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 亮 王 華 汪 習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汽車出口取得了較快發展,2017年汽車出口數量和金額再創新高,分別為106.38萬輛和140.57億美元,但汽車出口金額占全球的比重還較低,與全球汽車出口前十有較大差距。
在汽車出口過程中,會受到對方關稅、技術性貿易措施(TBT)等影響。鑒于汽車本身技術屬性強,涉及環保和安全等各國政府重大關切,加之汽車貿易體量巨大,各國日益注重推行汽車相關的TBT措施,以實現其管理目標。僅2017年,WTO各成員就向WTO/TBT秘書處通報了汽車相關TBT45項。其中,美國通報數量居首,環境要求則是最常見的內容。TBT是指各國采用的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檢測、認證等)。由于各國汽車技術發展水平、實際執法、政策透明度等的差異,既會給企業帶來市場準入要求、合格評定成本和獲取信息費用等影響,也會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做大做強自身品牌等。
2018年,由我國WTO/TBT-SPS通報咨詢中心組織,國內首次就國外TBT對我國汽車(10座及以上客車、乘用車和貨車)開展專門調查。本文借助此次調查,按總體情況、TBT規則以及技術影響、新能源汽車受影響、核心部件受影響等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參與調查的企業共209家,有38.2%的企業因國外TBT喪失訂單,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新增檢測認證等成本。根據調查結果可測算出全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6億元RMB,新增成本17億元RMB,合計53億元RMB,占2017年汽車出口額的5.8%,而當年我國汽車產業利潤率僅為8%。由此可見,提高汽車行業國外TBT應對能力,將有效提升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調查發現,自主品牌受影響較合資品牌更為顯著。自主品牌企業、合資品牌企業、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兼營企業受影響面分別為47.4%、12.0%和41.2%。由此說明,合資品牌企業受到國外TBT影響較小,因得益于其外資背景,國內企業分享了跨國公司的合規資源,建立起競爭優勢;自主品牌企業需要獨自面對國外TBT、構建合規體系、應對信息不對稱,以及未能將目標市場標準和法規要求轉化為生產技術參數,導致影響較大。
對企業在市場準入、邊境準入和后市場監管3個環節中遭遇的TBT調查結果分析,普遍遭遇“注冊/認證費用高、流程長或條件苛刻”,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別是“對方市場監管、召回、處罰等造成經營風險”和“通關障礙”。可見,對于汽車出口遭遇的TBT依次來自于市場準入、后市場監管和邊境準入,而來自市場準入的嚴苛要求又遙遙領先。
從地域上看,俄羅斯是我國汽車出口遭受TBT最多的國家,歐盟地區列第二,美國和伊朗并列第三。認證/注冊條件嚴苛程度方面,歐盟最高,俄羅斯、伊朗、美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合會”)也高于全球平均值。后市場監管給企業帶來的壓力方面,美國最突出,歐盟、加拿大和東盟也高于全球平均值,顯示出發達經濟體比較重視后市場監管,違法責任追究使企業在進入市場前更為謹慎。“通關障礙”方面,俄羅斯最普遍,美國、伊朗、歐盟、南方共同市場、東盟和非洲也高于全球平均值,幾乎涵蓋了國內車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針對“注冊/認證費用高、流程長或條件苛刻”,結合企業品牌類型進行對比分析,自主品牌企業應對外方注冊/認證措施的能力較弱(見圖1)。

圖1 不同品牌企業受國外注冊/認證措施的影響
國外TBT對汽車產品的技術要求,可分為10類:被動安全要求(碰撞、新車評價規程(NCAP)等);環保要求(排放、噪聲等);主動安全要求(制動、自動剎車等);燈光與信號裝置要求;工廠質量體系要求;特殊裝置要求(如:全球定位系統、汽車緊急救援呼叫系統);標識標志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一般安全要求(轉向、除霜、客車座椅布置等)和其他。調查顯示最多的技術困難為環保要求(排放、噪聲等),排第二、三名的分別是被動安全要求(碰撞、NCAP等)和主動安全要求(制動、自動剎車等)。技術要求排前四位的國家/地區分別為歐盟、美國、俄羅斯和伊朗。其中的“環保要求”,美國、歐盟的影響較為突出。企業具體反映:美國環保部(EPA)認證很難通過;對于歐盟的歐六排放要求,國內發動機企業很難達到相應要求,必須進口發動機,這將導致成本上升。“被動安全要求”和“主動安全要求”均為歐盟影響更普遍。
