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派記者 陳青青


“廣西是個好地方!”2015年3月8日,習近平主席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的這一句感嘆,令當時在座的廣西代表心里分外欣喜。但在這天,他們收獲的不僅是肯定,還有沉甸甸的使命——習主席在此次會議中明確賦予廣西發展“三大定位”,即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擁有西部12個省區市唯一出海口的
廣西,在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因此更加凸顯。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奔赴廣西,走訪多處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細細觀察并了解該自治區如何迎接歷史性發展機遇。
欽州港,面向東盟的出海口
廣西與其毗鄰的省份廣東相比,經濟仍然落后許多。有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導致這種差距的原因包括地理環境、歷史因素以及產業政策。廣西西南地區與越南接壤,當改革開放進入第二個十年時,這里一些城市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警戒備戰。
2004年,廣西迎來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機遇——南寧舉辦第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一名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廣西從那時候開始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而且逐步形成以與東盟合作為最大特點的新優勢。這名官員表示:“廣西最大的優勢是區位優勢,背靠祖國大西北大西南,面向粵港澳和東盟國家,是西部12個省區市唯一擁有出海口的省份。”
離東盟國家最近的出海口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從南寧乘高鐵行駛一百多公里,《環球時報》記者抵達位于北部灣經濟區中間位置的欽州市。
來到欽州港物流園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五顏六色、整齊堆放在一起的集裝箱,上面印著的名稱不少是國際十大航運公司,比如馬士基航運、法國達飛、長榮海運。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經濟發展處主任科員徐超然告訴記者,欽州港在不斷擴大港口貨運量的過程中,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引入了如中遠海運、新加坡港務集團和太平船務等新的戰略投資者參與港口泊位的建設和運營,規模較大的船企也帶來它們自有的航線,“我們目前有40多條航線,其中25條是外貿航線”。
北部灣經濟區由三大港口組成,防城港主要作為大宗散貨的運輸港口,北海港服務于周邊產業,欽州港的定位則是集裝箱運輸港口。這三個港口承擔的對外開放的使命,與“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南向通道建設密不可分。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廣西商務廳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南向通道是廣西落實“三大定位”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建設內容。南向通道為西部省份聯通東盟和中亞等地區提供一條陸海國際貿易新通道,其迅速發展與西部開放發展有緊密聯系,同時也是西部發展的現實需要。
徐超然給《環球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貨物從重慶運至新加坡往往會通過東西走向的長江航道。就時間而言,由于長江航道時常擁堵且水量受到季節的影響,從重慶到上海需要12至20天,上海至新加坡需要6至8天。但從重慶經鐵路運至欽州港只需要2至3天,欽州港發往新加坡用時3至4天。在南向通道描繪的物流框架下,重慶的集裝箱運至欽州港比通過長江航運至上海,距離縮短了大約1000公里。
這種海鐵聯運的模式吸引了更多參與者。上述廣西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17年初以來,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新加坡合力推動南向通道建設,貴州、甘肅等其他省份也相繼加入,今年4月更是形成西部10個省區市的新共識。與此同時,新加坡、緬甸、哈薩克斯坦等國也表達了參與意愿。
“現階段,西部任何省份的單個外貿體量都還比較弱,唯有大家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名官員說,“廣西作為西部地區唯一沿海又沿邊的門戶,有責任做好服務西部地區開放發展的公共平臺。”
中馬欽州產業園,“兩園雙國”的實踐者
在距離欽州港不遠處,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地出租車司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幾年前,園區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荒山;現在隨著園區建設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赴欽州開展商務考察,也讓這個小城市的服務行業興旺了起來。
中馬欽州產業園是中國和馬來西亞政府的合作項目,與大馬的馬中關丹產業園并稱為“姊妹園”,是中國和東盟產業合作的示范園區。當被問及園區共有多少個工地時,工作人員笑稱,“整個園區就是一個大工地”。
產業園入口處,中馬兩國的國旗與園區奠基石十分醒目。道路兩旁,黃色建筑物頗具東南亞特色。
中馬欽州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副巡視員謝東剛對《環球時報》說,園區經過6年的開發建設,一期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同時迎來一系列項目入駐,包括東盟國家的特色產品,比如燕窩。在與東盟國家產業合作上,謝東剛認為,“兩園雙國”發展模式有更多創新空間,例如在與馬方建立對話機制上,可以開展跨境金融合作、掌握更大管理權限等。
然而在進一步開放過程中,廣西作為產業基礎薄弱的西部較落后省份也面臨實際困難。“雖然基建成果顯著,但企業入駐情況并不理想。”中馬欽州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首席財務管理魏木生對記者說。在這名馬來西亞華裔看來,其重要原因是企業對這里的投資環境仍然缺乏信心。企業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支持,然而在該產業園,這樣的支持仍然很少。
邊境小城憑祥,中越貿易發展的見證人
從欽州一路向西,《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憑祥。作為中越邊境最重要的關防,憑祥友誼關在戰爭年代見證了炮火;如今在和平時期,它見證的則是中越貿易的蓬勃發展。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進入憑祥公路口岸。據介紹,去年年底,友誼關—友誼口岸國際貨運專用通道正式開通。如今,中越正著手開展“兩國一檢”,旨在優化通關效率。
在口岸一側,記者看到中方車輛駛入緩沖區,等幾分鐘后進入越南一側等待查驗;另一側,越方車輛駛入中方區域,自動消毒系統噴出噴霧給車輛消毒。在數分鐘內,有幾十輛車通過關卡。“國際貨運專用通道開通后,口岸的貨運量大幅增加。現在,口岸進一步打通跨境物流線路,比如憑祥綜保區至越南海防港、綜保區至諒山等。”一名工作人員說。
跨境物流線路吸引了更多物流企業到憑祥經商。廣西頂一報關公司的負責人曾國勝對記者說,該公司服務的客戶蘋果手機生產廠商富士康近幾年將數據線和耳機的生產線移至越南北陵省,所以該公司搬來憑祥,以便將這些物資從越南運回中國,送到富士康位于中國的其他工廠進行組裝。物流公司廣西捷遞的負責人馬文歡則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該公司主要是將越南工廠生產的硬盤和耐克的高端紡織品運回中國;另外還將華為的產品出口到越南或是東南亞其他國家。“友誼關是廣西最大、面向東盟發展的陸運通道,我們看準的就是這點。”馬文歡說。
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憑祥也面臨問題。過去數十年,中越邊境常年來往大量從事貿易的商人,存在非法勞工、販毒、槍支濫用等問題,給邊境安全帶來隱患。2017年,憑祥啟動境外邊民務工管理服務中心,將公安出入境、人事、保險等機構都納入到中心統一辦公。
憑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天俊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憑祥(崇左)地區,主要產業均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糖業和紅木業。開放勞動力市場,使越南勞工合法化有助于緩解勞動力緊缺的壓力。
越南勞工的平均月工資一般為2200至2800元,比中國工人便宜10%。境外邊民務工管理服務中心平均每天發放500個工作簽證,有效期為30天。“我們正在爭取延長到180天,”張天俊說,“這也是考慮到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希望到中國打工。在今年春節后招工的旺季,服務中心最多辦理過8800多份跨境越南勞工的工作簽證,來中國打工成為越南當地一件流行的事。”▲
環球時報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