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紅陽 張麗霞
摘 要:遼宋對峙期間,由南京(今北京)至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修建的驛路則是南北雙方和平友好,相互政治、經濟往來的通道。承德為遼中京近郊,歸屬遼中京大定府澤州和北安州所轄。承德境內最早的一段驛道正是宋、遼使者往返于南京至上京的必經之路。依據史料和考古發現,在此重新梳理承德境內驛道頓館的設立位置和建立驛道所產生的作用。
關鍵詞:承德地區 遼代 中京 驛道 驛館 經濟
遼與北宋對峙期間,連年的征戰,但是雙方的政治經濟往來也相對頻繁。特別是“澶淵之盟”之后,民族矛盾趨向和解,在100多年的和諧發展中,雙方互派信使頻繁往來,極大地密切了南北各族人民的關系,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社會發展。
遼代驛道是在戰國、秦漢以來軍事故道基礎上建立的。由幽州至中京的古戰道有兩條:一條是出南京(今北京)過松亭關,一條是過古北口。史稱松亭路和古北口路。松亭路自北京經通縣、三河、過天津薊縣,入河北遵化,經喜峰口、孟子嶺、寬城縣城到達平泉,在平泉岔路口與古北口路線匯合一路直達中京。關于松亭路在宋人使遼語錄和詩文中多有提及,宋使劉敞出使遼國在去往中京途中至鐵漿館(今平泉羅杖子)時,有“稍出盧龍塞,回看萬壑青。曠原開磧口,別到入松亭”的詩句。據《武經總要》記載:“遼兵南伐,可經路線有七,其中主要關口有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榆關”。所以松亭關的作用在遼時只是幽州通往長城以北的一條古代戰時的軍事道路,從現實看是遼國為了防范宋朝來犯,故意隱秘此道,所以未開辟此條出使驛道。這也是北宋使者出使途中多次提到另有別路通達中京的緣由。
1 承德地區的遼驛道和驛館
遼建立的驛道,為宋遼交界的雄州(今白溝河)至上京(遼陽)共三十二驛,1800多里。由雄州至中京一段長1100多里,設二十驛,分別是白溝驛、新城驛、涿州驛、良鄉驛、幽州驛(永和館、永平館、碣石館)、孫侯館(望京館)、順州、檀州、金溝館然后到達入塞關口古北口,過古北口館,經新館、臥如來館、柳河館、打造館、牛山館、鹿兒峽館、鐵漿館、富谷館、通天館(長興館)、來到中京館(大同驛)。承德地區境內的館驛是進入古北口之后穿越灤平縣、隆化縣、承德縣、平泉縣境,再一路北行便抵達中京(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
關于宋遼出使走的線路,《承德府志》記載宋王沂公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過古長城延芳淀四十里,至孫侯館,改為望京館,稍移故處,望黍谷山、五龍池。過溫余河、大夏城坡,坡西北即涼淀,避暑之地。五十里至順州,東北過白嶼河,北望銀冶山,又有黃螺盤、牛闌山。口北有鋪,彀弓連繩,本范陽防扼奚、契丹之所,最為隘束。然幽州東趨營平州,路甚平坦,自頃犯邊,多由斯出。又度得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鵰窠嶺、偏槍嶺,四十里至臥如來館,蓋山中有臥佛像故也。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因河為名。又過墨斗嶺,亦名度云嶺,長二十里許。又過芹菜嶺,七十里至柳河館。河在館旁,西北有鐵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得煉成鐵。
時過境遷,現遼驛道、館驛已非往昔,多處遺址已埋入地下,今按路振所記“自白溝至契丹國(遼中京)凡二十驛……”。除去白溝到古北口10驛,根據上世紀80-90年代對驛道沿途基址的考察情況將承德境內的驛道路線重新梳理。
1.1 古北口館——新館:古北口館在灤平的南菜園子,入古北口便進入遼中京大定府北安州境(今承德灤平縣),50里過摘星嶺(今灤平大十八盤梁)便到達新館,經考古人員考察遺址在灤平縣平坊鄉鹼場溝門東。
1.2 新館——臥如來館:此線間距約40里途經偏槍嶺(今偏嶺)便到達臥如來館,臥如來館遺址在今灤平縣大屯鄉南溝門村,因其附近山上有佛寺,寺旁山洞內有臥佛而得名。
1.3 臥如來館——柳河館:由臥如來館前行70里,經墨斗嶺,過柳河(指伊遜河)便到了柳河館。《欽定熱河志》云:“此墨斗嶺即廣仁嶺”。經考察此墨斗嶺實為為灤平縣的度云嶺,而非承德市內西部的廣仁嶺。柳河館遺址在今紅旗鎮房山溝門。
