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安
(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同樣,我國的職業教育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面臨很多新機遇和新挑戰。隨著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提出新需求,由“要上學”轉變為“上好學”。因此,職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優質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需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對癥下藥。而目前正在進行的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應該說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供給側和需求端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總體布局不盡合理,內部結構失衡,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問題。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雖然總體上有較快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首先表現在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全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都表現出不平衡。無論是從高等職業院校數量分析來看,還是從在一定程度能夠體現辦學水平的國家示范(骨干)院校數量對比來看,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且受地域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差距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說明高等職業教育在供給側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比如就數量來看,2011年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228所,其中東部地區563所,約占全國的46%;中部地區435所,約占全國的35%;而西部地區只有230所,約占全國的19%(如圖1所示)。再如,在全國示范(骨干)院校中,東部地區有國家示范(骨干)院校98所,占全國的49%;中部地區有國家示范(骨干)院校58所,占全國的29%;西部地區有國家示范(骨干)院校44所,占全國的22%(如圖2所示)。可見,東部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無論是在院校數量,還是在辦學質量和影響力等方面,都領先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圖1

圖2
“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全面決勝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會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美好生活,就沒有全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沒有農村的小康社會,就沒有全國的小康社會。在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方面,農業和農村也始終是一塊短板,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進程。目前,我國共有農業高等職業院校136所,占全部高等職業院校1388所的9.7%;中等農業職業學校141所,占全部中等職業學校12300所的1.1%。在國家級示范(骨干)院校中,農業類高等職業院校共11所,占全部100所的11%。在高等職業教育這個大格局中,農業職業教育也屬于薄弱環節,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存在諸多不適應。而且,近年來在職業教育發展勢頭方興未艾的大環境下,農業職業教育卻處于十分不利的尷尬境地,面臨很多新困惑。一是學校名稱去農化。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職業院校合并到綜合性院校中,僅存的一些農業職業院校,有一部分也嫌棄“農”字,總覺得帶個農字就“土氣”,影響學校的招生和就業,所以千方百計地去掉“農”字,向綜合性方向發展。二是專業設置非農化。農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非農化傾向非常嚴重,農科專業被弱化淡化,大部分農業高等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學生數不到在校生總數的20%,合并到綜合性職業院校的農科類專業更是被邊緣化。三是志愿(或就業)離農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不愿意就讀農業院校或涉農專業;另一方面,很多“土生土長”的農村青年,也不愿意到農業部門或農村就業。在我們的一份農戶調查問卷上,當問到“您愿意您的孩子學習農業技術并到農村就業嗎?”回答愿意的只占13.7%,回答不愿意的占38.2%,回答視情況而定的占48.1%。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一流農業,建設一流農村,必須擁有一流的知識農民。然而,要實現這一愿景,還顯得特別任重道遠。
盡管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很多年,但高等職業教育并未駛向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還未能真正實現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根本轉變,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專業設置上“跟風”和“趨同”現象特別嚴重,致使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具體表現在:一是專業設置與地方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匹配,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不足,造成“招工難”、“用工荒”,某些高技能人才更是“萬金難求”;二是專業結構與新興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變化不適應,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造成“就業難”、“難就業”;三是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缺乏核心競爭力,就業質量不高。“用工荒”的實質是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需求出現嚴重錯位。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勞動力市場高技能人才只占4%(而企業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普通技能人才占20%,沒有什么技能的占到76%。其中最大的“用工荒”,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2005年第二季度全國104個城市職業供求狀況調查顯示,需求人數倍率較大的是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需求人數分別為134495人、72380人和26116人,供給人數分別為88726人、48526人和17173人,缺口總人數分別為45769人、23854人和8943人。
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復雜,需要統籌安排全面推進,抓住重點勇于創新,扎實開展務求實效。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中西部地區始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薄弱地區。因此,按照“補短板”的要求,“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西部地區都將是我國職業教育重點加強的地區。要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配置職業教育資源,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補足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短板;要通過政策引導,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鼓勵民間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要改革財稅體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輸血”;要切實落實“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開展支教、支邊、支農活動,為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提供優質師資保障;要加強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工作,提升中西部地區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率,打造就業力;要加強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示范(骨干)院校建設,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特色品牌,增強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要鼓勵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開展職業教育交流協作,跨地區建立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促進職業教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和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職業教育的行業布局和分工來看,農業職業教育是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短板,與“三農”的地位極不相稱,需要特別加以關注。