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洪成旗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因初中地理學科的特殊情況,各校配備的地理教師普遍不足,部分學校由其他學科教師轉崗來教地理,若以學校為單位,因人數限制,地理教師專業化發展有諸多限制,因此,以縣區為單位,實現初中地理教師團隊發展和區域整體推進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一、以制度建設為引領,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制度建設是團隊發展的基礎,完善的制度建設可為團隊發展提供有力的、可靠的支持。包河地理教師依靠區教研室的支持,問計于一線地理教師,以問卷調查、座談會、教學研討等形式,摸清一線教師的基本情況和基本需求,通過系統分析,先后制定了區教研室——校教研組——教師三級聯動制度、片區協作制度、組團協作制度、項目負責制度、課例研究制度、名師成長1+3(教研組+名師工作室+專家團隊)制度、課堂比賽全程跟蹤制度等。這些制度源于教師,服務于教師,可以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內化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驅動力。
二、以專業平臺為載體,推動團隊協同發展
對教師來說,個人發展受到知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單打獨斗”很難達到專業發展所需的深度和廣度,包河區教研室地理學科組先后搭建了地理名師工作室平臺、青藍工程平臺、網絡教研平臺等,在團隊協作中助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1.名師工作室
名師工作室是區域內名師的集合體,以“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通過主持人的專業輻射、引領和示范,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專業知識,帶動區域內教師的專業提升。
為了促進工作室成員的專業發展,工作室制定了《名師工作室實施方案》、《名師工作室發展規劃》、《名師工作室個人發展計劃》等。工作室還從實際出發組建了教學組團、科研組團、技術組團等,力求發揮組團內每一個人的專業優勢,以點帶面,激勵每位成員沿著“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名師”的方向發展。
工作室成立以來,通過理論研討、觀課議課、讀書分享、在線研修等途徑,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通道,引領普通教師走進名師課堂,觀摩名師教學藝術,實現自我跨越。工作室成員也在這些活動中實現了二次專業成長,許多成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主張和教學見解,不少成員走出合肥,走向全省,成為聞名遐邇的名師。
2.青藍工程
近年來,包河區通過招考引進了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的專業化發展直接關乎全區的地理教學水平。青藍工程是培養青年教師、促進區域整體推進的重要平臺。
藍方導師是市區骨干教師,他們師德高尚,敬業樂教,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他們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加強對青方教師的培養,總體目標是:一年合格,三年稱職,五年成骨干。以藍帶青,以青促藍,在青藍工程平臺上,師傅以身示范,徒弟模仿追隨,二者成為一個學習共團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網絡教研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借助網絡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在推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網絡教研成為常規教研的延伸、升華,教師參與交流互動不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局限。
在區域整體推進中,課題組創建了包河地理QQ群,并引導區內教師加入合肥地理教師QQ群、31°地理工作室QQ群、中國地理學會QQ群、星韻地理QQ群、包河地理微信群等。在QQ群、微信群里,教師可以隨時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困惑,推送自己的學習心得等。為了增加網絡教研的深度,QQ群邀請了一些著名的地理學科專家參與研討交流。在這樣的網絡平臺上,包河區地理教師不斷走出認識誤區,提升理念,拓展視野,在交流碰撞中獲得了專業的發展。
三、以教研活動為抓手,推動區域整體發展
1.引進外腦,提升教師對專業的理解與認識
為了更新全區地理教師的理念,提升職業理解與認識,指導他們的教育教學行為,課題組引進外腦,先后邀請了安徽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的專家學者開展了學術沙龍、教授講堂等活動,還邀請了省市教研專家、地理特級教師進開展了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撰寫教學論文、如何命題、如何進行教學評價、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等學術講座。
為了將專家的指導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促進廣大地理教師學習、理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課題組先后開展了包河區青年教師我與課標同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演講比賽。
在這些活動中,全區地理教師明確了專業發展的理念,加深了對地理專業的理解和認識,專業態度、專業能力、專業技巧都有了很大提升。
2.地理科考,提升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科獨特魅力所在。為了培養地理教師的實踐精神和提升地理實踐力,課題組先后開展了巢湖北山地質考察、金寨天堂寨、燕子河大峽谷考察、八公山地質考察、淮河中游地貌考察、鳳陽巖溶地貌考察等活動。在骨干教師外出培訓期間組織了部分教師進行重慶縉云山土壤與植被、嘉陵江課程資源開發活動“V”形河谷、太湖沖積地貌考察。科考內容豐富,既有自然環境的考察,也有人文景觀的觀察,老師們走進大自然,收集了許多獨特的地質、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及社會經濟活動等方面的課程資源,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探究,在感悟中提升。
3.以賽促練,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和促進廣大青年教師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青年教師隊伍,提升青年教師崗位適應力。課題組開展了全區生本智慧課堂教學比賽、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教學評比、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與觀察、新入職教師匯報診斷課等活動。
執教的老師們秉承新課改理念,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轉換教師職能,從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調控者,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課堂變為學堂,著力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通過提供學生大量的案例資料,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討、展示、質疑,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享成果,引導學生動眼、動手、動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的思維流量,既有智能的提升,又有情感的熏陶,充分展現出現代地理課堂的學科魅力,彰顯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包河區初中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種融于群體成長的過程,群體的成長對個體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還是處于發展期的中青年教師,在共同的發展愿景下,通過制度建設、平臺搭建、活動推進等策略,在區域學科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獲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教學藝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