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發展電子讀者證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本文以電子讀者證為研究對象,概述其發展現狀和應用模式,并通過SWOT分析法論述電子證發展的優劣勢及機會威脅,據此提出技術與需求雙驅動、功能整合、人才結構調整、信息安全保障、知識產權風險評估等發展策略,以探索電子證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電子讀者證 應用模式 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02
在“互聯網+”新業態下,人們越來越趨向于通過互聯網、智能終端來獲取信息,對圖書館服務轉型的期待不斷攀升。在這一背景下,圖書館以讀者需求為驅動,與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進行跨界融合,推動圖書館服務向泛在化、普適化轉型升級,讀者證不再受限于材質,逐漸向數字化、易于獲取、交互共享的方向發展,電子讀者證應運而生。電子讀者證較之傳統證,具有制作成本低、存儲量大、便于管理等特點,對于讀者來說更加的方便、快捷,這也是電子讀者證得以快速推廣的原因所在。本文以電子讀者證為研究對象,概述其發展現狀和應用模式,并通過SWOT分析(態勢分析)(以下簡稱“電子證”)揭示電子讀者證的優劣勢及機會威脅,探索發展策略和前景,以期可以為讀者證的管理與應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電子證的發展現狀
電子證是有別于傳統紙質讀者證及芯片式讀者證,具有開放獲取、信息共享、多應用場景等優勢的非實體讀者證。電子證彌補了傳統證卡管理與服務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突破時間、空間的壁壘,實現辦證、圖書檢索借閱、活動預約等業務流程簡化。在近距離傳感、移動支付等技術的推動下,形態呈現多樣化的電子證,以電腦與智能手機平臺為主要載體,開啟了掃碼借書、移動閱讀、“你選書我買單”等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讀者除了在圖書館網站、電子圖書APP等傳統渠道接受信息服務以外,圖書館還將服務打包進駐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只要登錄微信、支付寶,便可輕松辦理電子證,享受圖書館服務。2017年,“互聯網+”的先鋒城市——上海在支付寶上線的60多項移動服務中,圖書館服務在便民類項目中使用率居首位。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新型電子證也出現在讀者的視野,因其便捷與安全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17年元旦,貴陽市圖書館正式啟動“指靜脈”借書系統。
二、電子證的應用模式
作者根據電子證所應用場景的差異,將之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限定服務模式
這一模式的應用場景較為單一,是作為實體讀者證服務的延伸,與實體證并行使用,向讀者提供有限的圖書館服務。比如已經在圖書館廣泛應用的二維碼、條形碼,在讀者未帶實體證時掃碼便可輕松借還。而依托于如人臉識別及指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電子證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讀者不需要智能設備便可享有所有的到館服務。此外,享有移動閱讀服務的賬號,以及遠程訪問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賬號也都在此列。
2.平臺合作模式
這一模式得益于互聯網思維的運用,通過跨平臺合作,向擁有廣泛用戶基礎的平臺推出圖書館服務,提升接觸率,同時解決了讀者必須到館辦證的問題。常見的平臺合作模式有:微信電子證、支付寶電子證。讀者可以通過憑借這些平臺的高滲透率,能夠將服務最大程度無差異的分發到城鄉各地微信或支付寶自助辦理押金、逾期費等費用的繳付,并集成了傳統的圖書借閱、活動預約、數字閱讀等功能。上海圖書館于2015年做了首次嘗試,分別在微信與支付寶開辟了服務窗口,僅月余就吸引了11.2萬市民進行超過60萬次查詢,所獲得的社會效益顯著。
3.信用借模式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公共圖書館以降低服務門檻為主旨,以重視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引入以“芝麻信用”為代表的互聯網個人信用評分機制,轉型升級自身管理與服務,開辟了信用額度內借還免押金的新格局。這一模式是傳統借還機制與個人征信機制的融合創新,既提供了平等的獲取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安全性。杭州圖書館在啟用“信用借還圖書”服務的半年間,申請該項服務的讀者數達10萬余人,圖書外借量3.5萬余冊。
三、SWOT分析
1.優勢
從技術方面考慮,無論是生物識別技術還是依靠智能終端實現的電子證,能夠滿足高并發的需求,非常適合一卡多用;其標準化的接口協議,能使數據在最短的時間內相互轉換,兼容性、移植性極強;信息交互與傳播處理的速度極快,符合大數據的應用要求。在當前信息設備不斷升級、推陳出新的時代,電子證的形態無疑是符合智慧圖書館訴求的。無論是限定服務模式、平臺合作模式,還是信息借模式,從本質上都是技術驅動下的產物,符合技術創新的時代要求。
從投入方面考慮,電子證與傳統證卡相比,具有節省成本、后期投入少等優勢。一方面,電子證可以節省下大量購置制證設備和證卡本身的費用;另一方面,電子證的硬件接口將隨著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所投入的資金將會逐漸減少,而接入不同業務系統的軟件接口的開發成本也幾乎為零。以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式的電子證為例,NFC是由A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演變而來,讀者可以通過帶有NFC功能的智能終端模擬并替代AFID讀者證,圖書館無需再購買制證設備,可使用兼容NFC技術的AFID的讀卡器,另外NFC程序接口已廣泛應用在大眾交通、定位及移動支付等場景上,購置接口成本相對較低。
