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葉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是蠶的日常食物,我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桑樹,故桑葉產量豐富。老葉較厚,暗綠色;嫩葉較薄,黃綠色。質脆易折,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桑葉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對治療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有作用。
桑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許多特有的天然活性物質。除具有傳統的藥用價值外,還具有抗應激、抗衰老、增強機體耐力、降低血清膽固醇、調節腎上腺功能、降血脂、降血糖、抑制癌癥等功能。國內外已成功開發出桑葉茶、桑葉食品、桑葉保健品等產品。因桑葉的芽頭營養價值較高,有人還將桑葉的芽頭做成了菜式,稱為“桑芽菜”,而被大眾喜愛。
相傳宋代時,某日嚴山寺來一游僧,身體瘦弱,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渾身是汗,醒后衣衫盡濕,甚至被單、草席皆濕,多方求醫無效。一日,嚴山寺的監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說:“我有一祖傳驗方治你的病應該管用,何不試試?”游僧謝了他。
翌日,天剛亮,監寺和尚帶著游僧來到桑樹下,趁晨露未干時,采摘了一把桑葉帶回寺中,叮囑游僧焙干研末后,空腹時用米湯沖服,每次服二錢,每日一次。游僧照做,連服三日后,纏綿多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非常感激監寺和尚藥到病除。
桑葉治病入藥始于東漢,《神農本草經》早就有“桑葉除寒熱、出汗”的記載,并將其列為中品,其意是養性。現代中醫將它列入辛涼解表類藥物中,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用。近年來,不少醫生用桑葉在臨床上治盜汗,屢用屢效。
下面介紹幾款桑葉藥膳,功效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清肺潤燥。適用于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咳嗽、咽喉干痛、自汗盜汗、目赤腫痛、畏光多淚等。
1.涼拌桑葉。選擇較幼嫩桑葉,去掉葉柄,洗凈,切絲,放入開水鍋內焯一下,撈出,瀝干水分,加入鹽、味精、蒜泥、香油,拌勻即可食用。
2.桑葉菜餅。桑葉去掉葉柄,洗凈,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放入開水鍋內焯一下,與面粉混合和面,烙餅,蘸蒜泥吃。
3.桑葉茶。將桑葉曬干,經加工處理直接泡水代茶飲用,或粉碎后包裝做成袋泡茶。
4.桑葉面點。干燥桑葉粉碎,以5%左右的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可烤制面包及各種糕點,同時還可以制作桑葉饅頭、壓制桑葉面條、包餃子等。
5.桑葉粥。桑葉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桑葉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頓,連續3~5天。
6.二葉粥。鮮桑葉100克,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先將桑葉、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成粥,拌入砂糖調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