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顯揚
國際原油價格28日從高位繼續下跌,據路透社當日報道,由于市場預期主要產油國可能放松限產,原油期貨觸及6個星期以來的低點。隆眾石化石油行業分析師李彥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以來原油價格一路走高,大大超出國內外預期,但國際油價目前處于被高估的水平,最近幾天接連跳水,也是出現技術回調。
亞太股市、期貨普遍震蕩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或將于6月份決定提高原油產量,以彌補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地區的供給不足。此外,沙特、俄羅斯和阿聯酋的能源部長討論把產量每天增加約100萬桶。該消息令國際油價承壓下行,截至記者發稿時,28日,布倫特原油交易下跌1.41%至每桶75.29美元,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下跌2.05%至每桶66.49美元。
受國際油價下跌影響,28日,亞太股市石油板塊普跌,中國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暴跌近5%。中國A股市場當天相關行業股價也下跌,中油工程盤中一度跌近8%。澳大利亞BeachEnergy下跌7.4%,在香港上市的中海油下跌0.91%,東京Topix能源板塊下跌3%。
漲跌要看是否增產
國際油價在2016年曾觸及逾10年低點,低于每桶30美元。OPEC及俄羅斯等產油國在2017年開始限產,以期提振油價。隨著限產措施不斷推進,2018年,國際油價一路高歌猛進,布倫特原油價格近期曾一度突破80美元每桶大關,創2014年11月以來的新高。
除限產之外,地緣政治也是油價走高的重要推手。英國《金融時報》稱,中東地區沙特與伊朗之間、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沖突導致原油供應不穩。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也令供應前景不明朗,推動價格上升。
彭博社稱,OPEC和俄羅斯等國認為,原油市場已經在4月實現再平衡。經合組織國家(OECD)原油庫存跌破5年均值水平。OPEC和非OPEC產油國將于6月在維也納舉行會議,屆時可能將決定提高石油產出。
炒作已去,理性回歸?
國際油價后市如何,各方反應不一。美國CNBC網站稱,摩根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安德森表示,今年國際油價在60美元每桶左右的區間內波動是合理的。價格再繼續上漲的話,足以讓美國已經停產的頁巖油生產商重新“上線”,而頁巖油供應大增是2015年國際油價下跌的首要原因。
《金融時報》稱,國際原油市場的炒作似乎已經散去,理性逐漸回歸。過去幾個月,市場投機超越現實,原油供應實際并不短缺,供需之間也沒有出現不平衡,任何產油國出現產能不足,都很容易被其他產油國頂上。
對于國際油價下半年走勢,李彥認為,二季度或者四五月份的油價可能是年內最高位置,下半年國際油價會出現一定程度回調。合理油價應該保持在50美元至75美元之間,高于或低于這一區間都是不正常的價格水平。
“油價上漲,理論上對下游產業的需求產生抑制作用,但是這種抑制作用只有在油價上漲比較明顯的時候才能體現,而目前的油價水平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還不明顯。”李彥表示,國際油價上漲將迫使中國上調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就是給汽車加油時費用上升。“另外,航空運輸業可能在油價迅速上漲的情況下提升機票價格,一部分成本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李彥稱,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超過70%,國際油價上漲意味著中國購買石油的成本上升,會對國內石油煉化企業產生影響。但他認為,中國經濟結構并不依賴于能源行業,因此目前的油價水平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有限。▲
環球時報20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