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加入搶人大戰,引進人才的門檻在“拼搶”中不斷被放寬和降低,其中與樓市調控政策緊密相關的戶籍限制資格也被打開。
有人質疑,各地引才新政給了購房者甚至炒房者便利,在引才的同時也在給樓市松綁。
目前,“搶人大戰”參與度最高的城市,多數是正在崛起的“新一線城市”,大部分都處于擴張與產業轉型期。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搶人大戰”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與區域經濟版圖變化的新動向。
“人才池”的嬗變
“自2017年至今,53城,再加上3省份,累計出臺吸引人才新政百余次。”中國指數研究院5月23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在這一輪人才爭奪戰中,山東半島和京津冀、中西部兩個區域內的城市群政策出臺最為密集。
出臺人才新政的城市,在今年開始呈現中間大、兩頭窄的特點,即一線城市逐漸發力,同時向縣級城市蔓延。2017年推出人才新政還主要是以二線城市為主,進入2018年以后,甚至泰安新泰市、濱州惠民縣等縣級城市也出臺人才政策。
按照傳統一二三四線城市級別來劃分,去年至今加入人才大戰的城市里,有52%的城市屬于三四線的地級市,如煙臺、聊城、淄博、濟寧等地;36%的城市屬于二線城市,如青島、天津、西安、鄭州、成都等地;6%是一線城市,如北京、深圳和廣州;還有6%則屬于縣級市,如昆山、泰安新泰市、濱州惠民縣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53個已出臺人才新政的城市中,有16個城市是省會城市,約占整體數量的三成。不難發現,除了幾個一線城市,中國城市人才資源分布正在進一步向省會聚集,省會城市正在走向更加集聚。
從各地推出的政策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落戶、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配套保障等激勵層面,大部分出臺人才新政的城市都全面放開了對學歷型人才的落戶限制,包括“零門檻落戶”“在線落戶”等。
政策牽引力、感情牽引力和經濟牽引力是影響人才流動的三大因素。
從政策牽引力的維度來看,報告對各地引進人才所實施的政策強度進行了排序,鄭州、西安、合肥、珠海、長沙等15座城市引才力度最大,明確提出了未來5年引才百萬的西安排在各城市第二位。
從感情牽引力的維度來衡量,報告認為,鄭州、西安、合肥、成都等18座城市能夠對所在區域形成比較強的感情牽引力。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方屬于省會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出生地回流人數(所在省的高考生數量)都具備明顯的數量優勢。
以經濟牽引力的維度來對比,已出臺人才新政的城市中,經濟體量普遍在省內分量較重,這也是各地“搶”人的資本之一,該分量越重,也就越容易形成人才集聚。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更傾向于一線城市、中東部地區吸引力遠高于西部,這是國內“人才池”的大致格局。
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為大學生畢業流入的重點,杭州、南京、鄭州與武漢等地次之。另一份《201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則顯示,東、中、西部地區20個省份33所高校的畢業生對京津滬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高,其次是東部地區,再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就業的滿意度最低。
不過,在西安等西部城市紛紛出臺政策“搶”人才之后,傳統的“人才池”格局正在被打破。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11時,西安今年已從市外遷入401938人,是2017年同期的6.7倍,研究生以上學歷落戶西安的占落戶總人口的3%,本科以上落戶人數占落戶總人口的34%,大專以上落戶人數占落戶總人口的54%。
美城機構首席市場分析師沈瑋表示,國內城市之間正在經歷對于人口空間的重新配置。過去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趨勢逐漸趨于穩定,新一輪的人口騰挪將在城市間的人才資源流動展開。
整體來看,二線城市將重點提高城市吸引力,做大城市規模,其人才吸引格局從面向全省擴大為面向全國,處在“人才池”做大時期。尤其是,一部分快速成長的二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人才進一步向這些城市聚集將使后期的經濟發展越來越有利,最終形成聚集效應。
搶人大戰從成都、鄭州、西安這些二線城市,不僅刮向了煙臺、承德、寧波等三四線城市,今年以來,開始在五六線的縣城萌動。
4月初,山東惠民縣出臺“人才新政”,為引進的人才統一提供住房,以真金白銀和高質量的服務,吸納人才集聚惠民創新創業。比如對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最高給予300萬~50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對全職引進的人才,最高分別給予人才和用人單位30萬、20萬元獎勵等政策。
5月11日,藍田縣人才新政“升級版”正式對外發布。項目獎補、配套支持、勞動報酬補貼、高層次人才獎補、企業管理人才培訓等一系列人才新政為來藍發展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優厚的物質待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選調的具有正高級職稱的人才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分別發放安家費12萬元和8萬元,及生活和住房補貼各3萬元,在陜西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惠民縣是山東省濱州市轄縣,65萬人口,2016年,GDP 193億元;藍田縣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53萬人口,2016年,GDP 122億元。
業界觀察人士分析,當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紛紛出臺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對縣城人才形成明顯的吸附作用。在這種格局之下,惠民縣與藍田縣及時出臺引才新政,是提升自身品牌和尋求縣域經濟突破的有效而有力的推手。放在全國來看,這兩個縣城各具代表,惠民縣代表的是東部經濟活躍省份,縣域執政者對人才發展的困惑與焦慮;藍田縣代表的是西部經濟偏落后省份,縣域執政者尋求快速發展的急迫與動力。
這兩個縣城搶人的樣本,勢必在全國縣城和縣級市產生一定的“引才”效應。可以預期到的是,未來全國將有更多的縣城開始出臺類似的人才新政。
引才帶火樓市
“搶才大戰”延續至今,有愈演愈烈之勢。各地引才政策基本鎖定在直接落戶和住房補貼兩大核心“賣點”。
