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瑋娟

在城市管理和工業化進程中,確保特種設備的產品質量和使用安全,是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特種設備安全法》明確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取得許可生產并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在本案例中,筆者從特種設備監管中的技術法規的適用、違法行為的認定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供行政執法人員參考。
Q公司是注冊在甲區的企業法人,為滿足貨物搬運的需要,于2011年11月購買了叉車A,同年12月2日辦理使用登記,后因業務暫停,于2012年12月31日辦理了設備停用手續。2015年2月,Q公司又購買了叉車B。同年5月7日,甲區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對Q公司經營場所進行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時,發現其正在使用A、B兩臺叉車。根據檢查情況,執法人員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向Q公司發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書》,責令其于2015年5月22日前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隱患,包括:1.停止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2.前往上海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申報檢驗;3.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次日,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Q公司涉嫌存在使用未經檢驗叉車的行為, 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根據《質量技術監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七條、第十二條規定,予以立案。
同年5月15日,Q公司向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申請對叉車A進行了定期檢驗,對叉車B進行了驗收檢驗,并對叉車B 辦理使用登記。
經調查,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Q公司于2011年12月經驗收檢驗合格后辦理了叉車A的使用登記,2012年12月辦理了叉車A的停用手續,并停止了每年一次的定期檢驗;于2015年2月購買叉車B,未向法定的檢驗機構申請檢驗即投入使用。
2016年11月16日,經聽證后,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款84 000元,并送達Q公司。Q公司不服,于同年12月5日向市質監部門申請行政復議。2017年2月6日,市質監部門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書》,維持了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的上述行政處罰決定。Q公司仍不服,分別于同年2月21日和8月24日向上海市鐵路運輸法院和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和上訴。經審理,因Q公司提出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均被法院駁回。
本案系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后,區局承辦的一起較為典型的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行政處罰案。雖然《行政處罰決定書》上記載的違法行為為“使用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但其中涉及特種設備技術規范的法律效力、違法行為的定性、對《特種設備安全法》中“檢驗”的理解等問題,值得分析和思考。
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TSG)是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節能要求以及相應的設計、制造、安裝、修理、改造、使用管理、檢驗、檢測方法等內容制定的國家強制要求,如TSGT 001-2009《電梯使用管理與日常維護保養規則》、TSG N 0001-2017《場(廠)內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在制定主體和適用范圍上,TSG具有法定授權的行政性、對外約束的強制性、對象適用的普遍性等特點,具有法律規則的規制功能;但在內容上,其僅限于技術層面的操作依據,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規則。關于TSG的法律定位、性質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在監管實踐工作中,TSG構成了政府部門履行特種設備監管職責的依據之一,直接指導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并具有強制約束力。特種設備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由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構成,其法律效力層級詳見圖1。

圖1 特種設備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示意圖
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上記載Q公司的行為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取得許可生產并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的規定,依據該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作出罰款決定;而Q公司在復議及訴訟時認為其A、B兩臺叉車均從具備生產許可的廠家處購買,經出廠檢驗合格,有完整的出廠資料,符合上述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其叉車A屬于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前一個月未提出定期檢驗要求,叉車B屬于未在使用前辦理登記手續,均不符合第八十四條規定的違法情形。
