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君

起初跟家人說去永定看土樓,在城里長大的大大小小,都表示不屑長途跋涉去看幾座土堆。直至拖著他們到了永定,輾轉于或方正或渾圓散落山野的神奇建筑之間,他們才停止了嗔怪,開始嘆服客家先人的智慧,震驚客家土樓的精奧。
永定土樓蔚為壯觀,遍布村落,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千姿百態,雖然總體以圓形和方形為主,但形式有殿堂式的、走馬式的、曲尺形的、半月形的,各有各的微妙。我們重點參觀的承啟樓被譽為“土樓王”,據說是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的典范,始建于明崇禎年間,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四環,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落成,占地5 000多m2。那樓,遠遠看,如西方古堡般巍峨蒼樸,如現代大型場館般氣勢恢弘。那樓,走進看,整個樓由4圈同心環形建筑組合而成,每一環都有內廊聯通,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其中外環是主樓,高四層,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臥室;第二環高兩層;第三環是單層;第四環雖也是單層,但比第三環稍低,是祖堂,也是樓內居民的公共場所。全樓由此形成外高內低、逐環遞減、錯落有致的格局,樓內還有水井、磨房等設施,只要糧食充足,在樓內較長時間不外出,生活也絕對沒有問題。鼎盛時期此樓曾容納過某個家族800余人,現在仍有300余人繼續在內居住。
相傳,土樓歷史源遠流長,出現于宋元,濫觴于明代的早、中期,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并一直延續至今。中原居民南遷后形成的客家民系,為了抵御山林野獸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因地制宜逐漸創造了土樓這種家族群居、共同防敵、抱團生活的奇特建筑類型。土樓一般依山傍水,避風向陽,還要考慮離開墾的土地是否太遠,耕作是否方便,體現著客家人農耕生活的需要和大同生活的理想。
顧名思義,土樓建造的主要材料是黏土,其他還輔以沙、木頭、石料、石灰等等,按比例將黏土和沙拌合而成沙泥,用以夾墻板夯筑而成墻體,另以石料砌墻基、門框、柱座,以木材構架柱梁。因此,土樓的主體建筑是土木結構,土墻扎實厚重,內部布局合理。這也使得客家土樓不但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還具有防震防盜、通風采光、隔熱保溫、冬暖夏涼、陰陽調和等功能特點,處處洋溢著客家先人的智慧和純樸敦厚的民風。
置身承啟樓內,遙想三四百年前的能工巧匠建造如此龐大、如此精良的建筑,除了細致的選址、巧妙的設計外,想必也是有嚴謹的工藝工法和施工標準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唯有依據或可按圖索驥、或已爛熟于心的標準,才能保證宏偉土樓的質量,才能保證在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后,仍可讓世人仰視她們的風采并肅然起敬、嘆為觀止。
如今亂世不再,聚族而居、集體防衛的需求早已被私密的家庭小單元所迭代,土樓的建造已經沒有了她的社會基礎。但那依然矗立的夯土墻,還在默默地展現著過往的一切。建筑,是一組無言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