利益掛鉤,同年的7月份,國家也下達了五份文件,主要內容就是在全國各省選出個別企業作為試點,改革完成之后再進行推廣。
1981年,我國在擴權的基礎上對企業實行了利潤包干責任制,這個改革的標志是1981年9月國家下達的。在這一階段中所實施的改革是“利改稅”,其要求是從1980年開始,全國各大企業都要進行利改稅的實施,1983年,國務院也批準了相關政策,并決定實施利改稅的第一步,其第二步實施是在1984年,以完整模式進行利改稅。1984年,國家為了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也頒發了關于企業擴大自身自由權的規定,并還將國企的自由權增加了十多項。
和上述企業改革相關,在這一階段中還對價格,金融,工資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所以以總的來講,在這一階段中所進行的是以企業的放權讓利,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為了配合國家改革的部署,其企業的財務部、人民銀行等一系列部門在這一階段中,都對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主要是從分配入手,然后再擴大化實行經濟責任制,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對改革進行初步嘗試。
(1)設立企業實行基金制
1978年,國務院對財務部規定,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所提出的八項標準,按照工資的比例從企業利潤中提取企業基金,這些企業基金主要用于福利實施、發放獎金等,1979年又發布了相關規定的修改以及補充,同時也為每個企業規定了基金的來源方法。
(2)利潤留成制度的實施
《關于我已經企業利潤留成的規定》是在1979年國務院頒發的,要求每個企業必須按照比例留出部分利潤,這些利潤主要用于基金、職工獎金及福利等,1979年8月,國家財政又聯合頒發了,關于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中幾個具體意見,之后到1980年,國家財政部又對這一規定進行補充,不過這一系列的規定中,企業利潤留成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及推廣。
(3)以稅代利試點的實施
1980年,國家財政部頒發了《關于1980年在少數工業企業進行利改稅試點的意見》,把企業以稅代利進行了統一。這項規定進行了兩年之后,又頒發了《關于企業利改稅試行辦法》的通知,這項通知規定了在國營企業中,其現實利潤一律按55%征收所得稅,最后的利潤一部分上交給國家,一部分按著規定留給企業。
二、改革初期的放權讓利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屆三中全會,在這期間,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在這個階段,主要是以經濟為主、市場為輔的經濟體制,一方面以企業和多數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另一方面以市場調節作為計劃,進行生產和流通。在1979年到1983年分別實施了基金、利潤留成和利改稅等制度,這些所有的制度都是以企業利潤分割為樞紐,逐漸將企業擴大,使企業擁有一定的財力。根據我國企業的利率統計,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其利率從最開始的21.6%提升到30.7%,隨著企業利潤的越來越高,企業自身也擁有一定的籌資權,主要還是進行擴大再生產。我國還規定企業能夠將自銷產品定價和折舊基金等權利。
從財務上面看,我國已經將全國企業的開支里,都將會分出一部分交給企業履行,企業也要留一部分的利潤,對職工進行獎勵或者預留后備資金,同時也要完成國家所規定的指標,在利益劃分上看,企業留部分利潤所支配權,還是要受到國家的約束,但是在具體的項目上,要比原來能有較大的靈活性。
三、改革中期的擴權放利
從1984年到1996年為止,我國規定了很多體制改革決定,這期間是我國體制改革的中期。在這期間,又以1993年的三中全會所規定的決策為標志,其這個決策也可以劃分為兩個小的階段。我國在中期階段,對經濟體制的舊計劃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還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起了初級框架,其中與其對應的財務管理體制,也相應的進行全方位改革。在利改稅后期1985年實行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到1989年所實行的稅利分流,我國將最開始的財務分配不規范,變成按實際資金分配,實現規范的財務分配關系。1992年到1993年之間,我國企業能夠享有籌資決策權,在1998年到1999年,使企業享有投資決策權,對于這項決定使我國企業在投資上成為主體。
財務劃分上看,1986年到1992年,我國所頒布的機制條列中,規定企業應該對虧損能有一定的承擔責任,直至破產。對于這一條例雖然不能說企業對于虧損完全負責,但也說明了企業應該能夠承擔一定得自負盈虧。在利益分配上,我國在1983年到1999年之間,從最開始的15%提升到了60%以上,企業盈利的大幅度增長,使企業漸漸的成為利益的來源,同時按照我國相關規定,企業工資總額低于企業效益和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企業經營者可以推行年薪和股份制等,通過這幾個方面的改革來看,企業已經逐步的取得了經濟法人和市場主體利益,但是這種放權放利的體制,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責任和利益的問題,要想適應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就應該從深度的去考慮改革的下一步。
四、改革后期的自負盈虧發展階段
1999年的第十五屆四中全會所指出,要明確建立和完善企業制度。在2002年的第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企業要享有權利和義務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隨后我國成立了資產管理委員會,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企業在其生產權的主體上缺位的問題,為我國深化管理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3年第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所指出,企業要建立清晰明確的產權制度要求,這次三中全會明確了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核心。2005年修改并明確了股東大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權利,使我國現代企業具有有法可依等法律意識,2007年的第十七大的報告中,提出要深化企業公司制,并強調企業必須有科學發展觀和社會責任等要求,在這次的報告中,為我國管理體制改革確定了方向。
五、總結
根據上文所述,企業如果要想實現預定的財務目標,就必須要將財務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其財務要體現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等特征,財務機制也必須要建立在法人產權的基礎上,企業也要有充分的投資決策和利潤分配等權利,在完善企業財務管理體制上來看,首先必須要加強生產銷售等日常的財務監督,其次也要對會計報表等信息的財務監管,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財務機制能夠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段志安等,淺談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農業會計,2013,(6)
[2]胡曉雪等,淺談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歷程[J].商情,2013,(33)
[3]于秀富等,關于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北方經貿,2012,(02)
[4]樊紅艷等,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設想[J].遼寧經濟,2014,(08)
[5]余朝輝等,如何深化國有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改革[J].遼寧經濟,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