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芝
歌唱的歷史源遠流長,但是有系統的聲樂訓練,據記載始于4世紀,即教皇圣·希爾維在羅馬建立第一所正式的圣詠學校。在古時,人們為了表達對上帝的崇敬,常常聘請有名的建筑師、雕塑家和畫家修建宏偉的教堂。為了贊美上帝,圣詠的演唱也得到了發展。為了唱得更好和解決演唱圣詠過程中的困難,教皇建立了專業的圣詠學校,這就進一步推動了正規的歌唱訓練。圣詠學校教授圣詠隊員們基本的發聲訓練和音樂理論學習,從這時開始有了系統的聲樂訓練。
一、美聲唱法藝術的演變與發展
歌唱藝術的演變與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由于當時歐洲歌詠活動被宗教所統治,群眾聚會不準唱歌,更不準婦女演唱圣詠。為了唱好圣詠,教會舉辦了唱詩班,這就是早期的聲樂學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歌唱藝術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作用。當時以童聲合唱、假聲女高音和閹人歌手為主的唱詩班,雖然唱出的聲音和諧甜美,但缺少渾厚有力的自然聲音,無法展示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早期有不同的聲樂演唱形式,如舞臺劇、歌劇、清唱劇、受難曲、康塔塔和彌撒曲。嚴肅歌劇、美聲歌唱與16世紀的彌撒曲、經文歌大都是以假聲歌手或童聲來唱,他們主要是用來唱高聲部。
1575—1625年,聲樂史上兩個重大的發展就是閹人歌手的興起與歌劇的出現。1562年,西班牙的歌手弗朗西斯克·索托被接納進了西斯廷教堂的圣詠樂隊,據說他是一位閹人歌手,他的嗓音直到去世前仍保持著魅力。此外還有很多閹人歌手在當時都是很著名的。意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國家,由于新興資產階級新文化的需要,興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誕生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即將音樂和戲曲結合在一起的早期歌劇(抒情音樂劇),這是劃時代的文化創造。
歐洲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歌唱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婚喪嫁娶、祭神、祈天等慶典活動中都有男女老少演唱或合唱,并有樂隊伴奏和舞蹈等。歐洲自古就把歌唱得好看成是有文化的表現。亞里士多德曾摘引古希臘文學和宗教的傳奇人物穆薩厄斯的話說:“歌唱是人類最美妙的歡樂。”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祈天、祭神、勞動、談情說愛都離不開歌唱。歌唱是人類情感交流中重要的藝術手段。如:伏義時代的“網罟之歌”;神農時代的“扶犁之歌”;夏禹時代的“候人兮猗”,歌唱情侶的思念之情等。據說,這是古人所知的最早的“南音”。還有較晚的詩經、楚辭、樂府等都揭示了我國社會生活中歌唱的淵源、發展和成就。
二、美聲唱法科學教學體系的形成
歌劇藝術誕生以后,音樂創作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每個歌劇角色都有獨唱的主旋律,從而歌唱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發展。獨唱形式的誕生使聲樂在表現人物的個性化、形象化方面展現出巨大的魅力。尤其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這一時期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觀念的出現,推進了情感的表現,在當時被作曲家廣泛地應用于音樂創作之中。獨唱、合唱和樂隊的對比在教堂音樂中得到了髙度發展。歌唱在歐洲幾經演變與發展,形成了系統的科學的教學體系。
現今在美聲唱法訓練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方法和相互矛盾的觀點。因此,我們今天繼續探索和研究美聲歌唱的成功經驗及基本原則是非常必要的。學習和考察歌劇早期的發展,將有助于了解歌唱藝術素養與歌劇藝術之間的關系,增強歌唱者的藝術素養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責任編輯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