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制于社會客觀環境和主體性選擇,當前教師職業面臨著市場競爭、道德認知和自身慣習三大考驗,這給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帶來了潛在風險。要提升廣大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首先可從端正道德認知和培育道德情感入手,加強教師內在的道德修煉。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道德行為、道德修煉
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大文豪韓愈為其學生李蟠寫下《師說》一文,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師說》開篇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道出了教師的基本職能及重要性,教師乃是人類先進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負有教導、培養的責任。傳統時代的教師作為知書達理的人等同于社會的道德模范,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直到近代科舉制度被廢除,尤其是孔子這一精神偶像遭到猛烈批判,教師這一群體迅速褪掉了神圣的光環,成為眾多社會職業中的一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引入社會生活,教師群體的利益迅速分化,其價值觀也日趨多元,使教師職業面臨的道德風險越來越多。學界關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問題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從當前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出發,探討了教師職業道德行為面臨的三大考驗,并提出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提升的內在理路。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及發展境況
綜觀東西方教育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直被社會賦予崇高的道德使命,具有不同于一般職業的道德義務。與“教師道德”概念略有區別的“教師職業道德”,是指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用以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諸多關系,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教師職業道德“主要由教師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作風和職業榮譽八個要素構成,這些因素從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師職業道德的特定本質和規律,同時又互相配合,構成一個嚴謹的教師職業道德結構模式。” [1]
時至今日,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教師職業道德狀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動向。如教育的大眾化對“應用性”的強調,使得教育的功利主義色彩突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下,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甚至出現了職業道德有所滑坡的趨向。學者張忠華、桑瑜總結大學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有“為人師表欠佳;職業道德認識上‘泛;管理上‘軟;教育內容上‘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上的‘虛”五個方面。[2] 對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樂觀的原因,包金玲分析說,“現有教師考核制度和人事制度是制約我國教師主體性道德人格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而在改革中由于過分強調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之間關系緊張;加之,不少地區為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而采取了績效獎勵機制,使得教師之間收入差距較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部分教師在思想上偏離了教師職業應有的方向,出現部分教師重視業務知識和能力培養而忽視了‘育人的職責。”[3]
二、當代教師職業道德行為面臨的考驗
誠然,當前我國教師生活在一個訊息萬變的時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急劇轉型,教師群體的工作要求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處不在的社會競爭壓力和各種利益誘惑,給教師從業帶來了諸多考驗和職業上的道德風險。
1、市場競爭的考驗
現代的市場經濟是一股改造人的力量,人們為市場機制所左右,原來的道德共同體日益破碎,各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重新組合成一個“人與人既合作又競爭”的社會。激烈的社會競爭既給教師個人事業發展帶來了動力,也給很多人的生存帶來了新的挑戰。
市場競爭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有:第一,市場競爭導致了人的生存有陷入異化狀態的危險,容易產生道德迷失和行為失控現象。所謂生存異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者的身心失去了協調。這種異化力量會使人害怕工作的壓力,厭惡自己喜歡的對象,職業倦怠自己鄙視自己,對人生形成價值虛無的感覺,對傳統道德規范出現逆反心理。工作中長期沒有成就感生活患得患失,在特定的情境中容易情緒突然失控,鑄下行為的大錯。第二,市場競爭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難以維持,貌似一切都是以利益交換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生活空間中,人際關系容易發生扭曲。人們的交往行為虛情假意的表演比較多,對他人不信任或心懷敵意難以合作共事,所處的組織體系容易陷入一種病態的困境中。
2、道德認知的考驗
“道德認知就其實質而言,應該是主體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認識、體會、理解和把握。社會道德現象通常以責任、義務為內容,以律令、準則、規范為形式,以善、惡為尺度,以良心、修養、輿論、教育為手段,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各種不同層次上體現、維護、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和交往秩序。” [4] 我們對各種道德現象的認識就是道德認知。
今日的社會生活,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地方,人們很容易形成片面或錯誤的道德認知,誘發道德失范。主要有兩點:一,認為“人對人是狼”。奉行“叢林法則”,相互惡性競爭。一些教師為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方設法排除異己,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一些教師堅持“能者為王”的哲學,工作中一枝獨秀,但無法進行團隊合作。一些教師由于嫉妒心,在團體中搬弄是非行為卑劣,或工作態度消極。二,認為“金錢價比道義高”。推崇“金錢至上”,忽視道義精神。隨著消費主義時代的來臨,片面的金錢觀和財富觀使一部分教師也加入了“商品和貨幣的拜物教”行列。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識深處,金錢是萬能的,如很多老師喜歡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科舉教條來激勵學生,使得學生的學習目的極具功利性。還有一些中小學教師平時收入不高,受家庭經濟壓力的影響,亂收各種費用撈外快,或想方設法暗示家長送禮,或故意刁難逼迫學生上自己辦的課外培訓班,此種唯利是圖的行為不顧教育道德規范,忘了學高為師教書育人應有的職業操守。
3、自身習慣的考驗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養成多么重要。當代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寫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2002年福布斯將此書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這本書從思維模式的建立展開,講述了品德成功論,強調人的內在修煉十分重要。柯維博士認為,人的品德是由習慣組成,養成7個習慣會使每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由于每個老師自身成長的環境、家庭生活的條件、智力發展的水平、經歷的事情不同,在長期的生活中會養成具有差異性的各種習慣,并形成為一定的做人做事的風格。貫穿一個人終生,影響最深的莫過于人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當今社會教育理念不斷進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大大凸顯,一些老師尚不能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與時俱進調整自身的角色,擺脫自身一些舊念慣習的影響。在看待師生關系的思想觀念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既不能擺脫傳統教育文化缺陷的影響,又不能在新的業績考核面前體現出積極性。比如有些人習慣性意氣行事,把辱罵體罰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法寶。發生侵害學生的各種事例,表面說辭是出于關心學生培育學生的目的,其實是老師本身缺乏耐心,服務意識淡薄等傳統慣習作用的結果。一些老師對待工作習慣性偷懶,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一個教案用幾年,一套教學方法用到底;一些老師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換位思考不愿顧全大局,消極對待變革抵制新的組織規章實施。
