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冰侖
摘要:利用上海市醫藥學校中澳、中加項目合作辦學積累的實踐經驗和在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和教學體系等方面優勢,以確定教學目標、構建評價體系、實現能力提升、優化教學模式為抓手,以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目標,將國際班辦學經驗和教學模式體系化,為業內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英語應用能力;中高職英語教學;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職業技術人員開始出國務工或者就職于外資企業,人們對職場外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中職學生英語教學要突顯就業的導向性,且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等特點,對中職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應用能力。
以“聽、說、讀、寫、譯”為考核標準和教學目標,“詞塊教學法”[1]、“語塊教學法”[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3]、“任務型教學模式”[4]、“‘三位一體教學模式”[5]、“生活化教學”[6-7]等逐漸風靡國內外,成為英文教學主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和網絡課程對英語教學的影響逐漸凸顯[8-9],尤其是以“慕課網”為代表的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更加全面的學習資源,有利于提升英語教學趣味性。此外,由于全球化的進程,英語學習的交流屬性逐漸凸顯,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長于閱讀、拙于表述的學生已不符合就業市場的預期,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10-11]。
教學成果檢驗和學生英語能力考核方面,過程性評價已用于更加科學、客觀和全面測試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12]。中職英語教育就業導向性更加明顯[13],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已成為共識[14-15]。英語應用能力提升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國內研究者和從業人員分別從教學大綱[16]、市場需求調研[17-19]、“實踐教學”[20]、“網絡教學”[21]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分層次教學”、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22-24]等方法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本研究以上海市醫藥學校2017級17621中澳班為研究對象。通過確定教學目標、構建評價體系、實現能力提升、優化教學模式,切實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并將國際班辦學經驗和教學模式體系化,為業內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1.上海市醫藥學校英語教學概況
上海市醫藥學校在全國醫藥中高職系統中,率先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是上海市唯一開設中外合作教育項目的職業學校,也是包括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內的上海市首批8所中外合作示范學校之一。學校自2003年起,陸續開展了多項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項目,包括:中澳藥品物流項目、中澳藥物制劑項目、中澳藥品營銷項目和中加藥品營銷項目。
該校國際教育系所承擔的中澳合作項目,由澳大利亞博士山TAFE學院提供英文原版專業證書課程,并負責課程質量的監控和部分證書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加合作項目,由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提供英語原版專業課程,并負責課程質量的監控。
通過與國外合作辦學,該校在英語基礎教學、英語專業教學、英語證書教學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課程設計和教材選取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教學經驗推廣價值較高。此外,該校職校英語教學成果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參加的五屆全國職校英語技能大賽,有四次獲得一等獎、一次獲得二等獎,英語教學水平在國內職校系統具有一定影響力。
2.優化教學模式的實踐
2.1確定教學目標
中澳合作項目教學目標為考取澳方TAFE三級證書(相當于雅思5分),長期目標為滿足就業、國內升學或出國留學需求。本項目以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導向,根據中澳項目的最終考核、考證標準,細化教學目標、分解教學任務,形成了《綜合英語課程標準》《課程進度表》和《課程大綱》等文本,并對英語聽說進行強化,單列了《英語聽說課程標準》。
(一)教學目的:
1、強化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2、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
3、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4、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國際視野。
(二)教學任務:
1、以能力為本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兩年英語強化培訓,使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適應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基本滿足學生將來出國學習的需要。
2、通過富有時代氣息的、具有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有意義主題的學習,運用聽力、口語、閱讀、寫作、語法和詞匯等綜合、系統練習手段,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流利性、靈活性和精確性,滿足學習雙語專業課程的需要。
(三)教學目標:
1、聽力理解能力:能聽懂英語授課,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的講座,能聽懂語速較慢(每分鐘130 ~150詞)的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運用基本的聽力技巧。
2、口語表達能力: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能就日常話題用英語進行交談,能經準備后就所熟悉的話題作簡短發言,表達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能在交談中使用基本的會話策略。
3、閱讀理解能力:能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文文章,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70詞。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難度略低的材料時,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100詞。能就閱讀材料進行略讀和掃讀。能借助詞典閱讀本專業的英語教材和題材熟悉的英文報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能讀懂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的材料。能在閱讀中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
4、書面表達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寫作任務,能寫常見的應用文,內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確,用詞恰當,語意連貫。能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
2.2構建評價體系
本環節根據中澳、中加項目的最終考核、考證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將教學階段性考核與最終考證標準相結合,掌握學生實時動態,為教學模式調整和學生個性化輔導培訓提供依據。
所謂過程性評價,主要側重于用于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個人時間管理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進行多維度的過程考核,而不僅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學生角度看,評價總是決定實際的課程,“考什么就學什么”,開展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有著良好的引導效應。實踐中可開展隨堂測試、作業任務、實踐任務、點名簽到等這些有比較明確評價點的課堂活動;可以對預習和復習等進行考核評價;還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即時表現,比如師生問答、臨場演講等進行考核評價;更深度的教學活動評價,可以以小組活動、學生互評等形式進行。
傳統過程性評價最大的難點在于記錄和統計分析的任務量極大,然而以“藍墨云班課”為代表新的教育技術給簡便、有效實施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提供了可能。該程序可輕松實現頭腦風暴、調查問卷、答疑討論、測試、作業/小組任務、課堂表現(包括舉手、搶答、選人、小組評價)的過程記錄。
2.3實現能力提升
