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輝
歷史教學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道德與人格的形成。歷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標作為基本目標,學生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態度、健全人格、堅強意志、團隊精神和科學態度才有可能現成和完善,才會對祖國和人類命運樹立真誠關注和高度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一、利用家鄉本土資源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通過多年教學經驗與課堂實踐,我發現充分利用家鄉的革命資源和本土的歷史史實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熱情,也更容易對學生滲透革命傳統教育。
當教學到二戰終結地時,虎林市的侵華日軍虎頭地下軍事要塞遺址及博物館就是很好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學生對家鄉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當講到革命英雄趙尚志、楊靖宇時,學生愛聽,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對家鄉的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聯系的更切實,更緊密,也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二、利用現代影視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代的初中生,思想新潮,感覺離歷史史實比較久遠,也不喜歡老師進行空洞的說教,但他(她)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影視劇,每當講一段重要的歷史史實時,我就課前布置學生觀看相關歷史影片,課上,再把影片中重要的影片片段截取在課堂上放映。比如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建黨偉業》等,比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我們可組織學生觀看《金陵十三釵》。在影片中,學生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日軍當時在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可以感受到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來的;可以了解到,在災難面前,人們不分國界,互助互愛。利用影片滲透德育,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對學生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幫助。
三、利用出演歷史短劇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僅依靠課內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出演歷史短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學生通過出演歷史短劇,可以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豐富課余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出演歷史短劇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七年級課本《文成公主入藏》,通過讓學生演這個短劇,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當講《鴉片戰爭》一課時,林則徐虎門硝煙的短劇就更能激發民族團結的愛國精神。
四、利用博物館等基地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課外參觀德育基地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一個好的方式。雞西的東北民俗博物館、黑龍江省侵華日軍雞西罪證陳列館等德育基地,那些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物、藝術作品,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雞西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帶領雞西人民團結奮斗、不斷進取的歷史畫卷。讓學生通過實物去了解當年革命先輩的英雄壯舉,教師順勢補充講解史實,增強參觀走訪的教育效果,使他們在“聽故事”的同時,再一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期填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德育滲透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教育學生怎樣做人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或某一歷史內容能解決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只有鍥而不舍的堅持,才能達到滴水穿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