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堂教學要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利用歷史思維學習,激發學生興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趣味性、探究性教學,多利用多媒體教學,組織課外活動,使學生產生自覺的學習動機。歷史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十分廣泛。它既是理解一切社會現象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必備條件。初中歷史教學就是為青少年將來從事工作打下基礎。初中歷史的教學也需要好的方法和技巧才可以使學生對歷史可產生興趣,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興趣;課堂教學;理解記憶;現代化教學;教學評價模式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們普遍認為歷史教學過程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會做題就可以了。殊不知,歷史學科其實是一門思辨性很強的學科。它強調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遠遠比單純強調記憶性,教學成果顯著。教師一味地將課本上的知識復述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教學輕松,學生理解、記憶困難,慢慢對歷史學科失去了原來的興趣愛好。所以,從學生興趣出發,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讓歷史課堂充滿趣味,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知識。
一、激發興趣,融入歷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只要對一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費盡心思,想去更深入地了解。所以學歷史也是這樣,有了興趣,才能更快地記憶知識點,更好的理解、分析種種歷史現象,探索歷史規律。作為老師培養學生的興趣就成為了首要問題。比如,學生喜歡看電視劇,而很多古裝劇都是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改編的。老師就可以在學習某一歷史階段前,給學生推薦一部相關的電視劇,讓學生去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結合電視劇中的某些場景去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如在學習秦朝的歷史前,學生去看一部之前很火的電視劇《神話》,學生在看他們電視劇時,無意中就會記住一些歷史脈絡,事件。這遠比上課老師一遍又一遍的復述,記得更快。再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排演歷史話劇表演,讓學生將歷史演出來。這些方法都可以是學生不再認為歷史是枯燥無味的,進而對歷史產生興趣,更愿意主動去探索學習。
二、理解記憶,立體分析
對于歷史來說,記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死記硬背。初中歷史的學習涉面很廣,內容繁多,從中國到世界,從古代到近、現代。如果只是死記硬背,那很容易記混,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方法很簡單,就是“縱向聯系,橫向對比”。縱向是指時間的前后,歷史事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的,在你學習每一節新內容前,都要想一想這一歷史事件前后發生了什么,它們有什么聯系,什么促使了這一事件的發生,這一事件又會引發哪些后果。其實,也就是它的背景、性質、影響,這不就是我們學習每個歷史事件固定的格式么。如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文字前六國割據,各自有其文字,文化傳播交流不通暢。秦統一文字后,對于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前因后果都搞清楚了,記憶更不成問題。再說橫向對比,如某兩場政變或政策之間有什么異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么。分析異同點無非也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三個方面分析對比。我們要用歷史思維去思考,探索每個歷史事件的實質,才能將歷史讀的有滋有味。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體驗歷史
從課本中讀歷史,學生和歷史離得很遠,很難體會到歷史事件發生的情境。所以要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融入歷史。在課堂上,老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利用PPT教學,如可以為學生播放所學內容的影片資料,激起學生的興趣,也更立體地展現歷史事件,增加課堂趣味性。再如,在PPT中插入圖片,比單純的文字敘述要精彩得多。在課外,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博物館,古建筑等有關歷史的地方,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進入”歷史,可以假設學生生活在某一時期,問他們會怎樣生活,有什么感受等等。如此的體驗對學生來說,印象會很深刻,對歷史事件的發生理解也會更透徹。所以要經常開展:(1)講故事,編寫、表演課本劇;(2)收集、整理、觀看歷史文字、圖片、電影紀錄片;(3)參觀、調查歷史文化古跡,采訪歷史見證人;(4)舉辦歷史故事會和歷史辯論會;等等。最后,在活動完成之后,不要忘了對一些不足之處,可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價,給學生改進、進步的機會與信心,讓學生脫離枯燥的文字。這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越來越對歷史產生興趣,更愿意主動學習,這對歷史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四、建構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
傳統教學中,評價的權威是教師,評價的內容是成績,評價的方式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輕“個性”。在“權威”與“統一”中,學生的個性被扼殺了。有個性的見解遭到否定,學生的價值判斷變得模糊。因此,我們要建構兼顧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模式,即教學評價要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為學生的自主發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創造條件。歷史這門學科的教學效果不僅僅體現在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點,更體現在他們是否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存在,是否在歷史的塑像前悟到了歷史認識,獲得了主體化的歷史;體現在學生面對感性的歷史能否體驗到一種歷史情懷。緣此,歷史教學的評價,不單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評價,而且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情感態度等學習目標達到的程度進行綜合性、發展性的評價。可以采用做文摘卡、編輯歷史題材的小報、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考察報告、撰寫小論文等,這樣可以加快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間升華,受益終生。
托爾斯泰曾說:“為了使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們學好”。而要使他們學好,變被動為主動,要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動機,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加之趣味性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貫徹素質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終身學習,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的全優化。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用心經營歷史課堂,不僅僅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也讓我們的教師在自主、創新的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這也許是新課堂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參考文獻:
[1]《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柴曉明學周刊2017年2月第四期2-3頁
[2]《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湯明禮科學咨詢(教育科研)7頁
作者簡介:耿惠敏(1973.07——),女,漢族,山東曹縣人,1993年畢業于曹縣師范學校,現任教于山東曹縣桃源集鎮中學,縣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山東省遠程研修優秀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