本環節依據評價分值,探索以“聽、說、讀、寫、譯”為抓手,提升語言基礎與語言應用、語言學習的現實需求與未來需求、語域選擇與語言工具的體現、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意識培養與語言人文體現為代表的英語應用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國際教育系綜合英語學科授課所采用的教材為《劍橋標準英語教程3A》、《劍橋國際英語教程3B》,并配合使用來自澳大利亞的Reading Power和《雅思預備教程 - 閱讀》作為閱讀輔助材料,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策略和水平,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長篇幅文章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具體教學內容為:
1、詞匯:總詞匯量約5,000個左右,即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詞匯(累計約1800個)基礎上,再掌握約3200個單詞以及一定數量的短語和習慣用語。
2、語法:語法教學以課本所提供的語法教學為主,適當補充一些學生欠缺又比較實用的語法內容,包括時態、虛擬語氣、情態動詞、復合句等。
3、聽力:聽力教學以課本所提供的材料為主,適當增加與課本所提供的聽力材料難度相當的音像材料,包括CD、VCD、DVD、MP3等。
4、閱讀:閱讀教學以課本所提供的閱讀材料為主,適當增加與課本所提供的閱讀材料難度相當的課外閱讀材料,包括外文報刊、雜志以及網絡資源等。
5、寫作:寫作教學以課本所提供的話題為主,注重應用性寫作練習。
6、口語:口語教學以課本所提供的會話練習為主,同時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通過兩人對話、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練習。
2.4優化教學模式
本環節根據能力提升需求優化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并通過評價體系檢驗教學模式成果,最終提升應用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英語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訓練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結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今后學生的發展需要,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和訓練,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課堂訓練應注意以下幾點:
1、鞏固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達到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達到熟練掌握并能靈活運用。
2、單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機械訓練與情景運用相結合。
3、教學應以英語為主,也不排斥適當地利用漢語對一些語言規律進行對比和分析。
4、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經常性開展課外活動。小型活動可在班級范圍內進行,較大型活動可在校內進行,如開展英語口語、配音、歌曲、寫作等比賽,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實踐機會,突出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習英語應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運用它,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5、合理控制訓練量,防止學生負擔過重。課外作業量與課時之比一般不超過1:1。
3.教學成果檢驗
通過采用第二節的方法,對2017級17621中澳班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以難度相當的期中測試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證明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尤其是口語、翻譯和寫作部分,采用了劍橋教材相關的試題和評分標準進行了加試,學生成績提高明顯。
4.結論
本研究所述的“以英語應用能力提升為導向的職校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發揮了較明顯的作用,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其中,教學目標的細化和分解,有利于學生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設計的實施;評價體系的構建,推廣“過程性評價”,在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提升自我短板;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有利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模式的優化,使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辟第二課堂,嘗試生活化教學、個性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
參考文獻:
[1]林邵嬪.詞塊教學法對高中生英語寫作詞匯應用能力的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于秀蓮.語塊教學法與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實驗研究[J].外語界,2008(3):54-61.
[3]吳曉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中職學校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影響的行動研究[D].廣州大學,2016.
[4]劉艷.以任務型教學促進中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2010.
[5]胡琴.英語專業閱讀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4):49-51.
[6]李揚慶.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7, 14(14):53-54.
[7]魯舒舒.中職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初探[J].職業教育旬刊,2017,16(6).
[8]吳爽.運用信息技術打造英語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43-44.
[9]盛玉同,王正翔.“慕課”時代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24):155-156.
[10]蘇文倩.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0,26(2):102-104.
[11]吉紹鋒.文化語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
[12]尹翎鷗,閆虹. 過程性評價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 知識經濟, 2017(5):152-153.
[13]王悅.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互聯網+”時代下以就業為導向的英語口語教學改革[J]. 遼寧高職學報,2017, 19(4):31-33.
[14]王芳.基于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105-108.
[15]董躍楠.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實踐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4,5(7):123-124.
[16]余渭深.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再認識:教學大綱變化視角[J].外語界, 2016(3):19-26.
[17]聶英.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211-212.
[18]河北省高校英語教改項目"課題組.大學生英語職業應用能力需求趨向性調查研究[J].高教論壇,2010(1):44- 46.
[19]白靜,趙萱,鄭仰成.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要求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外語,2009,06(2):80-82.
[20]劉進.系統論觀照下的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兼析英語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1):175-178.
[21]華立群.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應用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外國語文,2009(s1):125-129.
[22]顧衛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蘇州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總結[J].外語界,2005(6):61-67.
[23]楊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措施[J].高教學刊,2015(17).
[24]張喜華.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口語測試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6(8):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