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
好產業托起致富夢。
“棋盤社區是災后重建和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震前我們種獼猴桃,震后我們擴大種植面積,探索獼猴桃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了獼猴桃產業的提質增效。”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天平說。
棋盤社區是遠近聞名的“最適宜種植獼猴桃的地方”。4月23日,記者從20多公里外的都江堰市區驅車沿山路蜿蜒而上。沒多久,一片被高高低低的獼猴桃園掩映著的新居呈現在眼前。一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兩旁,二層、四層白黃小樓排列得錯落有致,在蒼翠欲滴的青山點綴下顯得格外美麗。
“很多人都把我們這里稱為‘鄉間小別墅。其實我們社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損失嚴重,但在援建單位的支持下,半年多的時間我們就重建了家園。十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發展獼猴桃產業,80%以上的農戶都種植獼猴桃,全村種植面積達2000畝,人均收入每月近8000元。”李天平介紹說。
獼猴桃產業是棋盤社區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但在2011年以前,棋盤社區的獼猴桃95%是‘海沃特(品種名),存在產量高、價格偏低的現象。“亟需品種改良,但社區居民卻很難接受這樣的事情。”
思考再三,李天平決定率先示范,從自家果園改起。“當時的‘金果種芽5塊錢一個,為了降低成本,我去了蒲江、金堂等地,幫助老百姓索要免費種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帶領下,全社區黨員帶頭實施獼猴桃品質改良、技術幫扶。2012年至今,棋盤社區完成品種改良800畝,全面進入盛產期,改良部分的產值已超過原來的總產值。
“起初也很擔心,萬一改良失敗了,我連成本都搭進去了。但是后來看李書記自己家都開始改了,還改得那么好,我們也信任她了。現在家里的獼猴桃種植從10畝增加到50畝,每年凈收入有20多萬元呢。”48歲的李春秀樂呵呵地說。
然而,獼猴桃種植不規范導致品質下降,也曾讓李天平憂心忡忡。“近幾年,棋盤黨支部組織社區97戶種植大戶聯合成立了‘都江堰市越宇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頭抓有機獼猴桃種植環境,一頭抓市場對接,逐步探索出了對路的產銷模式。”如今,棋盤社區的獼猴桃品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推薦,當地群眾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棋盤社區,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村落發展為一個富裕社區,這個涅槃重生的新家園,讓社區居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