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生的獨特性及應用型大學對體育生的要求,決定了對體育生的日常管理,需以應用性為原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多方式、多渠道的去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達到管理育人之目的。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體育生;管理
隨著現代大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區別于傳統研究型大學的應用型大學越來越多。這類學校主要來自傳統大學向應用型方向的轉型,以及由專科升入本科的“年輕”大學,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是人才培養的導向,學生的培養及發展有著濃郁的時代精神。作為大學里極富個性的體育生,對其的日常管理也應在應用型的思路下積極轉變,使對體育生的日常管理與教學實踐相匹配,從而真正達到管理育人之目的。
1 大學體育生的獨特性
其實,大學里面每一個專業的學生因專業文化的影響都極富個性,表現出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習性。但體育生在大學里面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種獨特性表現在:
第一,“特立獨行”的群體形象。大學里面的體育生,除少數是運動員退役到校讀書外,大部分人都和其他專業學生一起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但雖然經歷了共同的學習段,體育生的學習任務卻和大部分學生不一樣,雖然有的人是從小練體育,有的人是高中時期練體育,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在學習的基礎上練習體育,這種“文武”結合,高考“文武”成績都要上線的形式,表現出區別于其他學生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也延續到了大學中,形成了固定印象。
第二,旺盛的生命力。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里面提到,“肢體纖小者舉止輕浮,膚理緩弛者心意柔鈍,身體之影響于心理也如是。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這些久經鍛煉的體育生,身強力壯,不怕吃苦,意志堅強,精神旺盛,在現代社會中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第三,沖動的性情。在訓練中,對速度與力量的追求,影響了人的性情。沖動是很多體育生的“職業病”,這種情緒失控也造成體育生與他們交往“大開大合”,不拘小節的特點。
2 應用型大學對體育生的要求
在應用型大學里面,體育生的人才培養與之前相比,亦發生了變化。以前的體育類專業,主要是培養體育教育、運動康復類的人才,指導性和理論性占比較大。而在應用型大學中,體育生的人才培養是以應用性為目標,所學專業更多的與社會、市場相結合,所學知識與傳統的體育教育有了很多不同,這種不同,對體育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提出了要求。其主要表現在:
第一,增加專業知識的深度與綜合知識的廣度,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其實是對當下大學生的普遍性要求。體育生在應用型大學里面所學習的知識,與高中時期的訓練項目大相捷徑,很多都是從零開始。這就使得體育生必須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廣泛閱讀,盡早找到學習的規律。這需要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前的學習、訓練都是被老師、教練押著走,而到了大學這所“天堂”,則需要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應用型大學里面對體育專業的教學,很多都是體驗性的,這種體驗性與市場上的體育產業緊密結合。如定向、攀巖、登山、速降等課程,都是體驗式教學,這就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要求。
第三,提高專注力。體育生“大開大合”的性情,使得他們在辦事情的時候注意力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在不喜歡的理論課程上,很難集中注意力,造成理論知識匱乏;其二是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易于滿足,造成掌握不牢固,這在一些具有危險性的項目上是非常危險的。
第四,參加實訓。應用型的培養目標,是以市場為導向,體育項目只有親身體驗后,才能對這個產業有直觀的感受。因此,除了實習實驗外,應用型大學里面的體育生還有實訓項目,而這也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
體育生的特點、應用型大學對體育生提出的要求,決定了對體育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的邏輯。
3 應用型大學體育生的日常管理策略
在應用型大學中,體育生的日常管理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日常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達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3.1管理原則
應用性原則。在應用型大學里面,對體育生的管理應以應用性為目標,將學生的校園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社會適應力。既不能培養純技術化、“社會化”的經驗者主義者,也不能培養純理論化的“書呆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應用性之目的。
有教無類原則。體育生由于高中種種原因,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個人學習、生活習慣有一些小毛病,有些甚至是高中時期的“小霸王”,但絕不能因為學生的個性原因、歷史原因,就區別對待學生,大學和高中相比,是新的學習環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學習觀念。能進入大學,說明他就有能力進一步發展豐富自己,而作為管理者,就需要給每一位同學提供公平公正的學習環境,不可帶著有色眼鏡和“歷史眼鏡”看問題。
因材施教原則。體育生個性鮮明,自身優點、缺點非常明顯。作為管理者,就必須注重因材施教,在學校、學院大的管理條例下,仔細觀察,“對癥下藥”,對個性鮮明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一刀切”。
3.2管理模式
以管理者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拋開以前的教師中心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管理者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主線,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與自我管理。
輔導員與專業老師相結合。在輔導員下面設由專業老師擔任的班主任,使在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專業課老師給予學生課堂外的專業知識,讓教育由課內走向課外,做到教育育人與管理育人相結合。
專業與專選相結合。根據社會體育產業發展趨勢,在體育生的專業下面,設不同專選方向,在專業基礎上,精研一個發展方向,培養“T”字型人才。
專業與特色訓練隊相結合。根據體育生以前所學的運動項目,組建各特色訓練隊,培養學生在競技體育方面的能力。使得在做好大眾體育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競技能力。
3.3管理辦法
以學生為中心,發揮班團組織的管理作用。在體育生一進校的時候,做好宣傳教育,積極培養班團干部,建立管理體系。根據班級成員特點,建立特色班級,積極打造班級文化,提高班級凝聚力。
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利用班會、團組織生活會、社團,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在活動中弘揚社會正能量。
加強學風建設,提高體育生綜合理論水平。嚴格課堂考勤,糾正體育生學習習慣;針對體育生普遍弱勢科目,如英語課程,開設“英語角”活動,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學習中國傳統經典作品,增加學生內涵,注重培養學生辯論、演講、朗誦能力,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
建設網絡管理平臺。通過微博、微信等載體,在網絡上積極引導學生,與學生建立即時聯系,打造網絡教育陣地。
注重社會的教育功能。與社會精英、行業大咖積極合作,讓他們進校演講,讓學生時刻把握行業發展動態,注重教育的前瞻性。
體育生的獨特性及應用型大學對體育生的要求,決定了對體育生的日常管理,需以應用性為原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多方式、多渠道的去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達到管理育人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郭文慶.普通高校體育生管理的三個原則[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2000(5).
作者簡介
饒濤(1990—),男,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四川旅游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