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瑤

中英兩國職業教育在生源、學校角色模式、教學模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啟示我們,我國高級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改革要考慮到國情差異,從政府和高職院校兩個維度合理制定改革策略。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在進行現代學徒制改革。這一輪改革是以英國現代學徒制為基礎,兼容其他發達國家現代學徒制改革的成功經驗進行的。從學生入學年齡的角度看,我國高職教育大致與英國高級現代學徒制相對應。具體到教學管理方面,我國高職院校如果要參照英國高級現代學徒制進行高級現代學徒制改革,需要考慮如下幾個中英國情差異問題。
中英差異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啟示
(一)中英兩國生源差異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啟示
中英兩國生源差異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學生角色模式的差異問題。英國高級學徒來自社會,包括企業在崗工作人員、失業的社會待崗人員等,其角色模式是“社會人”。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于高中、中職或初中(五年制高職),是尚未正式進入社會的學生,其角色模式屬于“學校人”。
“社會人”與“學校人”的重要區別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人”對生存壓力有真實體驗。這使得他們比“學校人”更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有更強的學習欲望。
2、“社會人”有工作經驗。這使得他們比“學校人”更懂得需要獲取什么樣的知識,學習目的也更明確。
3、“社會人”獨立性更強。英國高級學徒的培養是以項目制培訓的形式進行的,承擔高級學徒培訓的可能是學校也可能是培訓機構,相比“學校人”,學校或培訓機構對于他們沒有歸屬感。
我國高職院校實施高級學徒制改革,生源雖無法改變,但需要實現將高職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二者之間的區別決定“社會人”比“學校人”更好管又更難管,更好管的是“社會人”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更強,在“是否會認真學習”的問題上不要學校投入太多的精力,更難管的是他們不屬于“學校人”,在學校和工作單位(或者實訓企業)之間往來穿插,居住地不定,對于學校的各種管理措施可能視而不見。
(二)中英兩國學校角色模式差異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啟示
在英國,高級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方式是項目制。學徒項目的設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直接撥款給培訓機構,培訓機構與雇主共同設立培訓項目并公布在在學院、企業或國家學徒服務中心(Nacional Apprenticeship Service,NAS)的網站上,學徒再向雇主申請參加培訓。這種形式是主要形式。另一種是直接與雇主簽訂協議,由雇主內部培訓。政府又規定雇主在學徒制培養中的主導地位。這樣,英國高級現代學徒制的辦學模式,實際上是一個由政府、雇主和高級學徒所構成的三方關系,政府是主要的投資者,其培養高級學徒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直接目的則是滿足雇主需要,雇主也是投資者,其培養高級學徒的目的是基于自身的人才需求。作為高級學徒培養的一個主要場所,學校或培訓機構在高級學徒培養中既不是投資者,也不是主導者,只是一個為政府、雇主和高級學徒培養服務的服務性機構,通過設計培訓項目和實施培訓從中賺取自己的一份利潤。(見圖一)
在中國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中,政府、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構成主要的三方關系。在這個三方關系中,政府是學生培養的主要投資者,高職學生也要自擔一部分培養費用(即學費)。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對于高職學生培養的投資不是直接投入到學生身上,而是先進行初次分割之后,以學校辦學經贊、教職工工資等形式投到高職院校,再由高職院校進行第二次分割并投入到學生身上,學生自擔的那一部分培養費用也是采用相同的投入模式。這樣,高職院校實際上就成為高職學生培養的直接投資方和管理方。校企合作是由高職院校自主開展,合不合作、與誰合作及怎么合作均由高職院校控制。高職學生是高職院校的“學校人”,企業參與高職學生培養必須經過高職院校許可并遵循高職院校對高職學生的管理模式。從對于高職學生培養的參與能力、管理權和人才培養規格的控制權的角度來看,企業都是次要方。(見圖二)
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區別給我國高職院校的高級現代學徒制改革帶來了巨大困難,因為要使我國高職院校的高級現代學徒制改革取得成功,政府必須在企業對于高職學生培養的參與能力、管理權和人才培養規格的控制權上對高職教育做出重大改革,落實企業對于高職學生的管理責任和管理權,這將嚴重影響高職院校及其所屬教師群體的利益,涉及到高職教育的轉型問題。
(三)中英教學模式差異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啟示