以近期引人關注的兩個城市為例,天津市出臺“海河英才”引才新政,其中,對于本科生不超過40周歲,碩士不超過45周歲,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可直接落戶天津。新政一出,短短20小時,就已有30萬人申請辦理落戶天津。武漢市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大學生安居房銷售試點,凡是符合條件的留漢大學畢業生,均能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按每平方米6800元人民幣購買區域內“臨空港青年城”首批392套大學生安居房。
伴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加入搶人大戰,引進人才的門檻在“拼搶”中不斷被放寬和降低,其中與樓市調控政策緊密相關的戶籍限制資格也被打開。有人對此質疑,各地引才新政給了購房者甚至炒房者便利,在引才的同時也在給樓市松綁。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從最近房價上漲的城市來看,其中大部分都發布過人才引進政策,而這些城市放出的史上最寬松人才引進政策確實推動了房價上漲。
“人才政策變相地降低了限購門檻,將人才吸引來之后,直接推向本來就供需結構緊張的房地產市場,這明顯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上漲預期。”張大偉認為,大部分城市沒有做好吸引人才后如何留住人才的準備,簡單吸引只能導致房地產市場波動。
此前取得搶人大戰階段性“勝利”的西安就遇上了煩惱:人來了,房不夠,樓市上漲。
西安市在2018年前3個月新遷入超20萬人,而2017年全年遷入人口規模為25萬人,這直接導致當地樓市的供不應求。3月底,西安市房管局發布通知明確,意向購房人數多于可售房源的,應采取公證搖號方式公開銷售。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則顯示,今年2月份,西安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1.3%,居全國前列。
引才初衷是好的,但如何防止搶人才的“戰火”蔓延到“樓市”,如何防止“搶人大戰”異化為“搶房大戰”,這已是當下中國各地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住建部近期已約談12個城市,其中西安、成都、長春、貴陽、徐州等城市均發布了人才引進政策。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被約談的一些城市曾出臺人才吸引政策,這往往與戶籍掛鉤,很多人可享受到本地居民的購房優惠。
作為搶人大戰中的主力,成都市在被住建部約談后對于當地的樓市調控政策已做出新的調整:戶籍遷入限購區域未滿24個月的購房人,符合一定條件方可購房。
張大偉直言,對于發布引才政策的城市來說,應該想好如何“留”人,再想如何“迎”,而不能單純地只想著吸引,這樣吸引來的人很可能只是為了買房,這樣的“人才”對當地的經濟產業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導致房地產化的趨勢加劇。
折射出新動向
目前,“搶人大戰”參與度最高的城市,多數是正在崛起的“新一線城市”,大部分都處于擴張與產業轉型期。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搶人大戰”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與區域經濟版圖變化的新動向。
留年輕人、留住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就保證了城市的未來——這是不少城市管理者的共識。目前,武漢、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都在不遺余力發展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產業,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調整轉型,而其人力資源的基礎就是大學生。
“為什么獨角獸企業都聚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因為那里聚集了大量高素質、善創新的大學生。”武漢市招才局一位負責人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大學生群體毫無疑問將成為創新經濟的主體。在武漢發展活力最強的光谷,近年來每年以大學生為主的新增參保人口就超過10萬人,他們是光谷光纖信息、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說過去經濟增長驅動因素主要靠投資與外貿,那么,現在和未來都要靠人才與創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薄文廣說,過去,“搶人大戰”主要是春節后各地高薪“搶工人”,尤其是有技能的熟練工,他們是為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加工廠流水線生產服務。現在,“搶人”演變為各地爭搶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智力資源。
這一變化,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不斷轉型升級的重要例證。
大學生落戶、就業去向的變化,也透露出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的新變化。根據湖北、湖南、陜西等省份教育部門公布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數據,這些高校資源相對集中的省份,畢業生前往廣東、北京等地就業的比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本地就業、創業比例明顯提高。
以湖南省為例,相較2015年,該省2017屆高校畢業生前往廣州、深圳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就業人數占比下降了1.6個百分點,在省內就業占比則出現同等幅度上升。
“過去,高校畢業生扎堆去北上廣,現在則不少選擇留在省內,尤其是省會城市的比例大幅提升,這在中部地區高校是普遍現象。”湖北一所高校就業部門負責人介紹,各地搶人大戰中,戶口、補貼、貸款都是輔助性政策,工作崗位和發展機會才是大學生落戶的主要考量因素。
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伍新木說,大學生選擇戶籍管理更寬松、更宜居、更有事業前景的城市,改變了原來千軍萬馬擠入大城市的發展路徑,這也是中國經濟正逐步實現地區發展平衡的一個縮影。
專家表示,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將推動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城市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在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的放開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也有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引進人才也必須跟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和樓市調控政策結合起來,要避免人口短期急劇涌入,超過城市的承載力,出現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