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標準使用者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與實施GB/T 35270—2017《嬰幼兒背帶(袋)》,對該標準的第1章節(適用范圍)和第4章節(要求)中的部分給出了解讀,供相關各方在使用標準時參考。
本標準規定了嬰幼兒背帶(袋)的要求、檢驗方法、使用說明、檢驗規則,以及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技術特征。
本標準適用于頭部有一定直立支撐力、可垂直依附于成人身體軀干上的嬰幼兒(年齡宜4個月及以上)使用的背帶(袋)產品。
解讀:考慮到4個月以下的嬰兒骨骼太軟,還不能直立支撐自己的頭部,最好不使用背帶(袋),所以確定適用范圍是供4個月及以上且頭部有一定支撐力的嬰幼兒使用的背帶(袋)。如果4個月以下的嬰兒要使用背帶(袋),背帶(袋)最好提供能支撐其頭部的部件。
外觀質量按表1規定。

表1 外觀質量的要求
解讀:本條對背帶(袋)的外觀質量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包括整體外觀、面料、縫線、縫制以及附件等內容。外觀檢驗的照明條件按5.1規定執行。
解讀:本章節對嬰幼兒背帶(袋)使用的織物、填充物、附件等材料分別做了考核規定。
2.2.1 紡織織物要求
背帶(袋)上所用紡織織物的安全要求按表2規定。
解讀:嬰幼兒背帶(袋)上對紡織織物的要求主要結合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GB 18401)、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GB 31701)和GB 6675.4—2014《玩具安全 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遷移》(以下簡稱GB 6675.4)設定的考核指標。背帶(袋)甲醛、pH值、異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色牢度等指標應符合GB 18401 A類安全技術要求。考慮到背帶(袋)經常受嬰幼兒尿液、唾液的影響,以及受光和汗的作用,對耐濕摩擦色牢度、耐光和光汗復合色牢度的要求也做了規定。甲醛含量、pH值、異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色牢度測試基本選用了通用且適合的方法標準。一般可先將背帶(袋)拆解為織物后再進行試驗,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色牢度試驗的取樣可參照GB 18401附錄D執行。
由于背帶(袋)上含有涂層、涂料印染織物,其總鉛和總鎘含量、可遷移元素含量和鄰苯二甲酸酯含量要求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對這些指標也作了規定。總鉛和總鎘含量、鄰苯二甲酸酯含量要求主要參照GB 31701設定的考核要求,可遷移元素含量主要參照GB 6675.4設定的考核要求。總鉛和總鎘的含量、鄰苯二甲酸酯含量指標值為占涂層或涂料質量的比值。涂層(涂料)易從基布上分離時,直接取涂層進行測試;涂層(涂料)不易從基布上分離時,可采用扣除基布法、溶解法或綜合分離法。可遷移元素含量指標值為占織物質量的比值。
2.2.2 填充物要求
背帶(袋)填充物應使用全新、無污染的材料,并符合表3的規定,絮用纖維填充物還應符合GB 18383的規定。
解讀:背帶(袋)填充物應使用全新、無污染的材料,不可使用再加工材料。填充物主要包括絮用纖維和其他材料(如海綿),所謂絮用纖維是指用于填充的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及其加工成的絮片、墊氈的統稱。所有類型填充物的甲醛含量、pH值和異味都應符合GB 18401中A類安全技術要求,測試方法按GB/T 21294—2014中嬰幼兒產品的規定執行,如果背帶(袋)填充物同時包含絮用纖維和其他材料,應分別取樣測試。絮用纖維填充物還應符合GB 18383的規定,測試方法按照GB 18383的規定執行。由于紡織產品中還沒有針對海綿的相關標準,本標準對海綿類其他填充物的主要規定是應使用全新的、無污染的材料,不可使用再加工材料。

表2 紡織織物的要求

表3 填充物的要求
GB/T 11951—2018《天然纖維術語》將于2018年9月1日實施,本標準與舊標準相比較,主要差異為:①“動物纖維”中增加了“軟體動物分泌纖維”的分類(見表4);②增加七個術語(見表5);③將“羊毛”改成“綿羊毛”(見表6)。同時,將“羊駝絨”改成“羊駝毛”,“原駝絨”改成“原駝毛“,“美洲駝絨”改為“美洲駝毛”,“駱馬絨”改成“駱馬毛”;并增加了馬毛、大麻、黃麻的注釋;從馬鬃和馬尾部位的取得的纖維稱為馬鬃尾毛,從身體其他部位取得的纖維稱為馬正身毛;大麻又稱“漢麻、火麻”,黃麻又稱“黃麻及同類纖維”。
QB/T 2955—2017《休閑鞋》已于2018年4月1日正式實施,相對舊版休閑鞋標準,主要變化為:① 修改范圍和定義,增加跟高跟口要求,標準適用于日常穿用的成人休閑鞋,不適用于鞋跟高度大于20.0 mm且跟口大于8.0 mm的女鞋、鞋跟高度大于25.0 mm且跟口大于10.0 mm的男鞋和兒童穿用的休閑鞋產品;② 刪除優等品和合格品要求,但標識中仍然需要標注質量等級;③ 新增異味和鞋底低溫耐折性能要求,異味不應大于3級,為冬季穿用而設計生產的休閑鞋鞋底低溫耐折性能應符合QB/T 4886—2015的要求;④ 修改耐折性能指標要求,在按6.4進行試驗后,割口裂口長度不應大于20.0 mm,折后出現新裂紋不應超過3處且單個裂紋長度不應大于5.0 mm,同時折后不應出現幫面裂漿、裂面,底墻、幫底或鞋底開膠長度不應大于5.0 mm,鞋底不應出現涂色脫落,沿條處不應出現裂紋,氣(液)墊不應出現漏氣(液)、癟塌現象;⑤ 修改鞋幫拉出強度技術要求、測試速度及取樣要求,鞋幫拉出強度不應小于70 N/cm,若材料撕裂而接合處未開時,鞋幫拉出強度不應小于30 N/cm、測試速度為50 mm/min,鞋底可切割時取樣1只,內側外側結果分別表示,鞋底不可切割時整鞋測試,取樣1雙,結果為最低值;⑥ 修改外底外中底黏合強度測試方法,測試方法為GB/T 21396—2008,取樣更加合理;⑦ 刪除內底纖維板屈撓指數要求;⑧ 修改甲醛和偶氮的樣品指標及技術要求(見表7和表8),甲醛和偶氮的樣品制備技術指標與其他鞋類保持一致,紡織品偶氮測試方法修改為GB/T 17592—2011,增加4-氨基偶氮苯的考核要求。?

表4 增加的“軟體動物分泌纖維”分類

表5 標準中增加的七個術語

表6 “綿羊毛”術語的規定

表7 可分解有害芳香胺含量

表8 游離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