政府主管部門應認真落實“十九大”精神,保持清醒的頭腦,為農業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綜合利用法律、法規、政策、撥款、信息服務、評估和監督等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預措施,有效防止農業職業院校“改名換姓”被兼并重組,院校數量逐漸萎縮,涉農專業被淡化和邊緣化,畢業生“離農”、“ 棄農”等現象的繼續蔓延。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制定和完善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就業、撥款、基本建設、師資引進、頂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農科教結合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農業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農業職業院校也要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堅守陣地、心無旁騖,豐富內涵、苦煉內功,打造特色、鑄就品牌,以發展增實力,以服務贏口碑,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要深化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還必須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過改革開放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成長已經走過了“做大”階段和“做優”階段,現在應該順勢而為進入“做強”階段。要做強,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一是要實現由外延擴張到內涵發展的轉變。內涵發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辦學理念、辦學質量、辦學特色、品牌形象、辦學效益、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需要職業院校苦煉內功實現全方位的突破。其中,辦學理念是基石,師資隊伍是保障,專業品牌是核心,辦學特色是靈魂,文化建設是精神動力。二是要實現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我國職業教育多年追求速度和數量型發展,積累了很多深層次的矛盾。一方面,造成教育資源的全面緊張,教學設備設施不足,師生比畸形;另一方面,是質量不高特色不突出,形成低端產品供給,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生命線和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職業院校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全面實施教學質量工程,建立嚴格的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教學診改機制,把教學質量落到實處。三是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細節決定成敗,精細化管理是現代管理的靈魂。職業院校要向管理要效益,努力實現由“大而化之”的粗放管理向著精心、精細、精致化管理轉變。最后,適應職業教育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職業教育規律,還必須實現由“大班教學”向“小班教學”的轉變。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與產業發展的高度關聯性。學校是專業人才的“生產車間”和供給側,而各行各業用人單位是專業人才產品的需求端,只有供給側與需求端在人才產品的數量、結構、素質要求等方面完全匹配,才能實現供給與需求的順利對接。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堅持就業導向,堅持需求導向,以需定產,產業(群)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職業院校就應該設置什么專業(群)。在大的區域范圍內,要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布局,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專業格局,優化資源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校際間專業分工上特色發展,錯位配置,構建合理的專業結構,避免專業設置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同質化發展和無序化競爭。就每個職業院校而言,要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緊緊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比較優勢產業及重大工程項目,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崗位標準,設置新的專業或專業方向,改造傳統優勢專業(群),優化專業(群)結構,提升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契合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還需要創設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要創新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加強職業教育的宏觀統籌管理,構建一個“政府宏觀調控、學校自主辦學、社會積極參與”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要建立職業院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完善現有職業教育集團的治理結構和發展機制;要圍繞社會經濟發展和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建立職業教育的人才需求預測制度、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要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教學診斷與改進制度;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師資引進、培養、培訓、進修制度;要堅持知識價值分配導向,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和內部分配激勵機制,甚至可以將企業的股權激勵制度引入學校;要堅持民主管理,不斷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校務公開制度;要堅持學術導向,建立學術委員會制度和教授治校制度。對于國家而言,要制定實施一系列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對原有的制度進行認真梳理,補充完善實施細則,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性問題。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反對派和旁觀者。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核心素質應是政治上的堅定性。課堂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陣地,而不是文化沙龍和研討會。因此,教師要政治堅定、志存高遠,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具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意志和品質。在課堂上可以發揚教學民主、發揮學術自由,但絕不能違背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四個意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掌控職業教育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一個教師,即便是業務能力、學術水平再高,如果政治格調不高,思想道德滑坡,追求低級趣味,那也是相當危險的。職業院校要時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好老師的四個方面標準,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具有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的強大師資隊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力爭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職業教育強國。
[1]朱有明.東中西部高等職業教育協調均衡發展研究 [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2]王福海,馬俊哲,李凌.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
[3]王殿安,李世軒.新農村建設中農業職業教育的困惑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2(4).
[4]王殿安.論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式轉變[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5]潘東標.南京現代職教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6(12).
[6]馬建富.專業與產業吻合度調研—以江蘇省職業教育為例[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7(4).
[7]楊建.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教育的結構優化與實踐創新[J].機械職業教育,2017(1).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社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