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一句詩,道盡了如今多座城市的心聲。
人才,因其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巨大開創與引領作用而備受青睞,尤其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優秀人才的引入更是決定了一座城市能否在競爭的隊列中脫穎而出,能否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謀得一席之地。
為搶占發展先機,2017年伊始,各個城市紛紛行動起來,各種優惠政策如雨后春筍般出臺,住房補貼、生活補貼、放寬落戶、購房資格……人才爭奪戰場,一時間硝煙彌漫。
各地引進人才,優厚的待遇成了不二法則,短期效果自然立竿見影,可真的能為城市帶來急需人才嗎?答案似乎沒那么肯定。如何真正的引來人才,留住人才,才是當下最亟待解決的難題。
何為人才?一個人若能夠精通某一領域并有所建樹,當然是人才。璀璨似星辰者,如名聲斐然、傲立于世界高端前沿領域的科學家們;平凡但不普通者,如活躍在各個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各個領域中的專家;默默無聞者,如經驗豐富的特種工人、手藝高超的技師。這些人,都是能夠為國家、為城市發展注入創新動力的人才。光鮮亮麗的學歷、教育背景、成果可以作為直觀的評價標準而成為人才引進的門檻,但一味地講究這些卻也怕錯失明珠;當然門檻過低也不是良策,政策優惠必然會吸引大批人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高考移民”“政策移民”。引入人才不是單純地引入人口,需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城市自身發展,以開放的眼光制定標準。
我們還要知道——人才需要什么?現在的城市,大多以高補貼、低生活成本作為招徠人才的殺手锏。誠然,物質基礎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但一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小,更多在于能否為其提供發展的空間。一線城市能廣聚天下英才,正因為這些城市中存在機會,存在人才成長的沃土。水深則魚知聚,林茂則鳥有歸。只有在提供誘人待遇的同時,積極建立健全人才“生態系統”,完善體制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才能真正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下。
人中龍鳳為人才,而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