從服務方面考慮,首先是通過電子證廣開服務渠道,讀者不再需要到館才能享有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服務;其次,電子證是以方便讀者為主要目的,申請和使用都非常便捷,即使遇到問題也能夠通過互聯網及時解決;最后,電子證因其多樣性,較之實體卡,更能夠提供以讀者為導向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以近年來興起的玩具借還為例,玩具原本因其成本高不利于出借,即使有圖書館有這項業務,借閱流程也非常復雜。引入“信用借”后,簡化了借閱流程,方便更多的孩子能使用玩具,還能引導孩子們珍惜愛護玩具。
2.劣勢
電子證與傳統借書證相比,劣勢主要表現在對網絡和智能終端的依賴性過強。尤其是網絡,多數電子證與圖書館業務系統對接通過互聯網進行,一旦發生網絡故障將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其穩定性還需要加強。
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網絡環境中難以得到切實保障。肆虐全球的“WannaCry”勒索病毒、WiFi 重大安全漏洞等安全事件頻發,使得個人隱私泄露和安全隱患問題成為讀者在使用電子證最擔心的問題。
圖書館行業內信息技術人才短缺,影響電子證的研發與管理。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圖書館傳統的知識結構已經無法滿足圖書館的業務要求。
3.機會
現階段電子證的應用設備多以智能終端為主,我國作為智能手機的應用大國,移動應用的公眾接受度極高,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手機用戶占比達97.5%。高普及率意味著發展電子證的巨大市場和良好前景。
順應新業態下不斷更迭的閱讀需求,通過拓展電子證應用場景范圍、升級服務品質的發展電子證。《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手機接觸時長增長顯著,僅僅在微信上的閱讀時長就超過了傳統媒介的閱讀時長,移動閱讀已經成為主要的閱讀方式,日益增強的移動閱讀需求對于電子證的發展來說,是一次良好契機。
4.威脅
隨著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服務通過線上渠道來提供,電子證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由此導致的研發深度和功能整合性不足等問題很快會暴露出來。讀者輾轉于各APP才能享受圖書館的全套服務,與之相比,數字資源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以及電信運營商的加入為用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長此以往,勢必造成圖書館讀者的流失。
電子證的應用提供了更開放的獲取資源渠道,但同時這一過程也隱含著知識產權的高風險。在尊重《著作權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前提下,各地圖書館采用分級服務、文獻傳遞等方式規避版權風險,但圖書館因署名權、歸屬權、合理使用等爭議事件仍時常發生。
四、發展策略
1.技術與需求雙驅動
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強化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精確掌握閱讀需求,深化圖書館信息化改革創新,提升用戶體驗。
2.功能整合
發揮兼容性強、可移植的優勢,對現有電子證的服務模式進行整合、精簡流程,并在這一基礎上加大研發的深度,拓展電子證的應用范圍。
3.人才結構調整
抓住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技術型人才的引進,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建立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注重具備多重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4.信息安全保障
通過數字證書、防火墻、SSL加密、數據備份、數據容災等技術,提高電子證管理的安全系數。
5.知識產權風險評估
加強自身版權意識,建立知識產權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通過數字水印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手段保護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不被侵犯,同時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嚴守法律界限,提升自辯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電子證的實踐順應了“互聯網+圖書館”的時代要求,尤其在多模式、多場景服務上表現突出。根據SWOT分析可知,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電子證充分發揮其優勢提供廣闊空間,同時電子證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劣勢,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威脅。通過技術與需求雙驅動、功能整合、人才結構調整、信息安全保障、知識產權風險評估等電子證發展策略,提升圖書館整體的服務效能和服務質量,揚長避短,將危機轉變成機遇。相信電子證的應用方興未艾、前景可期。
參考文獻
[1]劉瑛.從讀者證的變化談國家圖書館的服務[J].圖書館論壇,2009,29(04):22-24.
[2]王謝文,王琰.從國家圖書館讀者證卡的演變看服務方式轉變[J].學理論,2013(32):205-207.
[3]高春玲.基于SWOT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3,35(09):49-52+56.
[4]王彤.大數據時代下的圖書館跨界服務信息安全技術問題及對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06):99-103.
[5]壽曉輝,葉丹,翁亞珂.公共圖書館開展信用服務的實踐與策略——以杭州圖書館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7(05):15-19.