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銘
中國話劇演員的表演體系多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的影響,簡單分為體驗派和體現派,其實仔細分析成熟的話劇演員的表演是綜合性的。無論何種表現方法,演員在聲、臺、行、表上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揣摩。由文本到臺詞的轉化是第一道關。臺詞是演員塑造人物性格、詮釋戲劇主題、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可以分為對話、獨白和旁白。
臺詞是劇本內涵的語言體現,是演員詮釋角色的基本技能,是戲劇展現劇情的基礎要素,對一部劇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話劇注重以“話”演劇,通過語言傳達思想主旨和意向沖突。表演藝術和語言藝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優秀的表演者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為劇本加分,所以演員的臺詞功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臺詞是演員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一把鑰匙。通過情緒化的表達刻畫劇中的那個“我”,配合動作形體展現人物的真情實感,使人物形象更立體、更鮮活、更豐滿。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在舞臺上一句臺詞可以有一百種說法,或舒緩或急速,或輕柔或雄厚,或低沉或高昂。在語速語調上失之毫厘,在表達意思和情緒上就會差之千里。在深入分析人物思想、心理活動和語言環境后,臺詞表達的方法技巧才會駕輕就熟。
重音。臺詞重音位置不對是很多年輕演員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對人物理解不夠深入,對感情把握不夠準確,甚至缺乏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社會生活閱歷的局限等都有可能造成臺詞邏輯重音位置不正確的情況發生,大大削弱了藝術表現力。甚至有些對話的潛臺詞作用發揮不出來,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演員只有對文本、對角色、對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反復推敲揣摩后,才能達到成熟的臺詞狀態。比如曹禺的《雷雨》中,蘩漪的一句臺詞“我不愿意喝這苦東西”,如果重音放在“不愿意”上,表現出的是人物的拒絕和反抗的心理狀態;如果放在“苦東西”上,則暗示了生活狀態。對周樸園封建大家長式的專治,反抗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么?到底重音放在哪個詞上還在于演員對于人物關系的把握和劇情主旨的確立。
音調。音調可分為音質和語調,二者都是可以訓練和改變的。舞臺劇演員要求音質飽滿,氣息流暢。聲音不洪亮、語音不清晰、發音不規范、口齒不清楚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訓練來糾正。演員要具備扎實的臺詞基本功,否則會大大削弱人物的藝術魅力。筆者曾看過一出舞臺劇,該劇演繹了民國的一位才女跌宕的感情生活。由于女主演臺詞發音位置較低,缺少女性特征,影響了觀眾的審美體驗,難以達到共情的效果。所以話劇演員要善于用氣,“氣動則聲發”,吐字如珠,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吐字。話劇演員因為是現場表演,吐字要力求清晰。音量不足、氣息柔弱,會讓觀眾聽不清楚臺詞,影響表達效果。但是有的演員字字清晰,很賣力氣,反倒是沒有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著名演員奚美娟曾說過她的一段表演經歷:有一次她演一位剛干完一天活兒的農村婦女,臺詞說得很清晰,但導演卻和她商量,臺詞應再“水”一點,介于清晰和模糊之間,也不要字正腔圓,太有都市感。經過調整后,果然就表現出了疲憊感,人物狀態就對了。
節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節奏直接影響情感”。戲劇節奏取決于劇本的感情色彩,臺詞的節奏取決于人物的思想感情、身份地位和內心世界。單位時間內的臺詞速度、人物對話之間的停頓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比如老舍《月牙兒》中的蟲兒的臺詞中語調輕柔舒緩,則展現了少女在愛情憧憬中天真又害羞的狀態。期間還要增加節奏加快而又明朗的語調,以展現妓女賣弄時的放蕩成分,以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節奏中設計的元素越多,對人物的把握就越準確,人物形象就越飽滿。
無論是進入角色,還是“疏離表演”,都要對角色有信念。演員自己不信,觀眾就更不信。演員要先揣摩劇中人物的心理,再進行語言和肢體的外化塑造。有個人風格的表演藝術家,臺詞魅力往往自成一體。用心用情,才能入臻入化。
責任編輯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