① 使用叉車A的違法行為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廠內機動車輛監督檢驗規程》(國質檢鍋[2002]16號)第三條第一款規定“新增以及經大修或者改造的廠內機動車輛,投入使用前,應當按照本規程規定的內容進行驗收檢驗;在用廠內機動車輛應當按照本規程規定的內容,每年進行一次定期檢驗。遇可能影響其安全技術性能的自然災害或者發生設備事故后的廠內機動車輛,以及停止使用一年以上再次使用的廠內機動車輛,進行大修后,應當按照本規程規定的內容進行驗收檢驗”。根據 2004年《特種設備目錄》,叉車屬于“輕小型起重設備”類,《關于做好目錄調整階段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監察相關工作的通知》稱“對列入《目錄》的廠車設備……按照原執行的相關文件開展檢驗檢測、使用登記、監督檢查等工作,相關工作程序和要求暫不變更”。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起重機械使用管理規則》第三十條規定“起重機械停用1年以上時,使用單位應當在停用后30日內向登記機關辦理報停手續,并且將《使用登記證》交回登記機關;重新啟用時,應當經過定期檢驗,并且持檢驗合格的定期檢驗報告到登記機關辦理啟用手續,重新領取《使用登記證》”。
根據上述規定,叉車A在2012年12月辦理停用手續,已停止每年一次的定期檢驗,Q公司于2015年重新啟用叉車A時,已不存在“有效期到期前提出定期檢驗要求”的適用前提。因此,Q公司使用叉車A的違法行為應為使用未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的違法行為。
② 使用叉車B的違法行為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內,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辦理使用登記,取得使用登記證書。登記標識應當置于該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2000年10月1日實施的《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第二章“通用規定”第三節“使用與管理”的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分別規定:對使用的特種設備,必須按照本規定有關要求申請相應的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新增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使用單位必須持監督檢驗機構出具的驗收檢驗報告和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到所在地的地、市級以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注冊登記。將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固定在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上后,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
Q公司辯稱的“出廠檢驗合格”標志并不是上述規定所指的安全檢驗合格標志。因此,Q公司使用叉車B的違法行為包括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和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未辦理使用登記。
③ 叉車A、B違法行為的合并查處
根據2015年4月15日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作出的《關于特種設備安全法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答復意見》第八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既包括未經監督檢驗或者監督檢驗不合格,也包括未經定期檢驗或者定期檢驗不合格。但筆者認為,該答復僅解釋了第八十四條第(一)項中“檢驗”含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的概念,并不能解釋涉案叉車“驗收檢驗”以及違反條款第三十二條的適用正確性問題。筆者贊同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適用八十四條第(一)項的處罰依據,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合理說明。
首先,叉車B違法行為的合并處理。上述第②點分析中,Q公司使用叉車B違法行為分別構成《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三第(一)項和第八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的違法情形,相應的違法責任為“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處罰款”和直接“處罰款”兩種,而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以及TSG 08-2017《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 “使用單位及其人員”的規定,檢驗合格是辦理使用登記的前置條件,參照“從一重”的執法實踐,對于叉車B的違法行為應追究其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的違法責任。其次,驗收檢驗的法律適用問題。上述分析中,叉車A再次投入使用前需申請驗收檢驗,叉車B新購使用前已應取得驗收檢驗報告,但《特種設備安全法》中僅規定了兩類檢驗,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并沒有規定驗收檢驗。《廠內機動車輛監督檢驗規程》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廠內機動車輛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的內容相同”,檢驗后均出具《廠內機動車輛監督檢驗報告》。鑒于該規程是在《特種設備安全法》出臺前制定的技術規范,其關于驗收檢驗的表述雖與定期檢驗不同,但實質檢驗內容相同,故通過《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規制違法行為,并無不妥。第三,違反條款的確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檢驗”含定期檢驗和監督檢驗,其對應的義務條款包括第二十五條、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條第三款等。本案案發時,Q公司未對叉車A、B申請檢驗,即對檢驗報告的合格與否未作出判定,故將違反條款確定為第三十二條“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較為準確。
2017年6月1日,TSG N0001-2017《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監察規程》頒布實施,進一步規范和明確了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定義和監管范圍,但在檢驗方面規定“首次投入使用前,向產權單位所在地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申請首次檢驗”,并在“4.4”中表述為“定期(含首次)檢驗”。筆者認為,該規程解決了本案中“驗收檢驗、定期檢驗、監督檢驗報告”等概念不一且關系不明的困惑,但其創設的“首次檢驗”,未能與《特種設備安全法》中相關概念保持一致,且在定義描述時與定期檢驗區分,需要特種設備監管人員和執法人員加強學習,并在履行監管職責時根據實際情況準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