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洋
摘 要:近年來,蕪湖市二線蔬菜生產基地產業化發展迅速,已成為市區重要的蔬菜來源,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諸如盲目發展,種植結構單一、產品質量不高、防范風險能力弱、流通渠道不暢,市場的把握度較差、產后加工能力弱,發展后勁不大等。建議通過基地規模適度化、茬口多樣化與生產立體化、生產技術標準化、供銷體系信息化、產后加工品牌化及提供信息化服務,強化宏觀指導,推動蔬菜生產基地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二線蔬菜生產基地;問題;對策;蕪湖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9-0048-02
當前,我國各地對“菜籃子工程”都建立了常抓不懈的機制,中心城市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化建設的需要,位于近郊的一些老蔬菜基地在城市的擴張過程中逐步萎縮甚至消失,被一些處于遠郊的二線蔬菜生產基地逐步取代,這是一個趨勢和發展中的必然規律[1]。二線蔬菜生產基地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
就蕪湖市而言,近幾年來已經形成了城市蔬菜的供應以遠郊為主,近郊為輔,城鄉結合,互補互助的生產格局,基本上保障了蔬菜上市量的充足、品種的齊全、四季的均衡、價格的穩定。據調查數據顯示,蕪湖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和集散地——長江市場園,由無為、繁昌、南陵、蕪湖縣的二線蔬菜生產基地提供的蔬菜占地產蔬菜的70%以上,成為市區重要的蔬菜來源。
1 蕪湖市二線蔬菜生產基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盲目跟風,季節性、結構性過剩的現象經常出現,生產效益時好時壞 老菜區的萎縮,往往是新菜區發展勢頭迅猛的動因,并助長形成了區域性的失控,菜賤傷農的現象經常發生、反復出現。由于大部分基地的種植模式都不盡相同,很多技術人員從自己的偏好和熟悉程度來規劃品種布局和茬口,更甚者盲目跟風,看今年蔬菜哪個品種效益高,來年就擴種,勢必造成品種趨同,從而引發季節性的供大于求,往往虧本嚴重[3]。
1.2 生產數量較大,質量普遍不高,無法滿足目前消費者對高檔蔬菜、精加工蔬菜和小包裝凈菜等不同的需求 由于生產規模的無序擴張,加之現在的農村勞動力資源非常緊缺,無法像過去那樣對每一個品種進行精細的田間管護,農業企業的很多技術措施不能貫徹實施到位,農產品質量不高。根據各個蔬菜基地跟蹤和調查的情況,大部分蔬菜品種比散戶生產的質量要次一些,特別是大田露地蔬菜更是相差甚遠,往往產品大小不均勻、形狀不規則、商品外觀性差,在銷售過程中很難賣上好價錢[4]。
1.3 前期投入不足,防范風險的能力不強 在基地的規劃上,大部分企業缺乏長遠的目標,急功好利的想法,使得基礎性的設施等前期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與生產經營相匹配,股份制或家族制管理更是沒有使投資與經營徹底分開,投資環節的失衡或偏差,直接導致上述企業的生產后勁不足,在事關企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時刻,往往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放棄初衷或放緩前進的步伐、改變發展的方向[5]。
1.4 流通渠道不暢,市場的把握度較差 自2000年以來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蔬菜的總產量以15%以上的速度連續、過快地增長,本身就容易使得市場處于飽和狀態;老的蔬菜基地和生產企業由于組織化程度不高,經銷成本在逐年加大;惡性競爭時有發生,壓價搶客戶、甩價去庫存,在價格戰中兩敗俱傷;在市場覆蓋面受限后,不能很好地定位和差異化銷售;批發市場混亂,導致的定價體系缺失,隨意性、操控性較大,受傷害的往往是二線蔬菜基地的生產者。很多蔬菜基地一年掙錢一年虧本,感覺根本沒辦法去適應市場,也不能正常地發展和壯大產業。
1.5 產后加工能力弱,發展的后勁不大 目前蕪湖市的蔬菜基地只有很少一部分蔬菜進行自主加工,加工的產品非常少,僅局限葉菜類、豆類、瓜類、蔥蒜類等特定的幾個品種。除了經營者的生產理念外,大部分是產銷對接的渠道不通暢,產銷企業對產品的要求和態度巨大的反差,往往造成“談不攏”,一方面,由于過剩的蔬菜產品不能及時處理,給生產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加工企業苦于原料短缺,不能滿負荷生產。常規蔬菜的加工缺失一直是制約當前蔬菜基地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采后的產品不能及時轉化成商品,就要考慮在加工和儲運上動腦筋,否則受傷的總是生產企業和蔬菜基地的承包戶[6]。
1.6 從業人員勞動素質和技能不強 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絕大部分外出打工,從事非農行業,留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的只有老年人和婦女,更為嚴重的情況還在于,他們中的大多數基本是受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缺失者,完全不能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大生產相適應、相配套[7]。從業人員的工作態度也由過去的加班加點、多勞多得,轉變成如今的出勤不出力,臟活累活沒人干,甚至有些聘工稍不如意就“撂挑子”。這樣的現狀是每一個農業企業都必須面對和需要破解的難題,只有抓出成效,才能在蔬菜產業的發展中有所作為。
