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負責本校“英語角”工作以來,筆者認真組織開展活動,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同時,又能敢于創新,在實踐中結合校情、學情,積極探索開展英語角活動的方法,積累并總結農村高中有效組織“英語角”活動的策略和經驗,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和英語教學工作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農村高中;英語角;開展過程;組織策略
【作者簡介】趙世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六中學。
基于英語角活動在本校的開展情況,筆者認真組織實施《學生社團活動的有效組織策略——農村高中“英語角”活動實證研究》課題研究工作,探索英語角活動有效組織的策略,現將組織開展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和經驗做以總結。
一、做好“英語角”創辦前的準備工作
1.大力宣傳和動員,努力營造活動氛圍,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在創辦英語角之前,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和海報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并爭取多方力量的關心幫助。負責人應認真組織策劃,并且在每個新學年初進行納新活動;學校領導應鼓勵和大力支持活動的開展;廣大老師應主動配合協助,引導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讓學生認識到英語角活動對自己英語能力和素養提升的重要性。通過全校師生達成共識、全員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氛圍,英語角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有效開展。
2.全面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在英語角創辦前,負責人協同英語老師通過深入班級走訪和發放調查問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做了細致調查,并詳細記錄調查結果,認真分析問題,在全面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做好活動規劃和方案設計,為英語角活動活動的順利開辦打好了基礎。
3.精心布置活動場所,努力創設學英語、講英語的氛圍和環境。選好活動場地后,負責人組織學生精心布置教室,在門口懸掛醒目的條幅“Fun Open Communication You Speak(Focus 英語文化廣場)”,并且在室內粘貼了許多海外風情的圖片和勵志性的英語標語,比如“Try my best to show myself ”、“Speak English ”、“I believe I can”等,這樣就使整個教室充滿了英文文化氛圍,為學生能投入英語交流環境中創設了情境。此外,主持人還鼓勵每位參與者給自己選英文名和確定自己最喜歡的英語格言等,通過各種方法努力創設體驗英語的環境。
二、“英語角”開展過程中的具體措施
1.活動中重視培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交際性運用能力。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工具,只有說英語才能體現其本質功能。在每次進行活動時,首先,主持人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用情境,讓學生在語境和情景中進行交流,鍛煉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其次,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英語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英語思維習慣和交際能力,發揮好語言的作用。
2.活動內容不但要豐富多彩,更要有針對性。英語角活動內容應豐富多樣,但每次話題要具體。內容安排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和接受能力,盡量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真正在知識和能力兩方面都有收獲。
3.活動形式應體現多樣性。英語角活動的組織可以有以下多種形式:(1)自由交談:主題確定后,組織學生圍繞主題用英語分組討論,自由發表觀點和看法。(2)表演:唱英文歌曲、演講、講笑話、英文電影情節模擬、看圖說話、講故事、短劇表演、角色扮演等。(3)原聲模仿秀:播放一段視頻,然后讓學生按照英文字幕配音并模仿表演。(4)娛樂:游戲、小品、相聲、單詞接龍、英文諺語競猜、英語繞口令、英語晚會等。
4.活動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組織管理。為了確保學校社團活動能持續有效開展,本校團委組織各社團詳實做好開學初的社團活動計劃和學期末的總結工作,并且每周進行督查,拍攝記錄活動現場情況。學校領導也會不定期抽查,對學校社團工作進行及時指導和調控。為加強組織和管理,在確立英語角組織機構之后,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因此,組織人員討論制定了《英語角活動管理規定》、《英語角活動測評辦法和獎勵制度》等,并與學生考核掛鉤。在實踐中嚴格執行制度,抓好落實的同時不斷修訂完善,確保了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并為學生的評價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同時,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英語角活動的效果。
5.評價方式要科學且靈活多樣。在每一次或某一階段活動結束后應及時進行評價和總結,查找問題和不足,思考改進方法,為后期工作和不斷改善活動質量做準備。在評價過程中,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老師應根據活動目標、活動內容、學情特點和學生的性格差異等因素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
總之,筆者在負責“英語角”活動的工作中,及時反思與總結“英語角”開展情況,在不斷探索、改善中使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組織水平和質量持續提高。同時,課題組認真開展農村高中“英語角”活動實證研究,各項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為學生成長和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安家.論高中“英語角”活動的原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1(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