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今年春天以來,東亞國際政治出現重大變化。長期以來,有的國家對朝鮮半島僵局失去信心,但今年春天以來東亞的高層外交互動,讓世界重拾信心。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再次認識到中國在朝鮮半島事務中不可替代的積極、決定性作用。東北亞和平進程尚在進行中,但人們已經認定,在半島問題上,地緣政治、大國責任以及國際政治中的大膽創新這三者,中國都不缺乏。
另一方面,今年5月,相隔三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三國領導人在東京發表“聯合宣言”,向世界宣示三國維護自由貿易秩序,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堅定意志。三國表示,要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及“區域經濟全面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盡管這兩大目標尚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在全球化遭到挫折的時代,上述表示令人鼓舞。
最近,東亞大國關系也日益向好。對于歷史問題,此前日本NHK先后2次播放了反思731細菌戰的紀錄片,最近該電視臺又播放了反思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此外,日本媒體上有關當代中國正面報道增多,這對促進日本民眾對華了解,促進中日國民相互理解,意義重大。
東亞地區走向緩和,這種趨勢是否會因某些突發事件中斷?中日、韓日乃至中韓關系是否還會出現反復?從整體看,東亞國際政治結構并未改變,我們無法確定該地區國際形勢一直向好。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除國際政治結構外,還要注意觀察該地區國際政治氛圍,以及該地區民眾對地區交流的向往,以及構建美好生活的意志。
東亞政治充滿“復雜”與“不確定”。
該地區國際政治還存在許多微妙乃至無法確定的因素。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雙方領導人都十分重視這個節點。今年5月李克強與安倍舉行會談,雙方達成多項諒解與共識,例如安倍晉三承諾,“日方將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臺灣保持民間往來”。這是安倍執政后首次在公開場合做出上述保證,令人矚目。對安倍的這個保證,媒體理解為中國外交的成果,但另一方面,這個表述,人們也知道,這里沒有發展,僅是一次重新確認。
在上述情勢下,政治外交要切忌“簡單化”“固定化”思維。外交行動,要在混沌、甚至逆流中看清積極因素,辨明前進方向,并給予推動。
東亞政治充滿“復雜”與“不確定”。我們要充分理解,來自域外大國“外壓”對該地區政治、經濟的決定作用。同時,該地區各國存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潛流或勢力。另外,中國國內政治經濟,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與調整的時期。在處理東亞國際政治問題上,中國最能掌控的因素,還是國內政治穩定及實施穩健的外交政策。
今天的東亞國際政治、外交,其基本價值結構以及政治結構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日本不會放棄“均勢外交”努力;朝鮮半島政治,在今后可預見的時期內,也難以擺脫域外國家影響。但是,中國的發展以及積極的外交努力,有可能改變該地區的國際政治面貌。
什么是好的國際政治模式?可以說,能給地區帶來穩定的模式,就是好模式。反思以往東亞國際,存在兩種挫折模式:一種是“互疑-失控”,第二種模式是“壓力-管控”。但是,今天以及未來的東亞國際政治,需要我們探討、構建新的互動模式。今后,我們要盡量運用“制度力量”“國民交流”這兩種方式,將雙邊關系納入上述兩種方式之中,避免雙邊關系動蕩。
所謂“制度力量”,就是利用FTA、RCEP這種多邊關系,防止雙方關系惡化。“國民交流”則是利用東亞域內人的交流、教育交流、文化交流,避免、管控政治沖突造成的交流中斷。
在國民國家結構中,國家利益沖突難以避免,如何通過制度力量、國民交流,降低矛盾沖突帶來的互信倒退,關系停滯,則是該地區有關國家政治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