總之,今天的教育行業,教師職業道德表現主流是好的,但有些滑坡已成不爭的事實。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許多老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金錢觀、生命觀是深受考驗,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表現不容樂觀。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防止上述不良現象的發生。
三、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內在理路
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人們對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舉措的側重點不同。“國外學者傾向于建立教師職業道德守則來規范教師的道德行為。”5這源于西方社會悠久的法治傳統,尤其是近代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以后,也相應構建了資產階級的法律體系,教師職業道德守則便是西方法治精神的產物。與西方社會發展的歷程不同,中國傳統社會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基本上是儒家文化價值觀的體現,適應了科舉考試制度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需要。加上明清之際王陽明“心學”的廣泛傳播,即便是到了當下,人們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構想,還是側重于個體內在的職業道德修養,要求個體在內在的精神層面做提升。
1、端正職業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教師職業道德認識,是教師全面認識、評價、指導自身與他人道德行為的理論基礎。教師職業道德認知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于職業道德的責任和義務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教師的道德義務規定:每個老師既是學生的教導者,也是監護人。所以身為教師,應該產生這樣的道德認知:教師有教育學生和保護學生的雙重義務。另外,也要認識到,既要做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的伯樂,也要做“不讓一個孩子落下”的園丁,因為教師有義務對每個受教的學生負責。
第二,關于職業道德的規則的體認和理解。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不少,有些存在于人們的觀念當中,有些隱藏在社會運行的規則體系里,一旦違背就會引起社會輿論的批評。如傷害小孩子,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會受到批評。有些道德規則已滲透到法律法規的文本當中,一旦違背可能要承擔相關責任。比如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一旦違背就可能會受教育行政處罰或者國家法律的制裁。教師不僅要了解教師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要求,更要在實踐中形成自我約束的機制。
第三,關于道德善、道德惡的知覺和體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善惡的尺子,不管你承不承認,人天生就有一種向善的心理。西方哲學家盧梭曾斷定:對同伴的憐憫之情,是人的兩大自然屬性之一。對那些惡行,我們很容易產生反感的情緒,甚至激發與之斗爭的勇氣。老師們要堅持“人性善”的理念,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價值。
第四,關于道德自律、道德修養、道德輿論、道德教育的知覺和把握。道德自律和道德修養都是內在的自我完善,不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可以獲得安身立命的文化資本。老師們首先要認識到道德修養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認識到做一個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才會有更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做一個道德自律性很強的人,比如誠信、守時,可以大大增加事業成功的機會。其次,是重視道德輿論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老師們要重視道德教育的功能,對社會道德輿論要懷著畏懼之心,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的意識。
2、培育職業道德情感
“人在一定的道德認識基礎上, 對現實生活中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一種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度的體驗就表現為道德情感,它是人們對現實生活中道德現象、道德行為的內心體驗和態度的總和。” [6] 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感,是教師對教育工作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態度。包括自尊感、責任感、正義感、榮辱感、集體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等。要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必須不斷地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感。
一是要有強烈的愛。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師只有以德取信,以愛取“心”,才能達到以才取勝,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二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教師的責任感即義務感,自覺認同職業道德規范,盡職盡責、忠于職守。三是應有一定的榮辱感。教師的榮譽感是教師保持優秀品質和高尚行為的精神力量,可以為教師努力工作、創造社會價值提供持久的動力。教師的羞恥感,即教師對自身職業行為和動機以及職業道德品質方面的過失與錯誤受到批評或進行自我譴責時的內心體驗,它可以從反面推動教師積極向上。總之,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感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和表現不同水平的品德因素。
“道德情感是品德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中介變量,道德認識只有與道德情感相結合,才會產生道德動機,從而推動、控制和調節道德行為。”[7] 因而要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必須將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感統一起來,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來實現每個教師心中的道德理想,也只有在崇高的道德境界追求中,教師才能彰顯偉大的人格魅力,從而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為社會所敬重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謝長英;賴新華:《淺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2期。
[2]張忠華;桑瑜:《對大學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9月。
[3] 包金玲:《教師職業道德的傳統與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月。
[4]馬興建;張智敏:《中職學生道德素質與德育路徑現狀調查——以7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 2011 年第 14 期。
[5]凃力;羅小龍:《近五年教師職業道德研究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5 月。
[6]王義芳:《從道德情感走向道德自由》〔J〕,《倫理學研究》,2010年 11月。
[7]盧家楣;袁軍;王俊山; 陳寧:《我國青少年道德情感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江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制度文化與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