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紀意大利北部地區憑借在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上的優越條件,使城市在這片土地上最先崛起。可伴隨其發展,一些相應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城市環境就是其中不可小視的一環。本文正是基于相關史料與前人研究成果,旨在探究這一時期環境問題的來源與表征,闡述政府及社會組織對其采取的相應措施。分析城市環境管理辦法的特點,總結相關治理經驗,從中梳理一些為現代城市環境管理可用的啟發。
關鍵詞:中世紀;意大利北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
“意大利是中世紀城市最發達的國家,也是資本主義關系最早萌芽的地方。”,北部地區更是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向來被稱為整個“意大利的天堂”。豐富的降水與北面阿爾卑斯山脈融化的積雪共同為波河平原提供充足水源,造就這里的繁榮。“從皮埃蒙特到威尼斯,沙礫的臺地造成了數以千計的泉水,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為各種作物的成功培植提供了先決條件。”中世紀的城市文明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萌芽并發展起來的。
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成長過程中毛紡織業可謂扮演著重頭角色。羊毛原料運來后,梳毛工人需對羊毛在作坊工場內集中梳洗和整理。被整合成毛紗后由織機制成粗呢,再需漂洗。而漂洗的作坊一般就直接設在郊外溪流旁。其后還要對這些半成品進染色、剪整、壓光等。在一整套制作流程中,不難發現織布工作的時會產生大量灰塵即人體可吸入的短小纖維。而在面料處理環節,又前后幾次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此外,還有像屠宰、釀酒和制面包等行業,也會對城市空氣、水資源進行破壞。其活動中會向河水中傾倒生產時的廢物垃圾,對水源造成直接污染的同時還會散發出臭氣。
“從950年,意大利人口迅速增長,稍后中歐、北歐也緊緊跟上。一直到1348年的大疫前,這些地方的人口都增加了三倍”。流動人口增加,貨物交換頻繁,人們在城市大量集聚,為上述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勞動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對環境破壞力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人口密度變大也容易增加城市中心發生瘟疫和傳染病的幾率。尤其是黑死病爆發,城市因衛生狀況惡略及公共設施不健全而受打擊最大。糟糕的城市環境除了使大瘟疫擴散與惡化,擁擠與不衛生的街道還會直接引發一些疾病,如斑疹傷寒和肺結核。
中世紀城市廢物的處理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處理家庭垃圾的習慣方式是將其扔到街道上,再由清潔工收集后送到附近河里。”城市相比農村住房更為密集,因而沒有足夠地方挖掘糞池且無法定期清理,大部分公廁都是直接修在糞池上,甚至建在河上。
由此看來,中世紀以意大利北部為典型興起的城市在朝氣蓬勃發展的同時,城市化亦加劇了本身的環境問題。上文介紹的種種環境問題便慢慢受到了人們的注意,從市民到市政管理階層,紛紛秉承不同的原因開始對城市環境進行了改造。早年間治理效果短期顯著的情況一般是某些市政官員為維護形象以應付來訪的貴賓,同時鼓勵更多富人從鄉村搬到城市。也有制造污染的工匠自發提出的治理辦法,如13 世紀一些鐵匠限定對爐子使用的時間;還規定磚窯需與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居住在城里的貴族對于在城中亂扔垃圾甚至飼養動物等行為給自己造成的不便也在想辦法加以治理。“巴斯諾(Bassano)不允許任何人在周日九點前乘馬拉的交通工具通過城鎮;城市議員還阻止牧羊人從外國購買動物來增加他們的獸群數量,也不允許這些動物在城中亂跑。”維羅那(Verona)通過了“針對牧人、趕四輪馬車的人和其他相關通過城市的人的規章”和“針對在城市里養豬或者販賣動物的人的規章”。1301 年在巴斯尼斯(Bassanese)還發行了城市環境管理法規,其中寫道“(建筑)材料必須使人、馬、四輪馬車可以方便地通過街道和門廊”,還強調“每家需保持道路的清潔,不可亂仍垃圾,以便旅者自如地通過”。
在水源保護上,費拉拉(Ferrara)立法者規定應維護波河的純潔性并對加工亞麻布的人以警告,其所加工的布不能超過個人使用的需要且不能放在城市水路上;禁止漁夫在河岸清洗獵物、制革工人在河中處理廢物;還警告當地市民不準在流向波河的溝渠、下水道中傾倒糞尿。這一時期的市政當局還為了便利交通而策劃修繕城市道路。遭到破壞的路面布滿車轍,變得崎嶇。這多是由交通量大、積水等原因導致的,維修時就要設計更好的排水系統來兼顧交通的便利。
中世紀城市發展起來的同時管理城市環境的相關規章制度也慢慢出現并豐富,早期大多呈警示、法令條例和市民自發行動等為表現形式,但這些管理辦法存在滯后性。其次,很多城市政府會為了接待而對眼前的、表面的城市環境問題進行緊急治理。這使治理效果具有臨時性,無法對本質、長久的問題產生大的效果。另一方面,這些中世紀的法令的出臺也側面說明人們環境意識的萌芽。
對于中世紀意大利北部城市環境問題的治理,我們不難從中發現當時市政官員解決初期城市問題在法令制定上的應用。這一留存在中世紀早期的法治火種雖在內容和形式上無法與古羅馬、近現代的法律相提并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當時人們在精神的一種寄托。這些法治的萌生經歷了中世紀開始形成的法律職業的實踐后,漸漸成為近代法治社會的理論先驅。另外,在11世紀末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任命自己的“執政官”,這是城市環境管理條例得以實施的一個大前提。這些“執政官”不接受教皇的權威和帝國宗主權的壓迫,被市民直接賦予最高的司法權力。城市共和國所操作的平民民主選舉制度為13世紀以后的政治理論學家提供了鮮活的范例,向歐洲世襲的神權政治理論發出了挑戰。
時至今日,隨著歷史進程的向前、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整體地進步,現代國家對于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筆者通篇回顧中世紀早期城市在環境問題方面的管理措施,更多地是希望為如今城市環境的規劃提供借鑒與思路。在現代國家城市環境問題的管理之路上,應繼續拓展上文所述的法治思維,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下發揮市場調節機制,同時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共同加入到維護城市環境的任務中。
注釋
1.劉景華:《中世紀城市對近代文明因素的孕育》,《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114-122頁。
2.陳嫻靜:《意大利北部原工業化初探》,《南方論刊》,2008年第1期,第54-55頁。
3.[美]堅尼·布魯克爾著:《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朱龍華譯,三聯書店,1994年,第74-76頁。
作者簡介
杜雨(1994-),女,滿族,河北承德市人,世界史碩士,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世界史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