調查問卷顯示,新能源汽車企業未來主要出口東盟、歐盟和南方共同市場。超過半數(53.6%)企業希望在未來三年出口新能源汽車,顯示出企業在該領域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意愿和信心。
目標市場準入政策是否完善、穩定和透明,是新能源汽車出口的首要瓶頸。其次,由于新能源汽車必須配套有充電基礎設施,并且只有規模發展,才能為車輛消費和使用打開市場空間。目前國際上尚未有統一的充電接口和通行協議,而對于汽車產業的全球供應鏈生產模式,并未成為企業最主要的出口阻礙。
調查顯示,有22.5%的企業未選用任何自主品牌核心部件,而僅選用1件或2件自主品牌核心部件的企業,占到了已選用自主品牌核心部件企業的48.8%。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半以上核心部件使用自主品牌的企業有近1/3(32.7%),說明汽車行業對外開放度已較高,是以全球供應鏈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同時,我國是后起之秀,核心部件方面仍需持續發力,獲得更多市場份額。自主品牌電子電器設備處于劣勢,在汽車不斷智能化的趨勢下,更需大力追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使用自主品牌的儲能裝置(現階段主要是動力電池)和電機的企業已超過1/3,分別達到了42%和34%(見圖2)。可見,這兩大新能源汽車獨有核心零部件,自主品牌已具有相當競爭力。

圖2 汽車核心部件使用自主品牌情況
總的來看,國內汽車產銷兩旺,仍處于增長期。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增長,行業已經進入低速平穩增長、依靠質量進步為主的新階段。調查顯示,我國汽車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市場份額較低,主要面向有汽車消費需求但汽車工業薄弱或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國家和地區,產品附加值較低。企業和產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國外TBT帶來的影響不能忽視。
① 推動汽車認證領域國際互認。強制性產品認證(CCC)是我國一項國際通行的產品認證制度,與各國產品認證制度有較高等效性,通過互認合作能有效幫助企業加快獲得目標市場準入,降低合格評定成本。調查顯示,72.2%的企業認為“有必要開展CCC認證與國外認證之間互認”。
② 加強汽車領域“一帶一路”沿線政府間合作。引導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建立汽車出口預警機制和公益性的目標市場汽車政策法規標準數據庫;搭建更多的技術和商務交流平臺,讓國內生產企業和國內檢測機構成為主角;建立汽車出口遭遇當地TBT問題的收集—研判—反饋機制,針對需要對外交涉的問題,形成雙邊磋商議題,積極解決企業遭遇的問題。
① 大力提升關鍵技術水平。世界各國對新能源汽車準入要求走向尚不清晰,保護本國汽車產業的沖動始終存在,要倍加注意目標市場新能源汽車TBT的情報收集和快速應對,盡可能地消弭技術措施于肇始之際。
② 深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通過駐外分支機構和/或當地進口商,收集當地汽車TBT信息動態;將對方官方不依照公布的措施行事、搞歧視待遇、損害我國企業利益的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爭取通過政府渠道解決;培訓公司高管等外貿從業人員,熟悉WTO/TBT協定基本原則,增強規則意識和應對能力。
①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建立海外分支機構。國內檢測認證機構應積極開展海外布局,提供海外認證市場咨詢服務;與國外政府部門、檢測與認證機構合作開展實驗室建設,成立聯合實驗室,實現檢測結果互認。
②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認證機構的合作。以新能源汽車技術法規為抓手,推動不同機構的檢測結果互信,相互委托認證等,為今后雙邊汽車和零部件貿易提供便利。
③ 緊跟國外先進汽車技術法規發展趨勢,提升檢測機構影響力和權威性。緊盯歐美日汽車法規,如:歐盟指令EC、歐盟法規ECE、美國聯邦法典FMVSS、日本汽車標準JASO,特別是加強對基于歐盟ECE的全球統一汽車技術法規(GTR)的參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