在教學模式方面,從教學管理的角度看,中英差異主要表現在企業實訓模式的不同。英國高級學徒每個星期有l至25天的企業實訓,學徒是在學校(或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往來穿插;中國高職學生在大學三年的前兩年半在學校學習,活動范圍基本在校內,最后半年下企業實訓兼找工作,活動范圍基本在校外,學校甚至不提供住宿,學生只需要回學校進行畢業設計答辯及辦理畢業的相關手續就行了。這半年,學生自己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如果在企業實訓,則由企業負責。總之,學校對他們的管理很少。
在中國高職院校實施高級學徒制改革,勢必要不斷強化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接軌,讓高職學生在高職學習的三年間漸進式地實現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身份轉變。從這個角度講,我國高職學生的企業實訓應該轉換方式,向英國高級學徒的企業實訓模式靠攏。教學管理模式也應根據學生的企業實訓模式的變革而做出相應調整。
我國高級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
我國高職院校實施高級學徒制改革,必然要不斷強化高職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轉變,讓企業在學生培養工作中逐漸取得主導權,并實現高職學生的企業實訓模式向英國高級學徒的企業實訓模式靠攏。為此,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存在如下策略:
(一)政府策略
作為政府,對于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改革要采取分步引導的辦法進行。該辦法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初步適應。高職院校對于教學管理改革必須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初步適應過程,政府可以對高職院校的現有投入機制不再追加新的教育投入,對新增投入部分采取項目制——政府按照國家發展戰略或企業素質提升要求建立學徒制項目,參照英國高級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模式,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面向高職學生實施,由高職院校聯合相關企業以申請的方式進行承接并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在人才培養工作結束后由政府指定考核機構進行考核等,并確立企業在學徒培養中的主導地位。
第二步:逐漸擠壓。在初步適應過程完成后,政府不斷增加高級現代學徒制項目,減少非高級學徒的高職學生培養人數,使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都通過學徒制項目進行培養。在這一步,政府要推動高職教師在承接學徒制項目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素質提升,并倡導企業專家進課堂,使承接學徒制項目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實現多元化,包含高職教師、企業專家和社會專家,形成開放型的師資隊伍體系。同時,政府還要使高職院校適應“培訓者”角色,使其性質逐漸向“真正為企業和學生服務的服務性教育機構”轉變。
第三步:整體轉型。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梯次化,建立不同梯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按照不同梯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實現全部高職學生培養的項目制,使高職院校徹底適應“培訓者”角色,使其成為真正為企業和學生服務的服務|生教育機構。
(二)高職院校策略
作為高職院校,也要在是是高級學徒制改革的過程中從微觀層面對教學管理模式進行適應性調整。具體有如下策略:
一是要建立校企協同教學管理機制。高職院校實施高級學徒制改革后,對學生的企業實訓模式進行改革,允許由高職學生轉變而來的高級學徒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時間等方面按照不同企業的差異化需求而差異化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有必要逐漸推行校企協同教學管理,涵蓋學分制管理、理論課管理和實訓課管理分開以及建立企業對于學生實訓管理的相應責任等,總的而言就是要允許學生在校企之間來回穿插。
二是要實現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實現教學管理的信息化是教學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高職院校實施高級現代學徒制改革的條件下顯得尤為重要,是建立校企協同教學管理的最便捷而有效的橋梁。對于高職院校實施高級現代學徒制改革而言,實現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的核心目標主要有三個——信息互通、學分共享和同步監控,讓校企雙方實時掌握學徒動態,實現對高級學徒的有效管理。
三是要加強教學管理的精細化和規范化。我國高職院校即使實施高級學徒制改革,推動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但由于生源差異,中國的高級學徒仍會有別于英國的高級學徒。尤其是在教學管理方面,中國的高級學徒不可能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人,只能是“帶上一定的社會性”的學校人,高職院校對他們仍需承擔主要管理責任。這種“帶上一定的社會性”的學校人身份會增加高職院校對高級學徒教學管理的難度。總之,隨著學徒學習地點、住宿地點不斷變化,高職院校必須強化對于高級學徒的教學管理,進一步精細化和規范化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