1.4 柳河館——打造館:由柳河館沿柳河(即伊遜河)上溯,便進入隆化境內,行70里便到達打造館。今隆化縣韓麻營鎮海帶溝門村。
1.5 打造館——牛山館:出打造部落館前行50里,中間有頓館,名會仙館,專供宋使途中休息之用。北行出石洞子川,便進入今承德縣頭溝川,牛山館遺址在今承德縣頭溝三塊地溝大地。
1.6 牛山館——鹿兒峽館:此段自牛山館東南行循牛山山麓,經三溝至老牛河川道,即由牛山館東南行35里抵老牛河。老牛河即遼時“車河”。此段中頓距老牛河四里,今北杖子三溝梁。又二十里度松子嶺(今水泉溝梁),過嶺60里抵鹿兒峽館。遺址在今承德縣東山嘴蕎麥地溝門。
1.7 鹿兒峽館——鐵漿館:由鹿兒峽館約五里過今祥云嶺,此嶺為遼代北安州與澤州的界嶺。40里至中頓紫蒙館(今七溝鎮東莊村),過中頓數里越過一座叫鳳凰嶺的小山,再前行30里至路口村,路口村即今平泉西壩之岔路口。一條岔路是過寬城喜峰口到北京的舊道;另一條則是繼續東北行10里便達鐵漿館。再往東北方向行走,便來到下一站松亭關的鐵漿館。遺址在今平泉縣羅杖子。
1.8 鐵漿館——富谷館:此段總程約80里。由鐵漿館東北行過一山嶺,名為石子嶺(今嗚呼瑪梁)。由嗚呼瑪梁到羅杖子30余里有中頓在今梁家營子。富谷館在平泉北五十家子高家溝。
1.9 富谷館——通天館:富谷館也稱長興館。此段路線自平泉北五十家子東北行至中頓龍潭溝門。過中頓20余里便是通天館。通天館在今內蒙古寧城縣境內。由此前行20里即到達遼中京,館驛大同館。
經承德境內的遼驛路即古北口至中京之段共設館驛十一處,此段驛路雖不及古北口至白溝驛路平坦、設備完善;雖不如中京至上京館驛之豪華,但也是物資充盈。作為宋使臣出使大遼的必經之路,在宋遼百余年的友好往來中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對宋遼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 驛道周邊的經濟發展狀況。
驛道的繁榮,極大的促進了遼朝的經濟發展。首先,由畜牧業轉向農、牧業兼營。遼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為了戰爭需要儲備糧草,發展農業也成了遼國的頭等大事。遼遷移漢人和渤海人到適宜耕種的地區,下令“勸農桑,教紡績”,還獎勵墾荒,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承德地近中原。當年出使遼國的宋王曾在富谷館曾留下了詩,描寫了當時人民耕種農桑的大好景象。
其次,雙方互市往來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金史·食貨志》載:“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皆設場官,嚴厲禁,廣屋宇,以通兩國之貨。”這種貿易方式是雙方開展的一種互市交換的場所,是一種官方貿易。遼的手工業以礦冶、制陶、紡織業較為發達。雙方驛道往來,促進了遼朝手工業向中原發展的進程。如承德平泉出土的雞冠壺(皮囊壺)、雞腿瓶、鳳首瓶等都屬于契丹形式的陶瓷制品。而日常生活用具杯、碗、缽、盤、碟、盒、盆、盂、壺、瓶、盞托、罐、甕、缸等均屬中原形式的陶瓷制品。
驛道如同在荒漠的北部開辟了一條草原絲綢之路把內地的茶葉、絲織品、和養蠶繅絲的技術源源不斷的輸入北國;而遼國的牛、羊、馬等作為交換的產品來到了中原。歷來以馬逐水草,人畋漁獵的游牧生活也開始從事一定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冶鐵并制作鐵農具、炊具等日常用具;鎏金、鎏銀、紡織、制馬具技術,皮革制作,瓷器燒制、造紙業、木工等各門各業得到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點校,承德府志(M),古跡
[2]遼史(M),儀衛志
[3]遼史(M),地理志一
作者簡介
曲紅陽(1971-),男,河北承德人,承德市文物局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和管理;
張麗霞(1965-),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市文物局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