2 對策建議
2.1 基地規模適度化 遠郊菜地離城區較遠,運輸的費用較大,因此必須根據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發展適度的規模生產,以降低生產和流通的成本,使菜地生產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有序生產、批量錯峰上市。例如,南陵縣的龍潭生態農業公司的模式很值得其他區域借鑒,他們在許鎮鎮和籍山鎮各建了一個百畝蒜黃生產基地,形成了鮮明特色的蒜黃種植專業村,它完全按照供貨量組織生產,不再盲目擴大面積,雖然由它一家供應蕪湖長江市場園的蒜黃日達1.5萬kg,但沒有相互間的價格競爭,并有效地抑制了蒜黃的價格,減輕了對山東蒜黃調運的依賴。
2.2 茬口多樣化、生產立體化 二線蔬菜生產基地既對城市蔬菜供應起到一定的補充和調劑作用,同時它還肩負著其他農產品生產的重任,蔬菜的發展勢必造成與糧、油、棉等爭地矛盾的加劇,在兼顧蔬菜生產的自身特點下,為了解決日益緊張的土地與二線蔬菜基地規模擴張的矛盾,要發展各種“間、套、插”的立體種植模式,利用和發展季節性菜田,做到糧、油、棉、菜都不誤。這樣既豐富了市場,起到堵淡補缺的作用,又增加了經濟效益,改善了農業的生產環境。
2.3 生產技術標準化 二線蔬菜生產基地要加強對一線員工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從提高素質入手,精心打造過硬的專業技術隊伍,在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的帶領下,攻堅克難,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問題;同時要致力于蔬菜生產技術的組裝與配套,建立標準化技術規程和體系,配備必要的硬件設施和檢測裝備,把標準化技術貫穿整個生產的各個環節,提高員工的標準化意識[8]。
2.4 供銷體系信息化 一是科技服務體系,要打造縣、鄉、村一體化的科研、推廣相結合的專業技術隊伍;二是種苗服務體系,建立高標準的專業種苗生產基地,保障種苗自給;三是物資供應服務體系及時到點、到戶;四是產銷服務體系,以流通促生產,以生產保流通;五是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市場引導生產,生產推動消費。打破產銷發展不平衡、信息不對稱、認識上的偏差,消除不正當的惡性競爭,推動市場健康有序地運營[9]。
2.5 產后加工品牌化 積極引導現代農業企業和經營主體申報“三品一標”,樹立品牌發展戰略,支持企業增加與蔬菜產銷相適應的產品包裝、容器、產后加工、貯藏保鮮等措施,提升產品競爭力。
2.6 提供信息化服務,強化宏觀指導作用 引導基地健康發展、有序發展。打破過去那種“品種多樣、上市集中、質量不穩”的格局,以生產堵淡菜、精細菜、特需菜為主,細分產品市場和等級化處理,擴大外銷渠道,利用地方資源優勢,靠品牌菜闖天下[10]。
2.7 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加強基地建設投入 在工業反哺農業的現代社會大形勢下,應加大對二線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性投入的扶持力度,提高基地建設的科學性和高標準,提高抗災能力,以及對市場變化的調節能力,從而推動基地蔬菜生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柴銀軍.蘭州市蔬菜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2]呂姍姍,黃朝中,丁祖華.巢湖市蔬菜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0):6318-6318.
[3]張俊海.武山縣蔬菜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7(3):38-41.
[4]高連軍.遼寧保護地蔬菜產業化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1998(12):48-48.
[5]張永濤,焦圣群,牛建群,等.臨沂市蔬菜產業化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5(4):8-11.
[6]馬春紅,劉威志,孫宇峰,等.白城市洮北區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27.
[7]邢萬明.河南省蔬菜種子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D].中國農業大學,2006.
[8]李友星.阜南縣蔬菜化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4(7):76.
[9]劉洪文,張浩.淺析沛縣蔬菜產業化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24):2-3.
[10]王娜.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