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軍權 韓能權
大課間操活動的開展是國家體育與改革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教育部明確規定了“只有把大課間操推廣發展起來,才能真正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調查發現很多農村小學在大課間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因素的困擾,而導致大課間操活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阻礙作用。
一、活動開展的背景和意義
1.學校的組織管理不到位。學校是大課間操活動開展的主導者,必須嚴格制定大課間操活動的實施方案及管理措施。但很多教師體育觀念滯后,認為體育活動只是玩玩而已,因此利用體育活動時間補習文化課及“放羊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張貼在教室的大課間操活動表也成為了擺設。學校的管理體系落后,監督力度不夠,導致大課間操活動開展混亂。
2.教學資源及設施匱乏。大課間操是全體學生同時開展的群體活動,時間及人數的集中性對場地器材提出了高要求。而相比城區學校,農村小學由于人為因素及經費不足,體育活動器材不足,破損率嚴重,狹隘的場地也直接影響大課間操活動的順利開展。
3.組織形式及活動內容單一。學生是主體,大課間操活動內容的選擇、組織形式的確定都應以學生為出發點,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促進健康發展為歸宿。農村小學介于很多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校開展都是以接力跑、跳繩為主要內容,每天反復進行勢必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積極性受挫。
二、余姚市泗門鎮第二小學開展活動的具體做法
為了能使我校順利開展大課間操活動,讓學生盡情享受大課間操活動帶來的樂趣。我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點要求:
1.部門合作,制定管理體系。大課間操的順利開展光靠體育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全校師生齊心協力,共同維護。通過與校長室、少先隊大隊部、體育教研組的溝通和商量,提出了領導督查——班主任現場參與——值周學生檢查——活動評比的管理方法。
2.特色引領,提高學生練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任何活動的開展都要從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為出發點。每學年大課間操開展的時候,體育組還會對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然后進行統計歸類,最后選擇學生練習興趣最好的項目作為大課間操的活動內容。下表就是今年開學初對全校學生的調查結果。
3.物盡其用,確保形式多樣化。為了解決學校器材缺乏的現象,我在大課間操項目的設置上盡可能開發一些徒手的練習活動,比如我校開展的貼鍋餅、老鷹捉小雞、爬桿等游戲。還通過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比如說我們利用廢棄的礦泉水瓶進行打保齡球游戲,棄輪胎或者破損的呼啦圈都可以作為鉆圈、套圈游戲。像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開發,就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使盡情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
4.競賽激勵,建立監督制度。要保證大課間操活動的效果及質量,必須建立完整的評價制度,我校就把教師的出勤、參與、組織活動情況納入了教師的量化考核,跟績效工資掛鉤。同樣對學生的的表現也進行優、良、合格、待合格四個層次的期末考核。通過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大課間操活動的氣氛。
5.安全保障,維護健康發展。大課間操活動是全校師生在同一時間開展的一堂大課間體育活動課,群體性的活動極容易產生安全事故,為預防類似的事件發生,學校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活動開始前教師的詢問,對有身體不適的學生要酌情處理,盡可能的穿運動服。二是學校組織專人定期檢查體育場地設施、器材,避免大課間操活動期間事故的發生。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摸索,學校的大課間操活動取得初步成效,舊的大課間操組織管理制度一次次的被更新,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1.大課間操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享受童年樂趣,快樂成長的平臺。每當下午大課間操活動開始,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是學生,玩著各種不同的游戲,整個校園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師生共同參與,讓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得更近,老師得到了放松,學生也得到了鍛煉。
2.大課間操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每天堅持鍛煉一小時,對學生身體的各項素質起到積極作用。少兒健美操不但讓學生享受了舞蹈的樂趣,更提高了身體的柔韌性及協調性。學生“國家體制健康標準”達標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在鎮第二屆全民運動會青少年組比賽中,我校學生勇奪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
3.大課間操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養。每個運動項目的出現勢必有很多學生不敢嘗試,比如說滾鐵環、走高蹺等,學生經歷了從遇到挫折到享受成功樂趣的過程,提高了抗挫能力。集體性較強的跳長繩、拔河等項目讓學生們明白了服從大局,聽從指揮的重要性,培養了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這一切都將成為學生以后人生路途不可缺失的精神財富。
四、結論和建議
教學是一門藝術,大課間操活動的開展也是也是需要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的,以下是我校開展大課間操以來的一些感想。
1.要因地制宜的開展大課間操活動。大課間操活動的開展要從實際出發,每個學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活動方案,選擇符合學生生長規律的運動項目。比如選擇一些帶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項目,像泗門的木偶摔跤、犴舞等。學校也要根據氣候的變化調整大課間操活動的內容,春秋季節開展一些毽子、球類等靈敏類項目,而冬季則要一些陽光長跑、爬桿等耐力類項目。
2.要注意場地器材的開發性及活動器材的創新性。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們必須“靠農村吃農村”, 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大課間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活動內容。雖然農村小學資源缺乏,場地器材不足,但我們必須放眼于現實,發揚創新精神,組織教師和學生自己動手共同制作一些體育器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的開展大課間操活動。
3.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生理變化規律。1—6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生理承受能力均存在著差異,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選擇運動項目和合理控制運動量,切不可全校同學實行“一刀切”。隨著季節的變化,活動量也要進行科學的調整,既能使學生技能增加身體素質,也可以及時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
參考文獻:
[1]季瀏.小學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曉文等編著.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國林.關于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J]. 體育教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