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立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文化館作為助力社會精神文明發展,支撐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部門,必須不斷改進公益文化培訓服務,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實際需求。本文從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現存問題入手,分析提升服務質量的關鍵點,進而探討相關措施,以期推動我國社會文化改革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活動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思想素質顯著提升,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不斷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館的服務壓力。隨著社會大眾文化需求的改變,文化館組織開展文娛活動的方式也要有所變化,除此之外,文化館必須承擔起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責任,為大眾提供公益文化培訓服務,并將其列為重點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訓措施,推動我國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現存問題
(一)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
文化館不僅是國家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也是社會大眾了解中華文化,學習文化精髓的重要場所,因此,應該與大眾需求緊密結合。但在我國文化館現行的公益文化培訓服務體系中,文化館培訓僅僅是以完成政府任務指標為目的,培訓流于表面形式,培訓內容隨意,甚至為了呈現“完美”的開班儀式,而精心挑選參與培訓的人員,嚴重脫離社會實際需求。
(二)培訓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文化館的資源十分豐富,是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的前鋒隊,因此,國家也向文化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以推動我國優秀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傳承,即文化館匯聚了大量的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但從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角度來看,這些豐富的資源無疑遭到巨大的浪費,大眾并沒有在形式化的培訓過程中真正領會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文化館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極低。
(三)脫離大眾生活
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文化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連,中華文化才能不斷獲取新的活力,在傳播、傳承的同時煥發新的色彩,也只有立足于社會生活的文化才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但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往往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培訓內容缺乏與大眾生活的關聯性,導致大眾無法從培訓中獲取共鳴,嚴重打擊了大眾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二、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關鍵點
(一)認清肩負的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明確,即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社會文化大繁榮的建設,堅持“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的文化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1】。文化館作為我國文化資源的存放地和傳播地,必須認清自身肩負的責任,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傳播方案,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服務,追本溯源,真正將優秀文化回歸到大眾生活。
(二)樹立明確的目標
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目標的樹立,要建立在大眾需求的基礎上,與社會文化氛圍相融合,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想大眾之所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公益文化培訓服務中,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大眾文化思想的培育。
(三)關注培訓服務對象
文化館的公益文化培訓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開放性,參與培訓的對象并不是特定群體,而是由性格、職業、年齡等各不相同的人員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培訓者與不同培訓對象之間的溝通,直接關系到培訓服務的最終效果。因此,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開展過程中,培訓者必須掌握溝通技巧,與不同培訓對象進行開放式溝通,力求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真正理解培訓內容,體會到培訓的文化意義。另外,培訓者要根據參與培訓人員的不同,因人制宜,轉變培訓方式。
(四)鼓勵大眾參與文化創新
目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國社會文化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創新并不是盲目追求一切新的事物,也不意味著對傳統理念的擯棄,“萬眾創新”的重點在于社會需求,只有結合社會大眾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創新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亦是如此。文化創新首先應從文化活動與文化形式展開,分析當代社會的精神需求,鼓勵大眾參與文化創新,增添文化新意;其次,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要結合社會發展動態,從社會活動中提煉新的文化精髓,推動文化前進的腳步。
三、提高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效果的措施
(一)強化公益文化培訓職責
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增強國家核心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文化館作為我國文化資源的聚集地,得到國家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必須主動承擔起宣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發展創新的責任,相關工作人員則應該不斷強化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意識,身體力行地完成自身肩負的責任。第一,文化館管理者應從精神層面強化員工職責意識,不定期對其開展職責宣貫,為其提供精神動力;第二,從實際行動落實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最終目標,要求文化館工作人員將該目標視作自身使命,轉變工作態度,積極促進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開展;第三,將社會大眾的需求作為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指導,真正做到從社會群眾的角度出發。
(二)確立清晰的培訓目標
無論是何種工作,清晰的目標都是其前進的關鍵,文化館的公益文化培訓服務也不例外,只有確立清晰合理的目標,才能不斷調整工作進程,取得有效成果。文化是一種滲透式、潛移默化式的傳播,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相較其他培訓來說,其成果需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制定培訓目標時,首先從整體上確立最終的長期目標,確立培訓工作的大方向,然后根據最終目標制定短期計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公益文化培訓服務,制定階段性目標。另外,在每一個階段性目標完成之后,要對其有所評估,觀測其是否沿著最終目標的方向發展,從而不斷調整階段計劃。
(三)融合文化與社會生活
優秀的文化總是起源于看似平凡的社會生活,而又高于社會生活的本來意義,不論從民族文化還是國際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一點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化活動的開展也要與社會生活呈水乳交融之態,緊密結合、共同發展。文化館在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時,要注意與大眾生活的融合,鼓勵參與培訓的人員從生活中發現文化之美,結合社會生活進行文化創新,推動文化的傳承與進步。
(四)提供多元化、持續性的培訓
科學的培訓方法是保證培訓服務工作質量的關鍵,培訓者應當從培訓內容入手,提供多元化、持續性的培訓。從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現狀來看,其參與人員多為兒童和老人,培訓服務的覆蓋率不足,結合當前社會環境的發展趨勢,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應當不斷擴大其服務群體,根據大眾認知需求調整培訓內容,并適當增加培訓內容的趣味性。具體來看,培訓講師首先要根據不同學員的年齡、社會階層、受教育水平等,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不能一概而論;其次,要注重培訓的實用性,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最后,文化館應對公益文化培訓活動多加宣傳,利用政府、單位、媒體、社區的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進行推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沒有抓住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關鍵點,缺乏有效的培訓服務體系。因此,文化館管理者必須轉變視角,認清其所肩負的責任,將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深入到大眾生活當中,鼓勵大眾參與文化創新,與大眾攜手并進,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陳永苗.論文化館社會公益藝術培訓品牌的樹立[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178-178.
[2]鄧歡.淺談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J].藝術科技,2016,(5):119-120.
[3]王志明.現階段對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見解[J].藝術科技,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