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奕
英國BBC網站最近刊登了一篇關于中國臺灣民眾西進大陸的文章,認為如果把脫離朝鮮到韓國生活的朝鮮人稱為“脫北者”,那么脫離臺灣到中國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臺灣人可姑且被稱為“脫臺者”。
引發這一話題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最近媒體先后報道,臺灣著名的重點中學建國中學和武陵高中分別有70多名和40多名學生申請赴大陸升學,竟遭臺“教育部”“監察院”“調查局”等部門關切,引起輿論嘩然,質疑臺當局搞“教育綠色恐怖”。
其實,也不能怪臺當局恐慌,這些年來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人,想到大陸學習、發展的人數逐年升高。臺《聯合報》兩岸關系趨勢調查發現,2017年有40%的臺灣民眾愿意赴大陸就業,較2016年增加9%;愿意到大陸創業的人也從2016年的22%增為27%。特別是30歲以下年輕人的“西進”意愿由2016年的30%增為53%。
筆者認為,朝韓是國家間關系,“脫北者”是冷戰的產物,其中包涵了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敵對雙方的“零和”對抗,并不適用于目前兩岸人民相對自由遷徙的現狀。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盡管民進黨當局仍然用冷戰思維處理兩岸關系,但是當前兩岸已經進入命運共同體時代,兩岸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標是合作發展,而非你輸我贏的內耗。
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為臺灣同胞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惠臺31條等與臺灣同胞切身利益相關的一系列利多政策,更為臺胞在大陸的工作、生活、學習提供了便利和優惠條件,這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體現。因此,臺灣民眾愿赴大陸生活發展,是兩岸交流與融合的必然結果,如果臺灣當局愿意提供相同的優惠條件給赴臺大陸民眾,而不是用“三限六不”卡陸生,用各種限制卡大陸新娘、大陸人才,我們將非常贊賞。
臺灣當局應該反思的是,在其大肆吹噓“民主制度”的優越性,每天丑化、抹黑大陸的發展和進步的情況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用腳投票,來大陸謀生?我們可以隨便找一些領域的數字做個對比。以生產總值(GDP)來說,臺灣2016年GDP約在5560億美元,在大陸各省排名中,只能爭到第6的位置。英國機構發布的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顯示,中國大陸前9名的大學中有6所取得了排名提升,清華大學穩居全球第25,北京大學為38名,而臺灣地區的大學普遍退步,最好的臺灣大學為全球第75名。
更重要的是,臺灣民眾看不到臺灣走出衰落的希望。對執政者失去信心,厭惡無休止的政黨惡斗,是越來越多的島內企業和民眾出走的根本原因。反觀大陸,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以來的年度調查顯示,超過80%的中國人對國家的發展方向感到滿意,也就是說,大陸人民相信明天會更好。其實,多數臺灣民眾也持這樣的觀點,他們西進大陸是投資未來。因此,與其稱他們是“脫臺者”,倒不如說是“融陸者”,因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融入中國大陸。▲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